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S在尋找“宜居帶”內的系外行星。圖片來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re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比地球稍大一點的世界,它圍繞著一顆距地球約31秒差距的明亮恒星旋轉。這顆被稱為TOI 700d的行星的軌道位于其恒星的“宜居帶”——液態水可能存在的區域。目前,天文學家只知道少數這樣的世界。
美國馬里蘭州格林貝爾特美國宇航局(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天文學家Elisa Quintana說:“在可居住區內,地球大小的行星并不多。而找到一顆圍繞明亮恒星運行的‘宜居帶’行星是令人興奮的。”
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家Emily Gilbert和同事利用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
(TESS)發現了這顆行星。這是TESS發現的第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位于其恒星的宜居帶。
Gilbert于1月6日在夏威夷檀香山召開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報告了這一發現。
TESS一直在掃視夜空,尋找附近的恒星——那些在60秒差距內的恒星——當一顆圍繞其運行的行星從它們面前經過時,這些恒星會周期性地變暗。迄今為止,它已經用這種方法發現了1500多個候選行星。
這也包括圍繞著TOI 700恒星的3顆行星。其中兩顆行星離恒星很近,分別每10天和16天繞一圈。第三個是TOI 700d,它每37天繞恒星運行一周,距離足夠遠,可以到達恒星宜居帶的要求。
天文學家已經知道這顆行星的大小是地球的1.2倍。他們還沒有能夠測量它的質量,以便計算它的密度,并確定它是像地球一樣的巖石星球,還是像海王星一樣的氣體星球。
即使它是巖石星球,TOI 700d也可能不會是地球的孿生兄弟。“這顆非常有趣的行星將會是一個與地球非常不同的地方,因為它處在一個非常不同的環境中。”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天文學家Gabrielle Engelmann-Suissa說。
TOI 700比太陽更小、更暗,這意味著它周圍的行星沐浴在更微弱的光下。但是由于TOI 700d處于宜居帶,它的表面或大氣中可能有液態水——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
此外,天文學家在會議上報告說,TESS還發現了其他有趣的行星。其中一顆不是圍繞一顆而是圍繞一對恒星旋轉,第一顆這樣的環雙星運轉行星是宇宙飛船發現的。
另一顆新發現的行星圍繞著一顆名為AU Microscopii的恒星運行,距離地球約10秒差距。這顆恒星非常年輕——只有大約2000萬年的歷史——它周圍有一個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圓盤,行星可能仍在其中進行合并。弗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市喬治梅森大學天文學家Peter Plavchan在會議上說,這使它成為一個科學家可以探索行星如何從這些圓盤中誕生的“實驗室”。
發射于2018年的TESS主要目標是“接棒”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繼續搜尋太陽系以外的“新世界”。2019年7月,TESS曾發現的3顆“宜居”行星位于長蛇座內,它們圍繞一顆名為GJ 357的恒星旋轉。這顆恒星是一顆M型矮星,質量和體積均為太陽的1/3,溫度比太陽低約40%。這3顆行星中的GJ 357 d,位于星系宜居帶外緣,所接收到的恒星能量與火星從太陽接收到的能量相當。
此外,TESS還發現了73光年外的3顆行星,其中包括約為海王星的一半大小的“迷你海王星”。“迷你海王星”屬于太陽系內沒有的行星類型,被認為將填補行星形成過程中“缺失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