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監委發布補充指定強制認證產品認證機構和實驗室名單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家認監委發布《國家認監委關于發布強制性產品認證機構和實驗室補充指定決定的公告》(2015年第26號公告),對擬補充指定的強制性產品認證機構和實驗室做出指定決定。 公告指,國家認監委2015年第19號公告中編號為1.3~1.11的指定項目,相關認證機構已獲得專家評審委員會帶有附加條件的推薦。待附加條件滿足后,將再次組織專家評審委員會進行評審。相關指定決定另行公告。 附:2015年第26號國家認監委關于發布強制性產品認證機構和實驗室補充指定決定的公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強制性產品認證機構、檢查機構和實驗室管理辦法》(國家質檢總局第65號令)、《強制性產品認證管理規定》(國家質檢總局第117號令)和《關于擬補充指定強制性產品認證機構和實驗室的公告》(國家認監委2015年第19號公告)有關要求,經組織專家評審,國家認監委對擬補充指定的強制性產品認證機構和實驗室做出指定決定,現予以公......閱讀全文
認證潛規則:誰來認證認證機構?
? 種種隱秘的潛規則,使本該是誠信砝碼的各種認證體系,成為新的利益蛋糕。 認證怪圈:誰來認證認證機構 中國的認證市場正在怪圈中徘徊。 “有機”、“綠色”、“純天然”,各種夾雜著英文縮寫的認證標志鋪天蓋地,認證體系名目繁多,卻真偽難辨;認證咨詢、認證中介、認證代理,各類身份不
我國指定認證機構10家、實驗室158家
4月9日電 記者在召開的強制性產品認證工作會上了解到,截至2012年3月,我國已累計發放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近61.8萬張,處于有效狀態的認證證書為30.9萬張,其中境內證書28.4萬張,境外證書2.5萬張。持有有效證書的境內企業4.2萬家;境外企業4000余家,覆蓋78個國家和地區。
認監委發布補充指定強制認證產品認證機構和實驗室名單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家認監委發布《國家認監委關于發布強制性產品認證機構和實驗室補充指定決定的公告》(2015年第26號公告),對擬補充指定的強制性產品認證機構和實驗室做出指定決定。 公告指,國家認監委2015年第19號公告中編號為1.3~1.11的指定項目,相關認證機構已獲得專家評審委員
《認證機構管理辦法》施行以來認證機構數量增加迅速
11月1日,《認證機構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實施。這一修訂后的《辦法》,取消了部分行政審批和備案事項,并調整了管理方式。那么,隨著認證機構審批條件的放寬,許可期限的延長,許可程序的簡化,認證機構的申請是否增加?優化審批體現在哪里?《辦法》的實施,是否促進了新領域認證制度的建立?
國家認監委發布公告:3家3C認證指定檢測機構停業整頓
近日,記者從國家認監委獲悉,基于2015年對強制性產品認證指定實驗室組織開展的專項監督檢查,針對佛山市質量計量監督檢測中心、機械工業專用汽車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廣東省通訊終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3家指定實驗室存在影響認證檢測有效性的嚴重問題,國家認監委發布公告,根據《強制性產品認證機構、檢查機構和
津貴所指定權威認證檢驗實驗室為指定檢驗機構
近日,天津貴金屬交易所(以下簡稱“津貴所”)指定天津華勘商品檢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津華堪”)為津貴所指定檢驗機構,拓展了指定檢驗機構的業務形態。 津貴所一直致力于發展現貨業務,其中完善指定檢驗機構是現貨業務中較為重要的一環。津貴所嚴格依照認證流程,通過實地考察和資質審查,指定天津華勘為津貴
認監委對強制性產品認證認證機構和實驗室指定/調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強制性產品認證管理規定》(國家質檢總局第117號令)、《強制性產品認證機構、檢查機構和實驗室管理辦法》(國家質檢總局第65號令)和國家認監委2011年14號公告的相關要求和規定,經專家委員會評審,現將指定/調整決定予以公告(詳細內容見附件.doc)。 二
國際檢測認證機構戰略轉變
不久前,SGS集團的2014年度投資者活動在中國舉行,這是這家擁有136年歷史的知名檢驗、鑒定、測試和認證機構首次將投資者開放日放在中國舉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制造品質在全球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際級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我們認為,中國業務舉足輕重。”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
認監委擬指定強制性產品認證機構及實驗室
根據工作需要,我委將于近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和《強制性產品認證機構、檢查機構和實驗室管理辦法》(國家質檢總局65號令)的有關規定,指定/調整承擔強制性產品認證相關任務的認證機構和實驗室,現將相關信息公告如下: 一、擬指定的認證機構、實驗室的業務領域、地域及數量(詳見附件1)
檢測認證機構助力“中國制造2025”
全球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引發了新一輪的產業革命,智能化成為了制造業的轉型目標。為此,德國推出了“工業4.0”概念,美國則推出了“工業互聯網”概念,我國則將這一輪產業革命定義為“中國制造2025”。 中國制造企業必須修煉內功,走出粗放型發展的怪圈,真正實現“中國制造2025”,成為這個偉大時代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