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10-10 15:04 原文鏈接: Lancet:警惕肥胖“殺手”!

      過去,我們常常會將肥胖認為是有福、富態的標志。可是近年來,肥胖的危害越來越為人們所了解,人們也開始主動關注肥胖和疾病的關系。

      肥胖不僅會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還會引發包括心臟病、痛風骨關節炎、糖尿病等大量嚴重的健康問題。

      超重易引發癌癥

      近日,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每年英國約有12000個癌癥病例是由超重引起的。科學家希望激發更多的行動去遏制肥胖癥的流行。

      這項發表在醫學雜志《柳葉刀》上的研究,是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一項,涉及500多萬英國成年人的數據。研究發現,超重與十種不同的癌癥相關,包括宮頸癌、乳腺癌和白血病。

      與超重聯系最緊密的是子宮癌,超重大約要為之承擔41%的責任。而在膽囊、腎臟、肝臟和結腸上的癌癥,超重則要為之承擔10%或以上的責任。

      引發癌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與基因和環境相關。但是,來自倫敦衛生和熱帶醫藥學院(LSHTM)與法爾健康信息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綜合考慮了所有其他因素之后提出,如果人們保持正常的體重,那么癌癥的實際數量就會有個樂觀的估計。

      “如果我們能奇跡般地去除人們多余的體重,那么我們將會減少12000例的癌癥病例。”研究負責人、來自LSHTM的Krishnan Bhaskaran博士說,“超重或肥胖人群的數量在英國和全世界范圍內正在急速增長。現在很多人都已經認識到,肥胖可能會誘發更多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而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如果肥胖的流行趨勢繼續發展下去,我們還將會看到更多的癌癥病例出現。”

      體重,不可小覷

      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英國臨床實踐研究數據鏈中的數據,該數據記錄了524萬16歲以上受試者的數據(包括體重、身高等細節)。

      研究者根據數據計算了他們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是評估體重與身高比例的參考指數),以判斷他們是否屬于超重。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人員在受試者中檢出了22種最常見的癌癥,這22種癌癥覆蓋了英國診斷的所有癌癥中的90%。研究人員還發現,超重與其中的17種癌癥相關。

      當BMI在正常基礎上每增加5個單位時,以下身體部位癌癥的發病風險均有顯著增加:子宮癌風險增加了62%、膽囊癌增加了31%、腎癌增加了25%、宮頸癌增加了10%,甲狀腺癌和白血病風險分別增加了9%。

      BMI指數更高,還會增加罹患肝臟(增加了19%)、結腸(增加了10%)、卵巢(增加了10%)和乳腺(增加了5%)等癌癥的總體風險。當然這些癌癥也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Bhaskaran博士發現,雖然BMI水平的增加對如結腸癌、乳腺癌等一些常見癌癥的影響非常小,但這些都是常見的癌癥。因此,他提醒人們,體重對這些癌癥的影響不可忽視。

      減肥,立即行動

      Bhaskaran博士表示,他希望研究結果能有助于各國政府采取“大膽行動”,以應對肥胖問題。“這需要在各個不同的地區和領域采取行動我們需要支持和鼓勵人們去減肥,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來自美國癌癥協會的Peter Campbell博士指出,采取行動的必要性已經是顯而易見,而勇敢的政治領導也必不可少。“我們有足夠的證據表明,肥胖是導致很多不必要的癌癥病痛和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調整政策來遏制超重和肥胖是必要的,這一點已經不需更多的研究來證實。”

      他進一步指出,在解決肥胖的問題上,我們還面臨著很多挑戰。已有證據表明,美國的肥胖患病率已趨于平穩。雖然還無法證明隨著時間的流逝,肥胖患病率會出現下降,但至少說明過去10年間美國肥胖患病率沒有進一步的增加。因此,他認為這個領域還是有希望的。

      最近,已出臺了一些為遏制肥胖而采取的政策策略,它們主要的焦點在減少熱量攝入和增加體力活動上。包括對高熱量,含糖飲料等營養稀少的食物征稅;對健康食品補貼,特別是經濟弱勢群體;農業政策的變化;城市規劃,其目的在于鼓勵步行和其他體育活動方式。

      “確定全民或以社區為基礎的干預措施和政策,會有效減少超重和肥胖,這樣的研究策略尤其應該受到鼓勵和支持。此外,我們還需要政治環境和有足夠勇氣的政治家,來有效實施這些政策。”Campbell表示。

    相關文章

    新型干細胞揭示癌癥為何經常轉移到脊柱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新型干細胞有助于脊椎的形成,有助于揭示為何乳腺癌等腫瘤經常向脊柱轉移。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自然》。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等癌癥會優先向脊柱擴散,但......

    三種靶向藥聯合阻斷結直腸癌晚期峰回路轉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腫瘤科病房內,田大叔正開心地收拾著行李。“老田,出院啦,祝賀祝賀,回了陜西也要跟我們保持聯系哦。”“對呀,你恢復得效果那么好,我們還要跟你多請教呢。”“就是就是,希望我家那位也能有你......

    “量子療法”轟動醫學界,對抗腦癌取得顯著成效!

    近日,“量子療法”可治療腦癌的訊息引發廣泛關注。英國諾丁漢大學領導的一個多學科研究團隊發現使用帶電分子觸發癌細胞自我毀滅,從而靶向并殺死難以治療的腦瘤中的癌細胞。這種方法未來有望發展成手術中使用的噴霧......

    新靶向療法能減緩或停止細胞分裂

    美國普渡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癌癥療法,通過誘騙癌細胞吸收自然阻止細胞分裂的RNA片段來攻擊腫瘤。在為期21天的研究過程中,接受新療法治療的腫瘤尺寸沒有增加,而未經治療的腫瘤在同一時期內尺寸增加了......

    兩篇Cell和兩篇CancerCell揭示驅動多種癌癥生長的關鍵蛋白及其調控方式

    在四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布羅德研究所、楊百翰大學和世界各地其他機構的研究人員的領導下,臨床蛋白質組腫瘤分析聯盟(ClinicalProteomicTumorAnalysisConsort......

    第六屆國際信息研究大會舉行

    8月14—16日,第六屆國際信息研究大會在京召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ShahbazKhan、國際信息研究學會聯合主席PedroMarijuan分別出席會議致辭演講。記者在16日大會圓對......

    “訓練有素”的工程細菌可發現體內癌癥

    據10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論文,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團隊設計出了可檢測活生物體中腫瘤DNA存在的細菌。這種細菌作為生物傳感器,可部署在腸道內,檢測結直腸腫瘤釋放的DNA。實驗中,它檢測到了小鼠結腸中的......

    “訓練有素”的工程細菌可發現體內癌癥

    據10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論文,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團隊設計出了可檢測活生物體中腫瘤DNA存在的細菌。這種細菌作為生物傳感器,可部署在腸道內,檢測結直腸腫瘤釋放的DNA。實驗中,它檢測到了小鼠結腸中的......

    AI模型可預測癌癥原發灶位點

    根據《自然·醫學》雜志7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達納-法伯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使識別一些神秘癌癥的原發灶位置變得更容易。研究人員利用近3萬名22種已知癌癥的患者數據來訓練......

    Nature|癌癥非整倍體形成的主要驅動力

    盡管非整倍體(此處定義為整個染色體或整個染色體臂DNA的失衡)存在于約90%的腫瘤中,并且是癌癥中首次提出的體細胞改變,但其普遍發生的原因及其在驅動癌癥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有研究表明,非整倍體的普遍發生......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