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5-13 17:20 原文鏈接: JAMAOncology:利用循環腫瘤DNA可預測非轉移性結直腸癌

      兩個獨立的研究團隊近日發現,利用循環腫瘤DNA(ctDNA)可預測非轉移性結直腸癌的預后和復發。這些研究成果于本周發表在《JAMA Oncology》雜志上(影響因子20.87)。

      在第一項研究中,美國、澳大利亞以及瑞典的研究人員關注了58名在瑞典醫院接受過切除手術的I/II/III期結直腸癌患者,在其手術后幾個月到幾年內采集了300多份血液樣本。他們利用Safe-SeqS分析搜索已知的腫瘤突變,發現13名患者的ctDNA呈陽性。

      研究人員隨后發現,在13名手術后出現ctDNA的患者中,10名患者出現了疾病復發,這表明在手術切除腫瘤后開展ctDNA檢測的潛在益處。平均而言,從血液中發現ctDNA比醫生觀察到臨床癥狀要早三個月。在剩下45名無ctDNA的患者中,研究人員平均隨訪4年未發現疾病復發。

      研究人員認為,盡管這些結果還有待更大規模前瞻性試驗的驗證,但在術后監測期間對結直腸癌患者進行循環腫瘤DNA的檢測,可以根據復發風險對其進行分層。

      在另一項研究中,奧胡斯大學醫院、Natera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超深度測序來定量近800個樣本中的ctDNA水平。這些樣本來自125名患有I/II/III期結直腸癌的患者,是在手術前兩周和手術后幾個月內采集的。同樣,ctDNA的存在似乎與疾病復發一致。

      研究人員發現,ctDNA是結直腸癌復發的獨立風險因素。例如,對于手術前檢測的122名患者,他們在108名患者的樣本中檢測到ctDNA,包括40%的I期患者、92%的II期患者和90%的III期患者。他們指出,手術后ctDNA的再次出現與疾病的復發密切相關,通常比標準影像學檢查更早發現。

      研究人員指出,若在手術后第一個月,患者的血液中就出現ctDNA,那么其復發風險尤其高。根據這些研究結果,他們得出結論,通過ctDNA分析可實現風險分層、化療監測和早期復發檢測,從而改變結直腸癌的術后管理。

      在同期發表的一篇社論中,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Scott Kopetz等人討論了結直腸癌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它們“擴展了我們對ctDNA臨床作用的認識,并且在未來獲得更多前瞻性試驗的數據后,ctDNA有望作為生物標志物用于結直腸癌的常規監測,以確定那些有望從化療中受益的患者”。

    相關文章

    科學家捕獲合成DNA原子視圖 有助研究“分子剪刀”

    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研究人員實現了在原子水平上觀察合成DNA,從而了解了如何改變其結構以增強其剪刀功能。更多地了解這些合成DNA反應,或是未來解鎖醫學新技術的關鍵。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子刊《......

    男性更易患結直腸癌的潛在機理

    研究發現,女性結直腸癌(CRC)患者的麥芽香肉桿菌(Carnobacteriummaltaromatium)特異性減少。然而,麥芽香肉桿菌如何影響結直腸癌的發展仍然知之甚少。2023年7月20日,香港......

    靶向CEACAM5的NIRII熒光探針實現結直腸癌高特異性識別

    結直腸癌是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前列的惡性腫瘤,手術是結直腸癌治療的主要方式,完全切除腫瘤(R0)與更好的總生存期和更低的復發率相關。然而,進展期結直腸癌具有較高的不完全切除率,缺乏實時的術中影像技......

    卜鵬程課題組發現結直腸癌初期異質性建立的調控機制

    6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卜鵬程課題組在國際學術期刊EMBOReports上發表新研究成果,報道了結直腸癌初期異質性建立的調控機制。腫瘤的異質性是惡性腫瘤的特征之一,是有效治療的障礙。結直腸......

    結直腸癌中的CircRNA:潛在的生物標志物和治療靶點

    在全球范圍內,結直腸癌(CRC)是第三大最常見的癌癥,也是癌癥相關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最近的估計表明,2020年發生了超過190萬新病例和93,000例與CRC相關的死亡,約占所有癌癥病例的10%,占與......

    黃荷鳳院士:最好的預防從生命源頭開始

    DNA究竟攜帶著什么?DNA序列信息如何解釋復雜的生命活動現象?5月26日,復旦大學慶祝建校118周年相輝校慶系列學術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生殖與發育研究院院長黃荷鳳從理論到實驗,再到臨床......

    死神的無聲低語:英國在人類遺址中發現四千年前鼠疫DNA

    在一項重大發現中,來自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與牛津大學、萊文斯地方歷史小組以及韋爾斯和門迪普博物館合作,發現了迄今為止英國最古老的鼠疫證據。該小組在薩默塞特和坎布里亞的人類遺骸中發現了三個4......

    超強DNA修復讓弓頭鯨遠離癌癥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22日報道,弓頭鯨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哺乳動物,很少受癌癥的影響。美國科學家在一項新研究中發現,弓頭鯨的細胞似乎能比人類或小鼠的細胞更快速有效地修復DNA,這或許可解釋為什么它......

    全國首個DNA存儲領域預訓練大模型“ChatDNA”發布

    近年來,DNA和人工智能一直都是科技發展的熱門議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它們之間便有了無限的可能性。例如,DNA和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研究特定基因組的變異和功能。科學家可以使用人工智能算法來分析......

    前所未有的分辨率準確定位人類基因組中的特定堿基對

    來自南加州大學的一名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在人類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的DNA堿基對。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人口和公共衛生科學助理教授StevenGazal博士正在執行一項任務,回答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為什么盡管......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