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推理劇中偵探在犯罪現場搜尋腳印和其他線索一樣,科學家也能對機體重要分子的軌跡進行跟蹤分析。La Jolla過敏和免疫學研究所的Klaus Ley博士就是這樣,他追蹤并闡述了促炎癥免疫細胞旅程中的關鍵步驟,為研究心臟病等多種疾病的關鍵機制提供了有力信息,文章發表在Nature雜志上。美國國家科學技術獎得主Shu Chien博士對這一研究給予了高度評價。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是機體中豐度最高的重要免疫細胞,在多種疾病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中性粒細胞是機體的一線防御,是幫助我們抵御細菌感染的主要細胞,”血管免疫學先鋒Dr. Ley說。“盡管中性粒細胞的保護功能是有益的,它們的促炎癥特性對于心臟病人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紅斑狼瘡患者)卻是有害的,研究這些細胞對于治療上述疾病尤為重要。”
多年來Dr. Ley不斷增加著科學界對于中性粒細胞引發炎癥的了解,開創性的發現了白細胞粘附的級聯步驟,揭示了中性粒細胞準備移動到感染位點時抓住血管壁的的一系列步驟。
該文章中闡明了中性粒細胞在血流快時,使用套索狀細胞膜栓抓住血管壁的過程。研究人員通過自己研發的特殊顯微鏡和全內反射顯微鏡對中性粒細胞粘附過程進行了觀察和成像,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晰度。
中性粒細胞與其他免疫細胞一樣通過血流在機體內轉移來與感染作斗爭。為此,中性粒細胞必須通過血管壁轉移到感染、損傷或炎癥位點。中性粒細胞的活性對于人類來說非常重要,而Dr. Ley的實驗室致力于研究中性粒細胞粘附血管壁的機制。此前有研究顯示阻斷一系列粘附步驟中的一步就能顯著減少中性粒細胞的招募,Dr. Ley認為了解中性粒細胞粘附機制將有助于研發阻斷粘附的新治療手段。
機體發炎時,血流會加速將免疫細胞趕到炎癥位點進行治愈。此前Dr. Ley已經發表過文章闡述血流慢時中性粒細胞的粘附方式。而在這項研究中,他闡述了血流快時中性粒細胞怎樣粘附血管壁。在這種情況下,中性粒細胞使用細胞前部被稱為“套索sling”的長細胞膜栓來減速。細胞用這一套索裹住自身,并將其鉤在血管壁中。
“對于這些細胞來說,在高速的血流中就像置身于一場大型風暴,”Dr. Ley說。“挑戰就在于如何保證細胞自身不被吹跑。”
這項研究能幫助科學家在心臟病或自體免疫疾病的情況下減少免疫細胞粘附,或者在MRSA等細菌感染時增強中性粒細胞的粘附。“機體需要足夠的中性粒細胞來抵抗快速生長的細菌,”Dr. Ley說。“而干預中性粒細胞的粘附過程能對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其他炎癥起到重要作用。”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姜昊文、副主任醫師張立旻團隊在一項納入1080名前列腺癌患者的研究中發現,T細胞在實體瘤中有殺傷腫瘤的作用,但前列腺癌中具有CD103標志物的殺傷性T細胞抗腫瘤水平低下,同時還......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移動的、無創的、超薄的、可拉伸的、電池操作的電子紋身,可以同時測量心臟的電和機械活動,為診斷和監測心臟疾病提供了一種新方法。診斷心臟病的新方法是全世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總是受歡迎的......
德克薩斯大學圣安東尼奧健康科學中心(UTHealthSanAntonio)的研究人員發現,某些免疫細胞擁有一種歸宿特性,引導它們到新生兒的皮膚上提供保護。健康科學中心JoeR.和TeresaLozan......
美國疫苗制造商Moderna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保羅·伯頓博士表示,到2030年,將有針對“各種”不治之癥的疫苗,拯救“數十萬,甚至數百萬人的生命”。他說,在mRNA領域取得的進展,已經迎來了疫苗的“黃金......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動物科學研究所豬育種團隊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研究揭示了腎臟病理中的免疫細胞動態圖譜。相關研究發表于Cellular&MolecularImmunology。急......
俄羅斯研究人員描述了女性抑郁癥與心血管風險之間的關系。他們認為,抑郁癥通常與心臟、血管和代謝系統的一系列危險病癥共存。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俄羅斯心臟病學》雜志上。秋明國立醫科大學心臟病學和心臟外科系教......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王皞鵬課題組、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吳海濤團隊、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許琛琦實驗室和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宋獻民課題組聯手,針對腦膠質瘤、頭頸腫瘤等實體瘤,開發出新型細胞免疫......
據中國天氣網消息,2023年首場大范圍雨雪即將上線,預計1月11日至15日,這股強冷空氣將給我國帶來劇烈降溫、大風及大范圍雨雪,東北、江淮、江南等地部分地區氣溫將暴跌20℃左右,華北、黃淮等地有明顯雨......
根據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先天性心臟缺陷是最常見的嬰幼兒出生缺陷疾病。近年來,研究人員已經開始嘗試使用人工材料修復患者的心臟。然而,普通的人工材料無法伴隨患者成長,需要重復手術。現在,研究人員正在......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張夢然)美國南加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芯片上心臟病”模型,該設備有朝一日可作為開發新的心臟病藥物甚至個性化藥物的試驗平臺。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的《科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