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冰川縮水嚴重后退200米
30年來,青藏高原的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5℃,致使雪域高原的“冰川外衣”嚴重“縮水”。昨天,以“地球之極,挑戰極限”為主題的上海科普大講壇在上海科技館舉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劉小漢在講壇上透露,青藏高原是反映全球溫度變化的關鍵地區,伴隨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部分區域的冰川外圍往高海拔方向退縮了200多米。 據介紹,全國山野冰川的80%分布在青藏高原,這些冰川孕育了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等重要河流,青藏高原也被形象地比喻為“中華水塔”。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極,眾多雪峰都披著厚厚的“冰川外衣”,它和南極、北極是影響全球氣候環境變化三個關鍵地區。同時,青藏高原冰川也是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的地區,全球氣候變暖對雪域高原的影響很大。 由于長期活躍在青藏高原進行地質研究,劉小漢對青藏高原冰川的退化有著直觀的感受。他說,10年前去看西藏的羌勇冰川,游客在公路邊就可以直接摸到冰川的外緣,冰川還經常延伸出來阻斷公路。現在,羌勇冰......閱讀全文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顯著退化
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趙林帶領的研究團隊,聯合藏北高原冰凍圈特殊環境與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近期首次公開發布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近20年的定位觀測綜合數據集,并探討了氣候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變化的基本特征。 趙林介紹,多年凍土是指埋藏在地表下特定深度、長期保持凍結狀態的巖土層。位于
氣候變暖影響青藏高原樹木生長
3月1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生態系格局與過程團隊梁爾源研究員等在《自然—生態與演化》期刊上發表最新成果,通過分析3451個樹木年輪年表和1948-2014年間日氣候數據,評估了生長季提前對北半球非熱帶地區樹木生長的影響。綜合空間格局與區域氣候特征分析,研究人員認為,生長季提前促進冷濕地區樹木生長,
氣候變暖或導致全球小麥短缺
據美國環境網站“生態學家”消息,《自然氣候變化》雜志發表最新研究稱,全球氣溫上升正在導致小麥價格劇烈波動,這可能引發某些國家或地區的社會動蕩。 研究人員在對全球多地區小麥作物進行了實驗室及田間測試后發現,全球氣溫每上升1攝氏度,全球小麥平均產量將下降6%,約減產4200萬噸,占當前全球小麥貿
氣候變暖可增加全球玉米歉收概率
新華社華盛頓6月11日電(記者周舟)11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隨著氣溫上升,到本世紀末,全球玉米主產區同時歉收的可能性會大幅增加。 據這項由美國華盛頓大學領銜的研究顯示,美國、巴西、阿根廷和烏克蘭是全球玉米主要出口國,占全球玉米出口量的87%。目前,4
氣候變暖可增加全球玉米歉收概率
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隨著氣溫上升,到本世紀末,全球玉米主產區同時歉收的可能性會大幅增加。圖片來源于網絡 據這項由美國華盛頓大學領銜的研究顯示,美國、巴西、阿根廷和烏克蘭是全球玉米主要出口國,占全球玉米出口量的87%。目前,4個玉米主要出口國一年內同時歉收(產量比常年
氣候變暖將減少全球植物生長時長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和后果仍然在爭論中,但究竟對所有植物帶來什么影響還不得而知。《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雜志日前發表的一項由夏威夷大學科學家進行的新研究回答了這個問題。 植物通過提供食物、纖維等來維持人類社會的運轉,但只有氣候合適的時候它們才能提供這些福利。以往的研究認為,全球變暖的一個關鍵
云層反應機制挑戰全球氣候變暖
幾十年來,一部分科學家不斷對占主導地位的氣候變化科學提出質疑,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提供的論據接連被推翻。調查表示,目前97%的氣候科學家都將全球變暖看作是嚴重的風險。 然而,據《紐約時報》報道,近年來氣候變化懷疑論者表示,云層將拯救地球。他們承認,人類釋放的溫室氣體會導致全球變暖,但云層的移
全球氣候專家聚集西寧 研討青藏高原氣候變化
作為全球氣候啟動器,青藏高原的氣候變化對全球氣候會產生哪些影響?7月12日至13日,全球氣候專家、學者聚集青海省會西寧市,共同研討青藏高原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等課題。 研討會上,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江澤慧作了《應對氣候變化與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的主題報告。她指出,青藏高原是
氣候變暖之過!青藏高原與北極的灌叢減少
通過對比青藏高原和北極格陵蘭島地區的灌木更新動態,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生態系統格局與過程研究員梁爾源團隊研究發現,持續的氣候變暖抑制或減緩了高海拔、高緯度地區灌叢更新,為高寒生態系統應對全球變暖提供了有效的預警信息,強調了減緩氣候變暖對全球碳中和的普適性意義。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美國科學院院刊》。“
專家:極端氣候頻發與全球變暖有關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氣象日的主題是“人與氣候”。伴隨寒潮、高溫等“百年一遇”字眼頻頻出現,公眾對氣候異常愈來愈關注。世界氣象組織稱,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極端氣候事件的嚴重性、持續性以及發生的地理范圍,趕上甚至超過歷史上最嚴重的極端氣候事件。極端天氣為何多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