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K中國區大裁員瘦身重組自救
英國最大藥企葛蘭素史克(簡稱GSK)中國公司將大幅裁員。多位GSK中國員工向財新記者確認,公司今年將裁員或達上千人。 不過,這一消息并未得到GSK中國公司的確認。GSK中國公司企業傳播與公共關系部對財新記者回應稱,“公司沒有縮小團隊的規模,還將要雇傭更多的員工,以滿足公司未來業務發展的需求。” “中國區確實是大裁員,第一季度要裁掉450人,第二季度只會多不會少。當下大家都在等賠償,紛紛離職。”一名接近GSK中國高層的行業人士對財新記者確認。2013年7月至9月間,轟動一時的GSK中國行賄案迅速發酵并最終進入法律程序,GSK中國區的業務大受沖擊,也引發了GSK中國多次大裁員。 從去年3月份到6月間,GSK中國就有數百名醫藥代表離職。而自去年6月開始,來自上海、山東、哈爾濱等省市的前GSK醫藥代表們紛紛就裁員事件向各地有關部門提起勞動仲裁或法律訴訟。 多位醫藥界人士對財新記者分析稱,當前GSK中國再次啟動裁員計劃,一方面......閱讀全文
多家藥企被爆大裁員!
隨著醫療反腐之風越刮越猛,藥品招標降價給企業帶來落標的壓力,再加上跨國以及國內企業的不斷推進的業務調整,不少藥企開始大幅度裁員。同時,外企把成熟產品外包給國內藥企或CSO,產品團隊順帶轉移給下家或者解散,也是一種變相裁員。 多家藥企傳出裁員消息 近日,據謝絕醫藥代表微信公眾號報道,年底各司架
大藥企接連裁員透露了什么信號?
近日一家知名藥企宣布裁撤旗下某事業部,從負責人到醫藥代表一個不留,看得大伙唏噓不已。不是說醫藥是朝陽產業、暴利行當嗎?怎么裁員這么不留情面,這是對行業有多悲觀啊?幸虧公司對裁員的處理手法慷慨,下崗員工情緒穩定,圍觀群眾這次逐漸散去。 但是每個人心里都在嘀咕:“醫藥行業的裁員潮會不會四處蔓延?下
GSK中國區大裁員 瘦身重組自救
英國最大藥企葛蘭素史克(簡稱GSK)中國公司將大幅裁員。多位GSK中國員工向財新記者確認,公司今年將裁員或達上千人。 不過,這一消息并未得到GSK中國公司的確認。GSK中國公司企業傳播與公共關系部對財新記者回應稱,“公司沒有縮小團隊的規模,還將要雇傭更多的員工,以滿足公司未來業務發展的需求。”
GSK藥代在華行賄獲刑 公司裁員震蕩仍未結束
英國最大藥企GSK(葛蘭素史克)在華涉嫌的經濟犯罪案件在經歷了公開曝光、巨額罰金兩輪打擊后,正進入了涉案人員量刑與整改裁員的新階段。 就在近日,上海市靜安區法院分別對GSK中國公司兩名涉嫌行賄罪的前醫藥代表作出了有罪判決—判處鐘某有期徒刑3年,緩刑3年;判處余某有期徒刑1年,緩刑1年。 這是
印度藥企Lupin及美國藥企考慮競購GSK成熟藥物
五位知悉情況的消息人士稱,印度制藥公司魯賓(Lupin) 、一些尋求節稅交易的美國藥企以及私募股權基金,正計劃競購葛蘭素史克(GSK) 正在拍賣的一系列成熟藥物。 葛蘭素史克尋求剝離成熟藥物資產以改善成長狀況,希望轉讓在北美和西歐市場出售的非專利藥物,這些藥物每年的銷售額大約為10億英鎊
路透社:GSK中國裁員40%
據路透社報道,全球藥企巨頭英國葛蘭素史克宣布在中國裁撤40%的銷售代表,同時削減一些部門,為的是在2016年重返增長軌跡。2014年,受賄賂丑聞所累,這家制藥商需向中國監管當局支付30億元人民幣(約合4.9億美元)的罰款,這是中國監管當局迄今為止對外國企業開出的最大一筆罰單。 在接受路透社采訪
外資巨頭裁員或重塑醫藥市場格局
2014年裁員最多的外資藥企是世界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美國安進公司,該公司裁員4522人,原因是關閉西雅圖等地的公司業務等。業內人士認為,這場人才流動,關系著中國藥品市場業務結構和市場格局的重塑。 其次裁員最多的是諾華公司,藥品專利到期、價格壓力,政府對于藥品安全的監管以及仿制藥的競爭等因素,使
外資藥企大整頓來襲: 禮來與賽諾菲或步GSK后塵
以GSK(葛蘭素史克)作為事件原點,近兩周以來,阿斯利康、羅氏、輝瑞、拜耳等多家藥企已被牽入長長的疑似調查名單中。而根據最新爆出的消息,賽諾菲與禮來這兩家全球前十的外資藥企也終于難以幸免,其中國區事務確定已遭到沈陽工商部門的調查。 近日,關于沈陽工商對禮來公司在華的銷售和供應商體系進行了臨
藥業寒冬真的來了?
有消息稱,某合資企業裁員千人,再聯想到GSK公司千人裁員,最近珠江醫院開除疑似與醫藥代表接觸的醫生,CFDA藥品審批越來越慢,2014年迄今醫藥產業的增長率到了近20年的最低點…… 很明顯,中國制藥行業到了戰略轉折點--每年20%以上的增長率,已經一去不復返。并且很可能正在步入一個漫長的冬天:
外資藥企在華陷內憂外患,2015年迎來更猛烈的裁員潮?
近幾年來,無論是在歐美還是在亞太地區,生物醫藥產業似乎都被投資者們吹捧為“會飛的豬”,各類熱錢紛紛砸向這個領域。因此不少人誤認為,像其他制造類產業、金融業一樣,有錢就可以任性,在業內沒有錢解決不了的事情。只要眾籌、風投等各種資金紛至沓來,生物公司定會踏過熱浪,實現人類對生命個體的極致追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