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近發表在《Nature》雜志150周年紀念特別版中的一篇文章,五位科學家一致認為:科學研究要想進一步改善,那么需要考慮試驗對象的性別以及性別認知因素。
作者認為,在研究中將性別(Sex, 女性,男性或兩性/雌雄同體,即生物學意義上的個體特征)和性別認知(Gender,即影響個體在社會中的身份認同的心理,社會和文化因素)納入考量,可以改善實驗結果,減少偏見并有助于新的發現的誕生。
本文重點介紹了許多例子:雄性和雌性貝類會對氣候變化做出不同反應;社交機器人開始出現性別特征;面部識別系統因為膚色特征而導致性別分類錯誤的發生,因此需要提高計算機的視覺處理能力。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埃克塞特大學的Robert Ellis博士說:“科學界對性別的忽視程度是令人震驚的。根據實驗證據,我們需要在每個研究中包括性別或性別認知因素;或者需要提供強有力的科學依據,表明為什么性別因素在該研究中不重要。
“例如,最初的碰撞測試中使用的假人是基于男性體格的,但是一項研究發現,與之相比,美國女性駕駛員遭受重傷的可能性比男性高47%。這一發現無疑可以幫助工程師設計更復雜的測試平臺,從而更好地挽救生命。”
“性別和性別認知在研究中越來越重要,但是誤解和考慮不足的情況仍然存在。”該論文集中在四個關鍵領域-海洋科學,生物醫學,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能。
加拿大衛生研究所的Tannenbaum博士指出,我們對免疫力性別差異的遺傳基礎有更深的了解。
“我們現在知道免疫細胞的功能會有所不同,這取決于它們是否具有XX或XY染色體補體或體內性激素的濃度差異。目前抗體治療和新的癌癥免疫療法的成功令人贊嘆。但有可能女性患者會出現與男性患者完全不同的治療結果。因此,患者應首先詢問醫療服務人員,他們所建議的治療方法此前對同性別的患者是否同樣有效。”
一項對小鼠的研究表明,受試動物表現出的疼痛程度取決于研究者的性別。作者認為,這些動物能夠對男性氣味做出反應。此外,盡管雌性和雄性動物都表現出特定反應,但雌性小鼠對其更為敏感。
海洋生物學家Ellis博士說:“在海洋學研究中,有許多例子凸顯了考慮物種內部性別差異的重要性。例如,對海龜來說,孵化溫度決定了幼體的性別,因此氣候變化可能對海歸群體的性別構成產生重大威脅,并可能導致一些烏龜種群性別單一化進而導致物種滅絕。
“海洋生物學也使我們意識到有必要重新審視‘性別二元論’這一主張。例如,小丑魚成熟時均為雄性,之后某些個體會轉變為雌性。整個種群存在嚴格的等級制度,其中只有一個處于“優勢地位”的雌性,它能夠與整個種群中的大型雄性個體交配。“所有剩余的個體仍然是未成熟狀態。將其中的“優勢雌性”個體去除,會導致其中的“優勢地位”雄性將性別改變為雌性,而伴隨著的,是所有下級個體的等級的上移。這種自然現象無疑強調了生物學的重要性,以及需要對諸如氣候變化之類的事物進行進一步研究。”
資訊出處:Scientists should have sex and gender on the brain
原始出處:Cara Tannenbaum, Robert P. Ellis, Friederike Eyssel, James Zou, Londa Schiebinger. Sex and gender analysis improv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ure, 2019; 575 (7781): 137 DOI: 10.1038/s41586-019-1657-6
大量子位容量和單個讀出能力是大規模量子計算和模擬的兩個關鍵要求。作為量子信息處理的主要物理平臺之一,離子阱已經在一維Paul阱中實現了數十個具有位置分辨讀出的離子的量子模擬,在二維(2D)Pennin......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臺江穎教授、徐莉梅教授、田野特聘研究員、王恩哥院士等緊密合作,利用自主研發并商業化的國產qPlus型掃描探針顯微鏡......
γδT細胞是一種獨特的T細胞亞群,在各種免疫反應和免疫病理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γδT細胞受體(TCR)由γδT細胞產生,能夠獨立于主要的組織相容性復合體識別多種抗原。γδTCR與CD3亞基結合,啟動......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Human Behaviour 期刊發表了題為:Chimpanzeesusesocialinformationtoa......
2015年6月22日,St.Jude兒童研究醫院DouglasR.Green團隊在NatureCellBiology(IF=21)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L......
2022年8月11日,內華達大學AshkanSalamat及羅徹斯特大學RangaPDias等團隊合作在Chemical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題為“Carboncontentdrives......
燕山大學亞穩材料制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高壓科學中心田永君院士團隊與國內外學者合作,采用功能基元序構的設計策略,通過調控高能亞穩態到低能亞穩態的固態相變,合成出層狀基元轉角序構的氮化硼陶瓷,成功實......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不斷突破和大型模型的層出不窮,AI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面對這一浪潮,人們不禁好奇:未來究竟會是什么樣子?為了解答這一問題,《Nature》雜志發布了未來的一年里,將密切關注......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魏磊教授、七院院士高華建教授,以及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的張其沖和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陳明,共同發表了一篇關于高性能半導體纖維的最新研究成果。這篇題為“High-qualityse......
2024年1月22日,《自然》發布了2024年值得關注的七大技術——大片段DNA插入、人工智能設計蛋白質、腦機接口、細胞圖譜、超高分辨率顯微成像、3D打印納米材料和DeepFake檢測。七大技術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