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4日央視《真相調查》播出《口罩對付“PM2.5”——真的有用嗎?》,以下是節目實錄:
【摘要】
近日,我國多地持續的大霧天氣使得“PM2.5”這一陌生的專業術語,成了2011年歲末中國民眾口中的熱詞。為此,不少城市的市民開始對口罩顯示出了極大的熱情,外出時都戴上了口罩作為防護,各種類型的口罩也開始在市場熱銷,那么PM2.5究竟對健康有什么樣的影響?我們有沒有必要戴口罩呢?來看記者的調查。
【正文】
登錄各大購物網站,記者輸入“口罩”,搜索到了十幾萬條內容,在這些網站上,口罩的價格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類型也讓人眼花繚亂,一些賣家的累積銷量甚至已經成千上萬,很多還都是被北京的買家買走的。這些往日只被當作贈品的口罩,頓時成為網友眼中的“香餑餑”。在一些霧霾天氣里,走在北京的大街上,一些帶著口罩的市民隨處可見。
【同期】
記者:今天為什么戴口罩啊?
北京市民:空氣污染太厲害了,老咳嗽。
記者:每天都戴嗎?
北京市民:每天都戴。
記者:您今天為什么戴口罩啊?
北京市民:就是為了防那個PM2.5嘛,空氣有點不好。
記者:那PM2.5具體是什么意思您知道嗎?
北京市民:我都不太清楚。
【正文】
根據專業解釋,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的首字母縮寫,PM2.5指的就是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體顆粒或滴液的總稱,也稱為細顆粒物或者入肺顆粒物。目前我國對空氣進行監測的主要項目是直徑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顆粒物PM10,與PM10相比,PM2.5粒徑小,肉眼無法看見,其主要來源是日常發電、工業生產和汽車尾氣排放等過程中經過燃燒而排放的殘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屬等有毒物質,并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大氣環境質量和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更大。
【同期】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王躍思:怎么說呢,PM2.5 對人體的傷害是肯定的。
記者:那這個PM2.5它到底會對人體造成多大的傷害?到底有多可怕?
王躍思:PM10我們一般管它叫可吸入顆粒物,可以到氣管、肺,然后吸多了以后你可能一咳能咳出去,PM2.5以下是直接入肺了,入肺了你咳也咳不出去了。PM1可能就直接進入人的循環系統,血液或者淋巴,體液循環系統。而且這些粒子,特別小的粒子,或者粒子中能溶于水的東西就溶解在這里面,出不來了。所以它對人體的危害就是更大的。
【正文】
據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這些年對北京地區的監測,2003年以來,北京大氣中的PM10濃度值呈下降趨勢,但PM2.5卻一直保持了較高的濃度值,尤其是北京奧運會結束后的近兩三年,還有一些上升反彈的趨勢,上升率大概為每年3%到4%。
【同期】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潘小川:我們的研究顯示,PM2.5的濃度每增加10個微克立方米,那么相應的北京市的人群總死亡率大概要增加0.25%。
【正文】
潘小川,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系教授,他帶領的課題組多年來從事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通過對北京地區的長期跟蹤調查,他們發現PM2.5與很多病癥的高發存在關聯。
【同期】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潘小川:大氣里邊每立方米空氣增加10個微克立方米的PM2.5顆粒物,會造成人群超額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大概是在0.4%左右,也就是0.2%到0.6%這樣一個范圍,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急診的病人會增加大概0.5%左右,對于高血壓這樣一個疾病,急診的病人會增加0.8%。還有就是兒童肺功能降低,降低大約2%到5%的樣子,影響兒童的肺發育。
【正文】
根據專家的調查和研究,PM2.5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傷害確實不容忽視。那么如何防護就顯得越來越重要。目前一般的老百姓大都會直觀地認為,霧霾天氣似乎和PM2.5有直接的關系。但PM2.5看不見、摸不著,它和霧霾到底有怎樣的關系呢?
【同期】
記者:霾到底是指什么意思?
王躍思:霾它有氣象學的一個定義,霾的定義是說大量的很細小的干塵粒子漂浮在空氣中,使能見度小于10公里,這個就叫霾,這是定義出來的,就今天能見度這樣可能也就3、4公里,它就叫霾,霾的本質什么呢?就是細粒子在大氣中的濃度超標了。致霾最厲害的是PM2.5到PM0.4之中的PM1到PM0.4,水汽把汽車排放的粒子濃積起來,就是霾。
【正文】
霧霾,是近些年來逐漸被媒體和社會關注的天氣現象,尤其是今年秋冬季節,全國很多城市都連續出現了霧霾天氣。
【同期】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副所長 徐東群:從氣象資料的分析看,就是說霧霾天氣也是呈年度記載,逐漸增加的。按照每十年去分析它的氣候趨勢變化的時候,它是在出現增加的這種趨勢的。
【正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副所長 徐東群
徐東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副所長,多年來從事空氣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近些年霧霾天氣的增加引起了她的格外關注。
【同期】
徐東群:那么這個增加跟幾個原因有關系。一個是就是咱們國家目前經濟高速發展吧,然后包括工業,還有汽車工業的汽車尾氣的排放,另外人口都向城市去聚集。
【正文】
根據專家的的研究,不難看出,大家一般認為的霧霾天氣污染程度就大還真是有科學道理的,而且霧霾和PM2.5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那么在霧霾天氣下,面對來自PM2.5的污染,人們應該如何防護?像現在這樣紛紛戴上口罩到底管不管用呢?
【同期】
記者:您覺得戴這口罩管用嗎?
北京市民:管用啊。
記者:就不咳嗽了?
北京市民:起點作用。
【正文】
對一般老百姓來說,當霧霾天氣出現,首先想到的防護措施就是戴口罩,可是我們在采訪中發現,很多人對口罩阻擋PM2.5的效果究竟如何并不清楚,更多的還是一種心理安慰。而實際上,在專家看來,口罩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要戴的,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口罩都對PM2.5有防護作用。
【同期】
王躍思:我覺得如果選擇適當的口罩,總比不戴要強一些。最起碼能有心理安慰,而且這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同期】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潘小川:特殊人群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說戴口罩。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副所長 徐東群:需要出去的話,就要戴口罩,這樣可以阻擋一些(顆粒物)。
【正文】
那么,究竟哪些口罩是有效的,哪些是沒用的呢?我們從市面上選擇了三種常見的口罩展開調查。第一種是最普通的紗布口罩。
【同期】
徐東群:像一般的這種纖維的這種口罩,那么呢,它的一個阻流的原理就是一個機械阻擋作用,那它通過這一層一層的機械阻擋,可以把大的顆粒阻擋住,但是我們說空氣動力學直徑小于這個5微米以下它阻擋不住。
記者:也就是說阻擋不了PM2.5。
徐東群:對。
【正文】
第二種口罩是一般的醫用口罩。包括醫用外科口罩和一次性醫用口罩。
【同期】
徐東群:在手術室里戴的這種醫用口罩,它可以阻擋大于4個微米的,4個微米以上的。
記者:那意思是不是就是說這個紗布口罩和這(醫用)一次性口罩都阻擋不了PM2.5?
徐東群:對,它的阻擋效果都比較差。
【正文】
隨后我們委托北京市醫療器械檢驗所的口罩密閉性實驗室進行了測驗,結果表明,按照一般的醫學標準,對于0.3微米的顆粒物,醫用外科口罩透過率為18.3%,普通一次性醫用口罩為85.6%。也就是說,對于細小的顆粒物,這兩種口罩的阻擋效果都很有限。第三種口罩是醫用防護口罩,就是我們常說的N95。
【同期】
徐東群:它在檢測的時候,要求就可以去要求它就是說在這個0.3微米,發生0.3微米的粒子進行檢測,這樣的話,大的粒子就都能阻流住了。
記者:那按照我的理解,能不能這樣理解就是說那它能防0.3,肯定也能防2.5。
徐東群:是這樣的,我們所說的,2.5微米以下的,它是一個廣泛的譜,它可能能夠延伸到0.3,可能還有更小,0.1,0.01,那這個之下的,它阻流效果就不能達到95%了。
【正文】
同時在口罩密閉性實驗室對N95進行的檢測結果表明,N95的透過率只有0.425%,也就是說99%點多的顆粒物都被擋在了外面。
【同期】
記者:那是不是說透過率越低的話,口罩的防護效果就越好?
北京醫療器械檢驗所材料室主任 岳衛華:對,過濾效率越高,說明效果越好。
記者:那就這個測驗來看,我們這三種口罩應該是防護口罩效果最好,對不對?
岳衛華:可以這么說。
【正文】
通過實驗,可以發現,對于PM2.5,N95的防護效果是最好的,而其它口罩的防護效果都很有限,甚至沒有防護作用。
【同期】
記者:是不是您建議大家出門的時候,最好都戴上這種口罩(N95)?
徐東群:我覺得也不是那么絕對,有一點一定要讓大家知道什么呢?不是所有的人群都適合戴口罩的,口罩是在特殊環境下使用的。
潘小川:從理論上來講,口罩的防護材料越密閉越好,阻擋顆粒物的效果越好。但反過來說,你這個口罩越密閉,對于你的呼吸阻力增大得越明顯,所以你呼吸起來越費勁,因為人每天要呼吸的空氣量是一定的,要不然你就缺氧了。
【正文】
在專家看來,盡管N95等防護口罩能更有效地阻擋PM2.5,但同時也會造成呼吸的不暢,因此對于特殊人群,比如兒童、老年人和患有呼吸系統等疾病的人來說,一定要謹慎佩戴,同時佩戴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引發其它的負面影響。
【同期】
徐東群:比如說本來就有哮喘或者是呼吸系統疾病的人,那么他的阻力一增大的話,他就會非常不舒服,所以這種口罩戴上以后,包括這個鼻夾部分和臉的貼合部分都貼得很緊的話,那阻力非常大,他會很難受,比如哮喘的人,他呼吸一不暢通的話,就憋氣,會引起危險的。
潘小川:特別是老年人一不注意,我一個同事親身經歷過的,就是差那么幾口氣,憋了幾口氣,馬上就誘發心梗,一些突發的疾病就來了,何苦呢?這種因素盡量要避免,誘發因素。
【正文】
專家建議,在霧霾天氣,除了特殊人群之外,年輕人、中年人等正常人群其實并沒有必要戴口罩。
【同期】
記者:那可能有些老百姓說了,我看著這樣大霧天我出去我實在是不放心,我就是想有一些這樣的防護措施,您有沒有一些其它的措施可以推薦?
潘小川:這個我覺得沒有什么明確的措施,包括國外也就是推薦一些病人或者老年人在這時候盡量不要出門。
記者:屋里怎么辦?
潘小川:屋里頭空氣一般來說比室外要好一些。
記者:我總要開窗通風啊?
潘小川:哦,你是這個意思,那在你這種時候晚一點開窗通風了,等著太陽出來以后,氣候好的時候你再開窗戶,是吧?
【同期】
記者:不管是佩戴口罩還是閉門不出,我們更應該關注的不是如何防護,而是應該如何從源頭上來治理。從老百姓的角度講,我們能做到的是,出行盡量少開車,裝修多用環保的材料等等;而政府要做的是嚴防嚴控,減少污染源,增大綠化面積,完善相關標準等等。我們欣喜地看到,12月初,經過各方的努力,《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意見截止,我國將從明年開始起逐步推廣PM2.5標準,這一標準已經變得“可望而又可及”。
編者按:2025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為更好發揮互聯網在傾聽人民呼聲、匯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增強代表委員與網民之間的聯系,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新華網推出“我請代表委員捎句話”建言征集活動,邀請......
為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領軍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支持力度,12月27日,國家疾控局在河北召開2024年度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支持項目啟動會,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國家疾控局黨組書記、局......
近日,一項發表于《柳葉刀-星球健康》的研究發現,由于長期暴露于污染空氣中,印度數百萬人死亡。該研究指出,印度需要設立更嚴格的確保空氣質量的法規。由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被稱為細顆粒物,它還有個......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生活在空氣污染較嚴重地區的人患濕疹的可能性更大。來自數十萬美國成年人的數據顯示,空氣PM2.5平均濃度每增加10μm......
隨著全球工業化發展,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日益受到關注。不久前,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聯合多家科研機構、醫院開展的一項覆蓋14萬余名孕婦的多中心臨床研究顯示,空氣細顆粒物(PM2.5)暴露可能導致......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2021年批準建設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集中驗收結果。依托山東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建設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技術創新中心(大氣環境監測裝備及溯源技術)”......
中新社上海9月5日電(記者陳靜)記者5日獲悉,中國專家團隊應用前沿交叉研究方法揭示多種養殖哺乳動物中的潛在跨物種傳播風險等,將為構建多維度公共衛生風險評估與新發傳染病預測預報體系提供數據支持。北京時間......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并不是一回事。但現實中,很多人卻將二者混為一談。”近日,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雅特聘教授李立明在第二屆中國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大會上介紹,預防醫學是醫學的范疇,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并不是一回事。但現實中,很多人卻將二者混為一談。”近日,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雅特聘教授李立明在第二屆中國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大會上介紹,預防醫學是醫學的范疇,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
關于廣東省重點醫院先進醫療設備更新項目(珠三角二)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復函粵發改投審〔2024〕99號省衛生健康委:《廣東省衛生健康委關于申請廣東省醫療衛生領域2024年設備更新項目立項的函》(粵衛規劃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