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傳感器標簽在血液質控管理中的應用
主要從血液出入庫管理、血液跟蹤管理、血液質控管理三個方面進行介紹,指出RFID融合傳感技術在血液管理中的有效作用。
1. 血液出入庫管理
(1) 血液入庫
工作人員將血袋放在傳送帶的人口處依次傳遞,傳送帶的底部安裝有RFID讀寫器,當血袋上粘貼的RFID傳感器標簽進入讀寫識讀范圍時,標簽上的信息被讀出,經中間件過濾后傳向后臺數據庫,同時系統將血液類型、種類、規格等信息顯示在傳送帶出口處的屏幕上,工作人員根據顯示的內容,將血液分別放人指定的儲存托盤內。
根據識讀出的血型、種類、規格、數量等,后臺系統進行血庫中貨位的識別,尋找現有的符合規格與數量的空貨位。這一步驟的實現主要是通過在每個貨架上粘貼一個RFID標簽,并通過讀寫器寫入它所應存放的血液類型、種類、規格、數量等信息,當有血袋放在這一貨架上時,工作人員用手持讀寫器對該RFID標簽進行置位寫入,當該貨架上的血袋出庫或移位時,工作人員用手持讀寫器對該RFID標簽進行清位寫入,而裝在血庫頂部的讀寫器會在受到系統指示的情況下對各貨架標簽進行讀取,發現已被清位的且符合入庫條件的貨架就通知系統,而系統就把該貨架的具體編號顯示在入庫處的屏幕上,告知工作人員哪類血液應該放在哪些貨架上。
工作人員受到指示后,便會將各類規格的血液送人指定的區域進行冷藏保存。與此同時,讀寫器將各血袋的入庫時間、入庫類型、送血人、接血人等信息寫入RFID系統。
(2) 血液出庫
系統下達出貨命令,指示工作人員到指定區域取出指定類型、規格和數量的血液。若所取血液數量較少,工作人員可采用手持讀寫器直接對血液信息進行讀取;若所取血液數量較多,工作人員可采用傳送帶輸送血液出庫并讀取其信息。讀取出的信息傳至系統,與后臺數據庫進行核對,如若無誤,準許出庫。出庫過程,RFID系統記錄下出庫時間、血液有效日期及其他次要信息。
血液出庫的次序由系統讀取信息進行分析后決定,要求同種規格血液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避免造成庫存積壓和血液過期浪費的現象出現。對于血庫中標記為“待檢”狀態的血液禁止其出庫,以保證出庫血液的質量。
2. 血液跟蹤管理
血液跟蹤管理采用基于簇的分層結構。每個簇頭即是一個分布式信息處理中心,用于收集各簇成員的數據并完成數據的處理與融合,接著將數據傳向上一層的簇頭,依次傳遞,最終所有的數據經過濾和整合后傳向了最高層的簇頭,而其逆過程即是信息的查詢過程,數據逐層展開,有序跟蹤。這里,最高層的簇頭就相當于全國的血液信息中心,而次高層的簇頭就相當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血液信息中心,依次類推,最低層的簇成員便是各基層血站。這種分層結構將信息分散開來,避免了集中存放,解決了信息量過大的問題,也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信息交換與傳遞在子層與父層間直接展開,方便了查詢與跟蹤。結構如圖2所示。
血液信息的存人流程為:首先將每袋血液的RFID標識碼與其對應的信息存人基層血站的數據庫中,接著融合該基層血站的信息,將標識碼與該基層血站的有效IP地址存人當地市級的血液信息中心數據庫,然后再融合該市級血液信息中心的信息,將標識碼與該市級血液信息中心的有效IP地址存入當地省級的血液信息中心數據庫,最后再融合上該省級血液信息中心的信息,將標識碼與該省級血液信息中心的有效IP地址存入全國血液信息中心數據庫(如果有需要,還可以再將標識碼與該國血液信息中心的有效IP地址存人全球的血液信息中心數據庫,進行全球血液信息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