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中動脈瘤是顱內動脈瘤的常見類型,采用開顱夾閉及彈簧圈栓塞(或支架輔助)多可獲得滿意療效。對于大腦中動脈復雜動脈瘤,包括大型、巨大型、梭形、復發、寬頸動脈瘤及瘤頸鈣化、動脈瘤或瘤頸有重要分支血管發出的動脈瘤等,采用支架輔助下彈簧圈栓塞難以獲得理想的療效或易復發,而開顱行動脈瘤夾閉(包括切除、孤立)+血管重建手術由于其難度大、風險高、并發癥多,故不易被患者及術者接受。2008年首次報道了將Pipeline血流導向裝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用于顱內動脈瘤的治療,通過其血流導向作用,減少瘤腔血流促進血栓形成,而達到治愈的效果。
經過近十年的經驗積累,PED已成為治療顱內復雜動脈瘤的重要方法,但其用于大腦中動脈瘤的研究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擬通過分析PED應用于大腦中動脈復雜動脈瘤患者的病歷資料,探討其安全性及療效。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回顧性連續納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使用PED治療大腦中動脈復雜動脈瘤住院患者7例,均為未破裂動脈瘤,其中男2例,女5例;年齡37~68歲,平均(56±11)歲;M1段3例,分叉處1例,M2段3例;以頭暈為首發癥狀2例,以頭暈、頭痛發病1例,治療后復查入院1例,3例無明顯癥狀;巨大動脈瘤3例;寬頸動脈瘤5例,梭形動脈瘤1例,治療后復發動脈瘤1例,瘤頸鈣化1例;單發6例,1例合并對側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微小動脈瘤,未同時治療,僅治療大腦中動脈瘤。病歷資料見表1。
本研究方案獲得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其家屬簽署了診治知情同意書。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經DSA證實為大腦中動脈復雜動脈瘤,包括大型、巨大型、梭形、非支架治療的復發動脈瘤等;(2)使用PED治療。排除標準:(1)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不能耐受,對肝素、對比劑等過敏;(2)急性出血或伴顱內血腫需開顱手術治療;(3)使用支架治療的復發動脈瘤;(4)合并其他腦血管疾病需同時治療;(5)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或不能耐受手術;(6)患者或家屬拒絕手術治療;(7)臨床資料不全。
1.3評價標準
動脈瘤分型參照文獻標準:小型≤1.5 cm,大型1.6~2.4 cm,巨大型≥2.5 cm;寬頸動脈瘤為瘤頸寬度>4mm或瘤頸長度與瘤體直徑之比>1∶2。
1.4治療方法
1.4.1血管內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全身麻醉。Seldinger技術穿刺股動脈成功后,置入8F動脈鞘。全身肝素化(靜脈肝素70U/kg,之后每小時追加1000U),泥鰍導絲配合單彎導管先行DSA及三維重組。選擇合適工作角度,退出單彎導管,導絲引導下,將8F導引導管送入頸內動脈C2水平。再經8F導引管,將5FNavien(Medtronic公司,美國)放置于目標動脈,微導絲導引下將Marksman支架微導管(Medtronic公司,美國)送至合適位置。
選擇合適PED(Medtronic公司,美國),經支架微導管將PED輸送到位,緩慢釋放支架,支架展開良好,完全覆蓋瘤頸,復查DSA,瘤內對比劑明顯滯留,載瘤動脈及遠端動脈通暢。對于需聯合彈簧圈治療的動脈瘤,通過預置微導管Echelon10(Medtronic公司,美國)行彈簧圈填塞。術后6~12個月行DSA復查,術后第1次復查未完全栓塞的動脈瘤則于術后1~2年再行DSA復查。
1.4.2圍手術期治療:圍手術期治療參考文獻。術前3~5d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d+硫酸氫氯吡格雷片75mg/d;術后3d內地塞米松10mg/d靜脈滴注;對于術中急性血栓形成者,經導管注射替羅非班,術后3d內低分子肝素4100U/12h;術后3~6個月內繼續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d+硫酸氫氯吡格雷片75mg/d,此后改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d至少1年。
術后第2天常規復查頭部CT平掃。1.5隨訪栓塞完成后即行DSA明確動脈瘤治療情況,用Kamran分級評價栓塞效果,即0級為動脈瘤內血流灌注無改變,1級為動脈瘤殘留≥50%,2級為動脈瘤殘留<50%,3級為瘤頸殘留,4級為無殘留;載瘤動脈無改變為a級,載瘤動脈狹窄為b級,載瘤動脈閉塞為c級。
術后6個月行DSA復查,采用Raymond栓塞分級評價栓塞效果,即Ⅰ級為完全栓塞;Ⅱ級為近全栓塞,瘤頸顯影;Ⅲ級為部分栓塞,瘤體顯影。術后6個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評分評價預后,0~2分為預后良好,3~6分為預后不良,6分為死亡。
2.結果
7例大腦中動脈復雜動脈瘤成功置入單枚PED,其中單純使用PED栓塞2例,PED聯合彈簧圈栓塞5例;栓塞后即刻造影均為Kamran分級2a級;1例M1段動脈瘤術中支架內局部急性血栓形成,術中經導管注射替羅非班后DSA顯示動脈通暢,瘤內對比劑滯留滿意,術后3d內低分子肝素4100U/12h,無神經功能缺損;1例M1段動脈瘤術后復查頭部CT提示同側枕葉小灶梗死,無明顯臨床癥狀,予以改善腦循環等對癥支持治療,無神經功能缺損。
術后6~12個月隨訪,7例均預后良好,其中6例患者動脈瘤未顯影,載瘤動脈通暢;1例大腦中動脈分叉處動脈瘤術后6個月DSA示動脈瘤少許顯影,術后18個月復查動脈瘤未顯影,載瘤動脈通暢。7例患者術中及術后隨訪時均無動脈瘤破裂出血或腦實質出血,無神經功能缺損。見表1。
3.典型病例
女,57歲,因頭暈3個多月于2018年4月25日收住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患者于入院前3個月出現頭暈,入院前3d外院行頭部CT血管成像示顱內動脈瘤,當時神經系統體格檢查均正常。入院DSA示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寬頸動脈瘤,考慮動脈瘤破裂風險大,傳統支架輔助栓塞或開顱夾閉處理困難,擬行PED+彈簧圈栓塞治療。
術前3d,給予患者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d+硫酸氫氯吡格雷片75mg/d,栓塞前DSA三維重組顯示動脈瘤最大直徑22.5mm,瘤頸寬12.9mm,載瘤動脈近端直徑約3.0mm,載瘤動脈遠端直徑約1.9mm(圖1a,1b),血管迂曲,利用交換技術使Marksman到位,長導絲越過動脈瘤到M3(圖1c),微導管Echelon10到達瘤腔,彈簧圈疏松栓塞(圖1d)。Marksman支架導管通過導絲交換到位,輸送3.0mm×35.0mmPED到位(圖1e),完全釋放支架,支架展開貼壁良好、瘤內對比劑滯留滿意、載瘤動脈通暢(圖1f)。術后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d+硫酸氫氯吡格雷片75mg/d,6個月后持續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d。術后6個月復查DSA,動脈瘤未顯影,載瘤動脈通暢(圖1g,1h)。患者頭暈癥狀基本緩解,未訴其他不適,mRS評分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