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最主要的病因是大腦黑質區多巴胺神經元隨著年齡的退化。這種退化可能由于細胞運輸通路的不正常而導致一些蛋白的異常累積。LRRK2基因的突變是目前發現最多的導致帕金森病的遺傳突變。各種相關表型分析提示LRRK2在體內參與多種細胞運輸通路的調節包括細胞內吞過程。但LRRK2到底通過怎樣的分子機理來調節細胞內吞過程目前尚不清楚。
2021年7月27日,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熊玉蘭和余建中團隊合作在Science Signaling 發表了了題為 Dysregulation of the AP2M1 phosphorylation cycle by LRRK2 impairs endocytosis and leads to dopaminergic neurodegeneration 的文章。該文章用不同的PD模型深入的闡述了LRRK2怎么通過調節一個主要的參與細胞內吞的分子AP2M1來調節細胞內吞和多巴胺神經元退化。
首先,為了找到LRRK2下游的目標調節蛋白,這兩個團隊利用LRRK2酵母模型進行了全基因組的遺傳篩選。他們發現把Adaptor Protein 2 (AP2)的四個亞基分別敲除突變會回復 LRRK2在酵母中導致的毒性。這個現象非常有意思。我們都知道AP2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復合體,能夠和內吞過程中的重要網格蛋白Clathrin在細胞膜上結合然后把進入細胞內部的物質包裹起來形成囊泡,囊泡形成之后被剪切脫離細胞膜進入細胞。AP2復合體包括四個亞基,兩個大的亞基和2,又叫A1/2 和B1,一個中型亞基2又叫M1,一個小亞基2又叫S1. 這四個亞基的敲除突變體回復LRRK2在酵母中導致的表型意味著LRRK2可能通過AP2來調節細胞內吞過程,從而填補LRRK2怎樣調節這個過程的機理研究空白。
在此基礎上,這兩個團隊進一步解析LRRK2和AP2的四個亞基調控關系。他們發現只有M1這個亞基是在體內和體外直接結合LRRK2。AP2M1的磷酸化循環是在內吞過程中被嚴格調控的,而LRRK2又是一個磷酸激酶。利用LRRK2基因敲除(Knockout)和突變體敲入(LRRK2-GS Knockin)神經細胞和老鼠組織,發現 LRRK2確實在體內和體外都能磷酸化AP2M1。此磷酸化位點位于T156,具有組織特異性。進一步研究發現這個位點的被LRRK2磷酸化后促進了AP2M1和細胞膜的結合從而促進囊泡的形成和運輸。敲除LRRK2或失去磷酸化功能會阻止這個過程從而阻止細胞內吞。有意思的是,給予過多的LRRK2或磷酸化功能也會阻止細胞內吞。那么LRRK2如何達到磷酸化平衡調節?他們發現過多的LRRK2或磷酸化功能會阻止AP2M1的后期去磷酸化和從囊泡的脫離,這個過程是AP2M1進入下一個囊泡形成和運輸的必要條件。所以過少或過多的LRRK2磷酸化都會阻止細胞內吞。LRRK2的量要保持在一個平衡狀態下 (圖1)。
圖1. LRRK2調節AP2M1磷酸化循環和細胞內吞模式圖
那么LRRK2對AP2M1的磷酸化循環的調節到底對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有沒有作用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團隊利用LRRK2果蠅模型發現過表達AP2M1會促進多巴胺神經元退化, 從而在體內證明了LRRK2調節內吞過程對帕金森病的作用。這個工作提供了一個詳細的LRRK2導致帕金森病的分子機理。
該工作的通訊作者是美國康涅狄格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系熊玉蘭教授和康涅狄格大學本部生理與神經生物學系余建中教授。第一作者是在讀博士生劉琴芳。
熊玉蘭博士的課題組主要從事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機理的研究,目前課題組正在招聘 2-3名博士后,
余建中博士的課題組除了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機理,主要從事腫瘤形成的分子機理。目前課題組也在招聘2-3名博士后,
帕金森病(PD)是全球第二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僅次于阿爾茨海默病,呈現人數多、負擔重、危害大這三大特點。據估計,到2040年,全球PD患病人數將達到1300萬,其中約一半病人在我國。然而,傳統藥物和......
圖紅細胞釋放的α-突觸核蛋白在腎臟聚集并向腦內傳播,促進帕金森病發生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82271447、81771382、82301430)等資助下,武漢大學張振濤教授研究團隊在帕金森病......
·“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證明這些藥物在哪些情況下是有用的。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可能更難。例如,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GLP-1藥物起作用的原因似乎很簡單:減肥提供了大部分好處。但是在成癮和帕金森病等疾病中......
9月6日,記者從深圳理工大學獲悉,該校生命健康學院教授葉克強團隊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教授武勝昔、研究員項捷團隊,通過構建一種全新的腸道帕金森病小鼠模型,證實帕金森病病理過程始于腸道這一假說。......
7月3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偉波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張健課題組、浙江大學教授徐曉軍課題組合作,實現了一類大環磺酰胺化合物的設計與合成,并從中發現了靶向沉默信息調節因子3(SIRT3......
科學家研究認為,血液中的蛋白質或有助于預測帕金森病,且可以在相關癥狀出現前提前7年預測該病。相關論文近日發表于《自然—通訊》。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癥狀表現為行動遲緩、僵硬和靜止性顫抖。在出現......
根據《自然-通訊》6月1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血液中的蛋白質或許有助于在運動癥狀出現的7年前預測帕金森病的發生。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癥狀表現為行動遲緩、僵硬和靜止性顫抖。病人在出現運動癥狀前會......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使用人工智能(AI)技術大幅加快了帕金森病治療方法的開發。他們設計并使用了一種基于AI的策略,來識別阻止α-突觸核蛋白(帕金森病的特征蛋白)聚集的小分子。研究結果發表在新一期《自然......
科技日報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張夢然)《自然·醫學》16日發表一項對大規模II期臨床試驗數據的探索性分析顯示,單克隆抗體prasinezumab能減少快速發展型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退化跡象。......
·相較于低社會孤立組,嚴重社會孤立組未來患帕金森病的風險提高19%。高危人群中,嚴重社交孤立者未來患帕金森的風險升高28%。社交孤立可能增加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風險?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