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SCI之父”的尤金·加菲爾德博士日前首次在中國公眾面前亮相,與數百名中國科教界專家、文獻計量學專家和年輕學子對話。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專訪時,他明確表示,不能以SCI論文數量評價科學水平,應該運用更科學的評價標準體系。
SCI全稱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科學引文索引。加菲爾德博士于1955年提出了引文索引和引文技術的概念,開創了從引文角度來研究文獻及科學發展動態的新領域。因其對世界科學研究的杰出貢獻,加菲爾德博士被科學界譽為“SCI之父”。他改變了全球數千萬研究人員的研究過程,使他們能夠利用引文索引進行深入研究,跟蹤科研發展趨勢,評估研究成果。
近些年來,SCI在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基本的科學評價指標。加菲爾德博士說,SCI是一個國際標準數據庫,但是單純用這樣的標準來衡量科研人員是不合適的,以SCI論文數量評價科學水平更是不合適的。評估人、包括評估一個機構或期刊,需要用多個科學評估標準而不是一個評估標準來評估。人們必須擯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必須重視論文的質量而不是數量,要重視論文被引用的情況。
對于中國缺乏高水平學術期刊的問題,加菲爾德博士十分關注。他認為,好的學術期刊一定要有創新性的、原創性的文章,中國科研工作者本身并不缺乏創新性的思想,只是往往把這些研究成果發表在西方著名刊物上,所以中國本土的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就不像國際期刊那么高。20年來,中國論文發表情況已經發生了重要改變,從最初主要以中文形式發表,轉變為大量的以英文發表。科學家愿意把科研成果發表在國際化的、有很高影響力的期刊上,這個問題不止在中國一個國家發生,無可厚非也很難控制。如何吸引中國最好的科研成果在中國本土的期刊上發表,將是中國本土學術期刊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
鄂維南認為,當前,國家對于人工智能研究還缺乏有效的頂層設計,人工智能的發展總是容易跟著別人走。“有的專家非常擅長解讀國外的東西,但國外下一步會出來什么東西,他們腦子里面沒有概念。”國內人工智能的創新與......
2022年9月28日,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獲獎理由是:在母體血液中發現胎兒DNA,從而對唐氏綜合癥進行無創產前檢測。這項技術已在全球范圍被廣泛應用,每年......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嫦娥五號帶回的1731克月壤中,有3克曾交給這里的李獻華院士做研究。中秋節前夕,三位年輕的航天人特地來到這里,近距離了解有關月壤的研究進展。從遙望明月到知曉月亮的秘密,......
7月24日,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成功發射。7月27日,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的展覽館里,《面對面》欄目采訪了剛剛從文昌發射基地返回北京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總指揮王翔。中國空間站變身“太空母......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揭示月球演化奧秘近日入選202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嫦娥五號任務不僅實現了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也為人類取回了21世紀的第一批月球樣品。如今,世界各國正在加快推進探月步伐,面對第......
從6月17日進駐天和核心艙,到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在空間站度過了3個月時光。對湯洪波而言,這是他第一次執行飛行任務。空間站中的生活是怎樣......
近期,《自然》及旗下44個子刊的主編和資深編輯將齊聚上海,出席首次在中國舉辦的自然科研全球峰會。據介紹,此次峰會之所以選擇中國作為舉辦地,是因為《自然》全球編輯團隊希望增加對中國科研人員的了解與互動。......
20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本月初剛剛就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的保羅·納斯(),上周又被任命為英國醫學研究和創新中心(UKCMRI)創始主任及首席執行官。在任命當天,他就自己的過去、最近關于支持1......
目前,中國教育的問題很多,全社會對于教育似乎出現了所謂的“集體失望”。一方面,大家對教育很不滿意,批評,抨擊,抱怨;另一方面,大家對教育又茫然,無措,都不知道怎么做。由此失去了信心。這是非常可怕的現象......
中國科學院院士、氣候學家符淙斌南京大學東南樓,70歲的符淙斌院士的新辦公室簡約而素凈。這幢樓是上世紀50年代建筑學大師楊廷寶先生的杰作。窗外,金陵苑滿眼的花樹在冬日的陽光下,透著江南特有的氣息,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