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12-21 11:56 原文鏈接: Science: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

      2018年即將過去,12月21日,Science公布了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我們一起來看看,點亮科學史的這些新里程碑:

      1. 窺探細胞繁殖的奧秘

      科學家通過三種技術的系統研究,發現了從單個細胞繁殖到多個細胞以至于組織器官和生命整體的完整過程和具體細節。他們從生命體中隔離出成千上萬個完整的細胞,然后對其中的基因表達材料進行測試,再通過計算機或者細胞標記法對細胞之間的關系進行時間和空間上的重構。這一系列技術將改變下一個十年的細胞研究。

      2. 發現外太空信使-中微子

      “冰立方”南極觀測站,埋藏于南極冰川之下的探測器成功探測到中微子與冰發生相互作用時發出的罕見的標志性藍色“切倫科夫輻射光”,并發現其來源于40億光年之外、位于獵戶座左側的的一個“耀變體”,即一類含有超大質量黑洞的特殊星系。這一結果將幫助我們以全新的方式研究宇宙中最遙遠、最強大的能量源。

      3. 分子結構解析新工具

      X射線晶體學時確定分子結構的常規手段,但需要大量高質量晶體,且往往無法生長得到。突破X-射線晶體學的限制,科學家通過電子晶體學技術,實現了對較小尺寸晶體中有機小分子的結構解析。與X射線相比,電子與晶體中分子的相互作用更強烈,因此研究人員可以使用非常少量的材料,而且整個解析過程只需要幾分鐘!

      4. 行星撞地球新發現

      科學家發現,1萬3千年前,小行星殘骸撞擊格陵蘭島西北部,從而產生了一個開口31 km左右的火山,隱藏于冰川之下。

      5. #ME TOO

      科研圈的性騷擾事件長期以來都鮮為人知,被人忽視。2018年以來,科研界大量性騷擾事件被曝光,當事人大膽走出來,甚至有美國院士被開除。

      6. 人類史上第一個混血兒?

      科學家對一個9萬年前的女性骨骼進行DNA測序時發現,這名女性有一個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媽媽和一個丹尼索瓦人(Denisovan)爸爸。 截至目前為止,這是人類史上發現的最早的混血兒。

      7. DNA破案

      科學家通過公開的DNA數據,協助美國警方破獲了上世紀70-80年代發生于加州的一系列兇殺案,這些“金牌殺手”終于被捉拿歸案!

      8. 基因靜默藥物被批準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首次批準了一種用于基因沉默的藥物patisiran,能夠幫助治療導致神經損傷的罕見遺傳性疾病。這次藥物批準乃是RNAi領域的重大變革,對人類醫學具有深遠影響。

      9. 從分子尺度窺探遠古世界

      科學家從5.58億年前狄更遜水母化石發現膽固醇分子,這種只有動物才會有的膽固醇分子在化石中居然覆蓋率多達93%。這一發現破解了之前狄更遜水母是不是動物的謎團。

      10. 細胞內部管理

      眾所周知,相分離是細胞內部管理的重要方式。那么,是什么讓蛋白質和RNA組裝并發揮功能作用呢?2018年,科學家發現,驅動基因從DNA到RNA轉錄的蛋白質會和RNA聚集并凝聚成相同的液滴。同時,呈現出特定的三維形狀RNA分子也會通過互補性的堿基配對結合進行識別并凝聚成相同的液滴。

      除此之外,Science首次公布了2018年度的不幸科學事件,依次包括以下三件:

      1. 氣候變化加劇自然災害

      2. 全球首次基因編輯嬰兒

      3. 巴西國家博物館災難性燒毀


    相關文章

    不到1年四川大學鈕大文團隊發完Science再發Nature

    低聚糖在整個生物學中具有無數的功能。為了研究這些功能,需要對這些結構復雜的分子進行多步化學合成。由于低聚糖具有密集的立體中心和羥基,通過O-糖基化組裝低聚糖需要同時控制位點選擇性、立體選擇性和化學選擇......

    2篇Science被撤回,原因是結論不可靠及涉嫌造假

    氣候變化正在改變全球森林的結構和功能,因此迫切需要預測哪些森林最容易受到未來更熱、更干燥的影響。2023年12月7日,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RobertHeilmayr等人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

    清華“太極”光芯片:采用最古樸思路,“苦熬”而成

    近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方璐帶領課題組成員,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戴瓊海院士課題組組成交叉研究團隊,在智能光計算芯片領域實現了新的突破。相關成果已于近日發表在Science期刊。他們......

    文科生也能成為科學家!95后一作收獲“科研自信”

    18歲以前,楊婉男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科學家。原因是,她從小酷愛哲學,高中學的是文科,父母輩中也沒有一個從事與科學沾邊的工作。高中畢業后,楊婉男來到英國愛丁堡大學讀生物學;大三時她對神經科學產生了濃......

    南科大物理系兩項研究成果在Science重磅刊登

    2024年4月5日,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同時上線了兩篇來自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的研究論文。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發表了題為“Pseudo-nanostructureandtrapped-hole......

    《科學》(20240329出版)一周論文導讀

    Science,29MAR2024,VOL383,ISSUE6690《科學》2024年3月29日,第383卷,6690期物理學PhysicsUltrafastKapitza-Diraceffect超快......

    碩士生一作!南方科技大學,發Science

    2月2日,由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徐保民、研究助理教授章勇、前沿與交叉科學研究院研究教授王行柱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了題為“Aqueoussynthesisofpero......

    開門紅,南方科技大學2024年首篇Science!

    2024年1月4日,南方科技大學劉柳團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Astablerhodium-coordinatedcarbenewithaσ2π0electronicconfiguration......

    Science最新發布:全世界最前沿的125個科學問題!

    此次發布的問題包括數學、化學、醫學與健康、生命科學、天文學、物理學、信息科學、工程與材料科學、神經科學、生態學、能源科學與人工智能等領域。除了“物質的起源是什么”“黎曼猜想是真的嗎”“地球上有多少物種......

    第六篇Science,復旦上醫團隊系統描繪轉錄起始連續動態全過程

    2023年12月22日,復旦上醫徐彥輝團隊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visualizationoftranscriptioninitiationinactio......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