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癌癥免疫療法進入飛速發展階段,然而盡管這一突破性的技術給科學界帶來了很大的驚喜,也吸引了一大批制藥企業加入這一領域,但包括檢查點抑制劑、過繼細胞療法、癌癥疫苗在內的各項技術仍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障礙。近期,Cell、Nature等雜志發表了多篇癌癥免疫綜述,共同探討了推動免疫治療發展的方法。
Safety profiles of anti-CTLA-4 and anti-PD-1 antibodies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5月4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上的這篇綜述指出,PD-1和CTLA-4抗體為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并且在其它癌癥類型中也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然而,這些新型免疫療法也帶來了一些獨特的不良反應,PD-1和CTLA-4抑制劑的副作用通常出現在皮膚、胃腸道、肝臟和內分泌系統,包括瘙癢、皮疹、惡心、腹瀉和甲狀腺疾病。這一綜述中,作者們概括了靶向PD-1和CTLA-4的檢查點抑制劑的不良事件,旨在提供一些通用準則。[文獻]
Adapting Cancer Immunotherapy Models for the Real World
4月19日,在線發表于Cell旗下Trends in Immunology上的這篇綜述文章中,作者們討論了患者差異如何影響癌癥免疫療法的療效和毒性,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宿主環境在動物研究中更好的建模。
文章指出近期的小鼠研究表明,年齡、肥胖以及微生物群對癌癥的天然免疫力以及響應免疫療法的能力有深遠的影響。盡管這一研究領域正處于起步階段,但這些結果足以支撐該研究方向,即人類癌癥免疫療法如何利用小鼠更好的建模。作者們認為,只有系統測試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小鼠(年輕/年老、胖/瘦、攜帶不同微生物群)才能真正揭開人類癌癥免疫療法的復雜性。[詳細]
Mechanism-driven biomarkers to guide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n cancer therapy
4月15日,在線發表于Nature Reviews Cancer上的這篇綜述指出,盡管近幾年多個抑制CTLA-4和PD-1的抗體獲批,且一些其它的免疫檢查點正在臨床驗證中,但通過阻斷檢查點通路的抗癌藥的優化使用依然存在問題。
文章強調,目前,除CTLA4和PD1抗體已經獲得批準外,一些其它檢查點受體和配體靶向的臨床試驗也在不斷增加,包括LAG3、TIM3、B7H3(CD276)、CD39、CD73以及腺苷A2a受體。大多數這些免疫檢查點的開發結合了PD-1通路抑制抗體。這其中的一些檢查點與PD-L1共表達,為這類雙重阻斷療法提供了依據。然而,由于相關的臨床試驗還處于早期階段,還沒有已經經驗證的生物標志物可以用于預測哪些病人可以更加受益于這種雙重抑制療法。[詳細]
The future of cancer treatment: immunomodulation, CARs and combination immunotherapy
3月15日,在線發表于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上的這篇綜述回顧了癌癥免疫治療的最新進展,討論了這一療法在未來癌癥治療中的角色,概述了組合方案潛在的治療相關性。該綜述主要介紹了三方面的內容:單抗的免疫調節、CAR-T療法以及聯合治療。文章詳細總結了檢查點阻斷療法以及CAR-T療法涉及的多種新靶點。[詳細]
Inducing stable reversion to achieve cancer control Vaccines for established cancer: overcoming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immune evasion
3月11日,在線發表于Nature Reviews Cancer上這篇綜述中,作者們討論了克服由腫瘤細胞內在因子和腫瘤微環境控制的免疫逃逸相關的過程,總結了如何通過改善疫苗設計、聯合疫苗與標準化療等方式使免疫治療效益最大化。這一綜述分析了一些成功免疫療法的共性,主要可分為以下三個因素:
1. 腫瘤相關抗原的選擇,這取決于癌癥的類型。在病毒誘導的癌癥類型中,抗原也應該來自病毒;在其它起源的癌癥類型中,應選擇neo-antigens(源于腫瘤細胞的突變)。
2. 創建一個能夠誘導產生正確免疫細胞的平臺,包括產生比例平衡的效應細胞(CD4/CD8+)以及記憶T細胞。
3. 成功的免疫治療是靶向腫瘤細胞的免疫抑制策略,這可以通過特定的聯合治療實現,比如聯合化療、檢查點抑制劑等。[詳細]
Development of immuno-oncology drugs—from CTLA4 to PD1 to the next generations
3月11日,在線發表于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上的這篇綜述回顧了癌癥免疫療法近年來的發展歷史,包括成功的因素;概述了新藥研發的注意事項,總結了自2011年發展起來的三代免疫療法,說明了這些新一代免疫療法將帶來的新機會。[詳細]
The Basis of Oncoimmunology
3月10日,發表于Cell上的這一綜述中,作者討論了癌癥免疫響應的組成、基于TH2的抗癌療法、T細胞免疫靶向治療、微生物在調節系統癌癥風險和響應治療中的作用以及腫瘤免疫治療模式等內容。[詳細]
Anti-CD73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Awakening New Opportunities
2月4日,在線發表于Cell旗下Trends in Cancer上的這一綜述討論了CD73與腫瘤發生、發展以及擴散之間的關系,強調了這一分子作為藥物靶標的潛在價值,并表示CD73有望成為個性化癌癥治療中的新生物標志物。
腫瘤免疫治療可激活特異性抗腫瘤免疫效應,有望實現腫瘤治愈,因而得到廣泛應用。近年來,科研人員開發了多種新型免疫治療策略,顯著激活抗腫瘤免疫效應。然而,胰腺癌和三陰性乳腺癌等免疫排斥型腫瘤(immune......
免疫療法是目前最有希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策略之一。然而,基于該療法的抗體藥物開發卻在臨床試驗中屢屢失敗。過程工程所劉瑞田研究員團隊經過多年研究,發......
結直腸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全世界范圍內發病率第三的癌癥,每年新增發病人數近200萬(僅次于乳腺癌和肺癌),每年導致的死亡人數接近100萬(僅次于肺癌)。大約每25個人就有1......
西澳大學和泰拉松兒童研究所目前正在領導一項針對寵物犬的獨特臨床試驗,該試驗可能為針對最常見的兒童癌癥之一——肉瘤的新免疫療法鋪平道路。該療法是一種聚合物填充的凝膠,其中裝有免疫治療藥物,當患者切除肉瘤......
英國《自然·醫學》雜志發表了一篇健康論文,展示了5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在CAR-T細胞療法之后,無藥緩解達17個月。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自體免疫風濕性疾病,全球人口發病率約0.1%,于年輕女......
論文第一作者、共同通訊作者、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伙人、研發副總裁張楫欽經基因編輯的T淋巴細胞,在臨床上被證明可以有效清除腫瘤細胞。北京時間8月31日23時,國......
新華社北京4月20日電《參考消息》19日刊登西班牙《國家報》網站報道《免疫療法為改善過敏癥患者的生活開辟道路》。報道摘要如下:現在,四分之一的人有過敏反應。這個比例超過了20世紀80年代的數據,但要低......
12月16日發表于《自然》的一篇論文顯示,將免疫療法與化療和靶向藥物聯用,有望改善HER2陽性胃腫瘤患者的轉歸。該研究基于一項對III期臨床試驗開展的中期分析,已經促使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
英國《自然》雜志發表的一項癌癥學研究報告顯示,將免疫療法與化療和靶向藥物聯用,有望改善被稱為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蛋白(HER2)陽性胃腫瘤患者的轉歸。該研究基于一項對Ⅲ期臨床試驗開展的中期分析,已經......
“癌癥有救嗎?”“攻克癌癥的終極兵刃是什么?”記者4日獲悉,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本庶佑和威廉·凱琳;兩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上海市免疫治療創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