11月11日,第22屆高交會“科學與中國”院士巡講活動——信息與生物技術(IBT)院士論壇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多位院士專家圍繞生物醫藥創新領域的基礎研究及前沿技術熱點問題進行交流及探討。
據悉,本屆院士論壇特別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丁健,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吳以嶺,中國工程院院士、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腦研究中心終身講席教授王玉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終身教授陳有海教授,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發明家學會院士劉良作為論壇嘉賓,進行主題報告,共同探討生物醫藥與前沿技術的交叉集成和創新發展。
丁健院士
丁健以“腫瘤治療的精準與挑戰”為題,表示惡性腫瘤是威脅我國人口健康的重大疾病,患者臨床響應率依然有限,獲得性耐藥容易產生、原發性耐藥廣泛存在是腫瘤治療目前面臨的困境,而腫瘤高度異質性是主要的根源。他表示,針對臨床治療困境,應采用當前生命科學的前沿技術,利用貼近臨床的腫瘤治療模型,深度挖掘靶點自身特性,開展基于靶點功能機制的標志物研究,重點立足腫瘤生物學事件內在聯系。
吳以嶺院士
吳以嶺介紹了理論創新是復方中藥原創內在動力,而轉化醫學則需要解決患者的臨床需求,新時期下,應結合理論、新藥、實驗與循證,構建一體化的中醫學術創新與轉化新模式。絡病作為中醫當代的重大課題,目前在國內已經建立了理論體系,并獲得多項ZL藥,在臨床試驗上取得了多項成功。
李校堃院士
李校堃以“我國原創細胞因子藥物轉化模式探索與實踐”為題,分享了近30年聚焦細胞生長因子等蛋白藥物基礎研究及臨床轉化的經驗。李校堃帶領團隊成功開發3個國家一類新藥;并在國際上首次闡明FGF21抗動脈粥樣硬化及脂代謝調控的分子機制,提出“FGF代謝軸”理論。李校堃表示,在未來的生物藥物研發中應建立良好的產學研醫生態圈,形成成熟的創新藥物轉化體系,進一步服務健康中國發展戰略。
王玉田院士
王玉田以“從實驗到臨床(Bench to Bed)——創新藥物的有機成長”為題,解析了為什么實驗室到臨床試驗之間一直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他以中風疾病為例,指出傳統藥物開發靶點不正確,給藥太晚造成神經元大量死亡且產生了諸多副作用。由他的團隊和同事開發的針對中風疾病的新藥“NA-1”,在靶點及藥物設計上都有所改進,已經取得了臨床三期的成功。這個例子提示應整合科學家與醫生相結合的團隊,找到正確可靠靶點,選擇最佳藥物,并進行最佳臨床設計是取得從實驗室到臨床成功的幾個要素。
陳有海教授
陳有海以“腫瘤免疫治療:新的機遇和挑戰”為題,介紹了PD1抗體是抑制腫瘤生長的重要藥物,對某些特定的病人有著顯著成效,然而對大部分病人仍成效甚微。團隊通過十幾年的研究,找到C—REL和TIPE2新靶點,找到兩條成功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通路,并通過實驗發現阻斷這些通路腫瘤生長速度明顯減緩。陳有海表示,想要進一步探索免疫治療,應該針對更多的免疫抑制細胞的通路進行研究和探索。
劉良院士
劉良以“基于中藥打造世界級創新藥物”為題,介紹了傳統經驗與現代科技結合、多學科交叉,以及國際合作在中醫藥研究中的重要性。
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籌)主辦,深圳中國科學院院士活動基地、深圳中國工程院院士活動基地協辦,高新科技企業高層人士、科研機構與高校代表約300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據了解,高交會院士論壇自2006年起已連續舉辦15年,目前已成為高交會的特色品牌活動,論壇主題緊跟時代步伐、聚焦前沿科技,累計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IEEE會士以及相關領域的知名學者超60人參與論壇演講或討論,成為論道前沿的高水平活動。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細胞生物學研究。從高分辨率成像到細胞行為動態分析,AI技術不僅提升了數據處理的精度與效率,同時隨著AI與生物學、醫學等學科的深度融合,其在細胞研究中的應用正不斷突破邊界,......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關于發布2025年度關鍵技術研發計劃“細胞與基因治療”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滬科指南〔2025〕5號各有關單位: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根據《......
描述疾病相關細胞的空間分布對于理解疾病病理學至關重要。近日,西湖大學楊劍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Spatiallyresolvedmappingofcellsassociatedwithhum......
灣區再添"國之重器"3月25日,總投資逾30億元的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在廣州國際生物島正式破土動工。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布局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該項目將......
3月25日,記者從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獲悉,該院放療科副主任陳創珍團隊與法國古斯塔夫·魯西癌癥中心等機構合作,研究發現腸道低劑量放療能克服惡性腫瘤免疫耐藥。相關成果發表于《癌細胞》(Cancer......
2025年4月9-10日,第6屆BIONNOVA生物醫藥創新者論壇暨展覽會誠邀新老朋友再次相約上海張江科學會堂,同筑新程!截至目前,7483位來自800多家企業和組織的生物醫藥全產業鏈領導與專家已確認......
轉移風險降低了46%,復發風險降低了47%!3月14日,《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在線發表了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教授孫穎/馬駿團隊同合作者最新鼻咽癌臨床研究成果。“我們首次在局晚期鼻咽癌治療中確立......
上海科技大學常任副教授王皞鵬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許琛琦、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教授達里奧·維尼亞利、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教授孔燕以及百濟神州沈志榮,首次闡明了免疫檢查點LAG3受......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李觀營團隊與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智能軟物質團隊合作,成功開發一種無需光激活的新型釕基納米藥物——Ruthenosome(釕脂質體)。該藥物能夠高效靶向線粒體,激活鐵蛋白自......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遵循醫學科學屬性和臨床醫學人才成長規律,自2024年起在青年科學基金項目(A類)申請中增加“臨床科學”附注說明選項,并組織開展分類評審,鼓勵青年臨床醫師立足臨床實踐,以揭示疾病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