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5-10 16:18 原文鏈接: Nature子刊:喝酒臉紅的人,不僅易患癌,還會加速衰老

    我們的身體會代謝產生醛類物質,例如,喝酒后,酒精就會在體內代謝產生乙醛。這些醛類物質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我們的身體就需要對這些醛類物質進行清除和解毒。 

      然而,對于許多中國人、日本人等東亞人而言,由于ALDH2基因突變,導致酒精代謝物乙醛在體內的積累,進而導致臉紅,這會增加癌癥風險。而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醛類物質對人體的有害影響不只是致癌,還會加速衰老。 

      2024年4月11日,名古屋大學的研究人員分別在 Nature Cell Biology 期刊發表了題為:Endogenous aldehyde-induced DNA–protein crosslinks are resolved by transcription-coupled repair 的研究論文。 

      這研究揭示了醛類是一種過早衰老相關代謝副產物,其誘導的DNA-蛋白質交聯(DPC)會干擾基因的復制和轉錄,DPC修復和醛類清除的遺傳性缺陷會導致早衰癥。這些發現為遺傳性早衰癥帶來了新見解,也為健康人群的抗衰老提供了潛在策略——例如減少與酒精、空氣污染和煙霧等醛類誘導物的接觸。 

      遺傳信息的維持和忠實的時空表達,對生命至關重要。在遺傳毒性脅迫中,內源性活性醛類會誘導生物分子交聯,從而干擾基因的復制和轉錄。為了抵消醛類物質的毒性,生物體已經發展出了清除醛類物質并修復醛類物質造成的損害的系統。 

      甲醛是一種常見的單碳代謝物,由各種細胞過程產生,在人體內以數十微摩爾濃度存在。對甲醛的清除和解毒,主要依賴兩種酶——ADH5(乙醇脫氫酶5)和ALDH2(乙醛脫氫酶2)。ADH5和ALDH2同時功能喪失會導致一種名為AMeD綜合征的早衰疾病,其特征是再生障礙性貧血、智力殘疾和侏儒癥,這是由于內源性甲醛沒有被及時清除,導致的積累和由此帶來的DNA損傷造成的。 

      對于健康人群來說,ALDH2在我們對酒精的反應中非常重要。當一個人喝酒后,肝臟會會首先將酒精(乙醇)代謝成醛類物質,并通過進一步代謝將其排出體外。ALDH2對于將有毒的醛類物質轉化為無毒物質很重要。 

      醛類在體內是有害的,它們能夠與DNA和蛋白質高度反應,在體內,醛類會誘導DNA-蛋白質交聯(DPC),這會阻斷DNA的復制和轉錄,從而影響細胞的增殖和維持,導致衰老等問題。 

    甲醛誘導DNA-組蛋白交聯,導致DNA復制和轉錄等細胞過程失調 

      研究團隊使用了一種稱為DPC-seq的方法來研究醛類積累與早衰患者DNA損傷之間的關聯。他們發現,轉錄偶聯修復(TCR)復合體、VCP/p97和蛋白酶體參與解除活性轉錄區域中甲醛誘導的DNA-蛋白質交聯(DPC)。研究團隊在小鼠模型上證實,缺乏醛類清除和TCR途徑的小鼠顯示出更嚴重的AMeD綜合征癥狀,變現出嚴重的造血異常和全身無力。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研究為理解早衰疾病的潛在機制開辟了新途徑,并為治療干預提供了潛在靶點。通過闡明醛類在DNA損傷和衰老中的作用,為未來開發新療法的研究鋪平道路。由于我們還沒有完全了解AMeD綜合征和Cockayne綜合征等早衰疾病的原因,也沒有開發出治療藥物,而這項研究表明,患者的病理狀況與細胞內產生的醛類誘導的DNA-蛋白質交聯(DPC)有關。這些發現有望幫助尋找去除醛類的化合物,從而幫助開發治療這些早衰癥的藥物。 

      此外,這項研究的意義不限于遺傳性早衰疾病,這項研究還表明,醛類誘導的DNA損傷可能也在健康人的衰老過程中發揮作用。通過確定醛類是促進衰老的物質,這項研究揭示了環境因素和細胞衰老之間的錯綜復雜的聯系,這可能對人類健康和壽命有重大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劍橋大學、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各自在 Nature Cell Biology 期刊發表論文,證實了DNA-蛋白質交聯(DPC)會阻斷DNA的復制和轉錄,并進一步揭示了CSA和CSB蛋白通過促進轉錄偶聯修復來解除DPC。 

     

      (來源:生物世界) 

      參考文獻: 

      [1] Oka Y, Nakazawa Y, Shimada M, Ogi T. Endogenous aldehyde-induced DNA-protein crosslinks are resolved by transcription-coupled repair. Nat Cell Biol. 2024 Apr 10. doi: 10.1038/s41556-024-01401-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8600234. 

      [2] Carnie CJ, Acampora AC, Bader AS, Erdenebat C, Zhao S, Bitensky E, van den Heuvel D, Parnas A, Gupta V, D'Alessandro G, Sczaniecka-Clift M, Weickert P, Aygenli F, G?tz MJ, Cordes J, Esain-Garcia I, Melidis L, Wondergem AP, Lam S, Robles MS, Balasubramanian S, Adar S, Luijsterburg MS, Jackson SP, Stingele J. Transcription-coupled repair of DNA-protein cross-links depends on CSA and CSB. Nat Cell Biol. 2024 Apr 10. doi: 10.1038/s41556-024-01391-1.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8600235. 

      [3] van Sluis M, Yu Q, van der Woude M, Gonzalo-Hansen C, Dealy SC, Janssens RC, Somsen HB, Ramadhin AR, Dekkers DHW, Wienecke HL, Demmers JJPG, Raams A, Davó-Martínez C, Llerena Schiffmacher DA, van Toorn M, H?ckes D, Thijssen KL, Zhou D, Lammers JG, Pines A, Vermeulen W, Pothof J, Demmers JAA, van den Berg DLC, Lans H, Marteijn JA. Transcription-coupled DNA-protein crosslink repair by CSB and CRL4CSA-mediated degradation. Nat Cell Biol. 2024 Apr 10. doi: 10.1038/s41556-024-01394-y.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8600236. 

      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6-024-01401-2   

    相關文章

    美公共衛生局局長:飲酒增加至少7種癌癥風險

    美國公共衛生局局長維韋克·穆爾蒂3日警告說,飲酒與癌癥之間有直接關聯,會增加至少7種癌癥發生風險,應提高人們對飲酒危害的認識。穆爾蒂當天發布關于酒精與患癌風險的建議,包括在含酒精飲品的標簽上標注致癌風......

    北大教授團隊研究用植物攻克

    癌癥作為致死率較高的疾病之一,一直是人類亟待攻克的難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杜鵬教授和團隊,提出利用植物中的一種蛋白,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從而實現對惡性腫瘤的廣譜抗性。這種跨物種基因工程技術,為人類治療......

    線上講座:腫瘤代謝流強勢出擊–深度剖析果糖代謝如何影響癌癥進程

    代謝重編程作為癌癥的一個顯著特征,體現在腫瘤對營養物質利用方式的改變上,這種變化有助于其無節制地生長和存活。過去幾十年,癌癥代謝研究主要聚焦于葡萄糖,特別是著名的Warburg效應,即癌細胞即便在有氧......

    理論比人多?衰老領域謎團重重

    一項對衰老領域100位研究人員進行的調查顯示,他們在幾乎所有問題上都存在分歧,包括什么是衰老、衰老是否是一種疾病以及衰老從何時開始。研究結果12月3日發表于PNASNexus。衰老研究的一個關鍵目標是......

    檢測癌癥分子“指紋”可改進早期診斷

    《分子細胞》雜志11日發布了一項研究,指出不同類型的癌癥擁有獨特的分子“指紋”,這些特征可以在疾病早期被檢測到。這項由巴塞羅那基因組調控中心進行的研究發現,利用小型便攜式掃描儀只需幾個小時,就能以極高......

    AI助力探索癌癥最佳診療方法

    科技的迅猛發展使癌癥診療方法日新月異。在近日舉行的柏林科學周活動中,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MDC)向公眾展示了一種基于人工智能(AI)的在線工具,可幫助醫生和患者找到最適合的診療方法。研究人......

    科學家揭示衰老抑制T細胞抗腫瘤免疫機制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衰老影響機體CD8+T細胞抗腫瘤免疫反應的作用和分子機理,探究了衰老個體和PD-1抗體治療不響應患者的腫瘤免疫防御能......

    研究結果表明細胞暴露在缺氧條件下可能存在某種記憶

    約翰霍普金斯金梅爾癌癥中心的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16個基因,乳腺癌細胞在逃離腫瘤的低氧區后,利用這些基因在血液中存活。每一種都是阻止癌癥復發的潛在治療靶點,其中MUC1已經在臨床試驗中。這項研究于9月2......

    研究表明這兩種不飽和脂肪酸能防癌

    近日,一項發表于《國際癌癥雜志》的研究,分析超25萬人的數據后發現,除了降低膽固醇、保持大腦健康和改善心理健康狀況外,不飽和脂肪酸歐米伽3和歐米伽6還有助于預防各種癌癥——它們的水平越高,患癌風險越低......

    癌癥DNA環“密碼”被科學家破解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團隊及其國際合作者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三篇研究論文,徹底改變了科學界對小DNA環(ecDNA)在人類癌癥中所起作用的理解。這些研究詳細闡述了ecDNA在近15000例癌癥患者中的......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