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宇航局(NASA)首次在國際空間站上完成了從樣本到測序的整個過程。之前的樣本都是送回地球進行樣本制備、測序和分析。這種在太空中鑒定微生物的能力將有助于實時診斷和治療宇航員的疾病,并協助鑒定其他星球的生物。
這個名為“Genes in Space-3”的項目試圖在微重力環境下建立一個完整的微生物鑒定過程,具體包括幾個部分:微生物樣本的采集,PCR擴增,然后是測序和鑒定微生物。NASA的宇航員Peggy Whitson在軌道實驗室開展了實驗,而這個項目的負責人Sarah Wallace及其團隊在休斯頓觀看并指導她。
首先,Whitson用培養皿接觸空間站的各個表面,這是常規微生物監控中的一部分。大約一星期后,她在微重力手套箱中操作,將這些平板上生長的細菌克隆轉移到微型試管中,這在太空中尚屬首次。
一旦成功收集樣本,Whitson就將DNA或細胞轉移至miniPCR樣本管中,此管包含了利用miniPCR開展DNA擴增所需的酶。之后,她將管子放置在miniPCR儀器中,啟動擴增程序。在擴增完成后,Whitson用傳統的微量移液器在管中加入一些酶,以純化擴增產物,為測序做準備。miniPCR儀器由一名年僅17歲的高中生發明。
當一切準備就緒,Whitson將制備好的樣本上樣到流動槽中,并將流動槽插入MinION納米孔測序儀(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在無人值守的情況下,測序儀運行6或48小時,然后自動關閉。數據從Surface Pro3轉移到地球。
后來,當Whitson帶著樣本一起返回地球時,她們又在地面的實驗室完成了生物化學和測序分析,以確認空間站的結果。實驗進行了多次,以確認結果是否準確。每一次,地球上的結果都與軌道中的結果完全一樣。
NASA表示,Genes in Space-3實驗證明了這種便攜式的實時DNA測序技術可應用于低重力環境下,從而有助于識別太空中的微生物,診斷傳染病,并監控宇航員的健康。同時,這種技術還有望應用在新的環境中(比如國際空間站的機艙或火星表面),為微生物生態學和傳染病監控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微生物常規鑒定技術一、形態結構和培養特性觀察1、微生物的形態結構觀察主要是通過染色,在顯微鏡下對其形狀、大小、排列方式、細胞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鞭毛、芽孢等)及染色特性進行觀察,直觀地了......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近日,重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了多項儀器設備與耗材采購計劃,采購內容包括超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超高效液相色譜-三重四極桿串聯質譜聯用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三重四級桿質譜......
引起人類疾病的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不同微生物菌株會導致不同程度的疾病,從普通感冒到可能危及生命的感染,如結核病(TB)。類似地,不同菌株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不同,有些菌株對多種藥物完全耐藥,有些菌株具有......
近日,美國宇航局(NASA)首次在國際空間站上完成了從樣本到測序的整個過程。之前的樣本都是送回地球進行樣本制備、測序和分析。這種在太空中鑒定微生物的能力將有助于實時診斷和治療宇航員的疾病,并協助鑒定其......
近日,美國宇航局(NASA)首次在國際空間站上完成了從樣本到測序的整個過程。之前的樣本都是送回地球進行樣本制備、測序和分析。這種在太空中鑒定微生物的能力將有助于實時診斷和治療宇航員的疾病,并協助鑒定其......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做中國人的質譜儀器”是禾信從創業之初的宗旨,迄今為止,禾信已找到了飛行時間質譜在環保領域PM2.5在線源解析,VOC在線監測溯源方面的獨特應用,開創了中國人自主知識產權質譜的一片應用......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17年10月10日,BCEIA2017開幕首日,禾信儀器在展位現場隆重發布微生物鑒定質譜儀CMI-1600,宣布進軍微生物鑒定領域。中國鋼鐵研究總院王海舟院士、南京大學陳洪淵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