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北京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證實,磷酸酶DUSP2控制了轉錄激活子STAT3的活性,并調控了TH17細胞分化。這一研究發表在10月19日的《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雜志上。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北京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所所長尹玉新(Yuxin Yin)教授。尹教授長期從事腫瘤發生機理的研究,主要關注抑癌基因p53和PTEN在細胞周期調控、細胞凋亡和基因組穩定性中發揮的作用。 TH17細胞是一類新型的能夠分泌白細胞介素17(IL-7)的CD4+ T細胞,在IL-6和TGF-β的作用下,初始CD4+ T細胞分化為TH17細胞。TH17細胞參與了炎癥、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多發性硬化、銀屑病、炎癥性腸炎、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病)及腫瘤等很多疾病的發病過程。然而,目前對于TH17細胞的調控機制仍知之甚少(延伸閱讀:遲洪波教授Science子刊發表免疫學新文章 )......閱讀全文
2018年10月20日,第二十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2018年光譜年會開幕式暨40周年慶典在青島舉辦(相關報道:慶祝中國光譜40年 構建中國光譜新時代)。在第一天的大會報告之后(相關報道:古人學問無遺力 今有分子光譜百家鳴),組委會也安排了精彩分會報告。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合作媒體為您帶來拉曼
近日,科技部發布了2018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規定了項目結題驗收的時間、驗收重點等,詳情如下: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關于2018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安排的通知 國科基函〔2018〕38號各項目依托部門: 國家重點基礎研
科技部關于發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8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的通知國科發基〔2019〕308號 各有關項目依托部門: 按照《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管理辦法》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專項經費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科技部組織完成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4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共計141個項目。 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0年立項137個項目、2012年立項2個項目和2013年立項2個項目。驗收結果顯示: 1.“主要農作物核心種質重要農藝性狀單元型區段及互作
來自同濟大學生命科學院的薛雷教授課題組和張帆教授課題組通過構建果蠅腫瘤遷移的動物模型,發現Myc不僅能夠抑制腫瘤浸潤,還能調控正常發育中的細胞遷移。這不僅揭示了Myc對細胞遷移和腫瘤浸潤的調控機制,也為Myc相關癌癥的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Oncogene雜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為薛雷
來自蘇州大學、哈佛醫學院和吉林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證實,SCFβ-TRCP通過介導PR-Set7/Set8降解促進了細胞生長。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12月15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蘇州大學的王志偉(Zhiwei Wang)教授與哈佛大學的魏文毅(We
lncRNA分子通過海綿機制結合microRNA發揮生物學功能,這個ceRNA機制已經讓大家心生厭倦了。可大牛就是大牛,引入甲基化就能輕松的變廢為寶,竟然能讓lncRNA的ceRNA思路變得瞬間高大上發表10分以上的文章,你一定和小編我一樣很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 RNA甲基化,作為最新的國
lncRNA分子通過海綿機制結合microRNA發揮生物學功能,這個ceRNA機制已經讓大家心生厭倦了。可大牛就是大牛,引入甲基化就能輕松的變廢為寶,竟然能讓lncRNA的ceRNA思路變得瞬間高大上發表10分以上的文章,你一定和小編我一樣很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RNA甲基化,作為最新的國自然熱點受到
2013年第5期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GPB)出版了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誘導性多功能干細胞)專刊,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博士擔任Guest editor。2006年
來自北京大學、蘇州大學和日本上武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高血壓性牽拉通過VEGF受體2 (VEGFR2)信號通路,調控了血管內皮細胞Weibel-Palade小體的胞吐作用。相關論文發表在4月23日的《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上。 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為北京大學分子醫
(化學與材料)科學擬資助項目編號擬資助項目名稱依托單位申請者職稱合作單位擬資助金額(萬元)重點項目2191001二維碳基負載過渡金屬單原子的高效氧還原反應催化劑制備與催化機理探究北京大學侯仰龍教授802191002光熱催化二氧化碳加氫制低碳烯烴鐵基納米催化材料的理性設計與性能調控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
近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重點專項“蛋白質機器三維結構導向的新型藥物研發關鍵技術研究”、“信號轉導過程中蛋白質機器的活細胞標記與在體調控”和“蛋白質機器動態結構的核磁共振研究方法及應用”等3個項目啟動實施工作會議在北京大學召開。北京大學、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代表、3個項目
1月中國學者參與的多項研究在Nature雜志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其中包括心肌細胞壞死新機制,炎癥細胞造成神經修復障礙的新發現,以及天然免疫綜述文章等。 首先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肖瑞平研究組發現受體相互作用蛋白3 (RIP3) 通過活化鈣/鈣調素依賴的蛋白激酶II (CaMKII)參與心臟缺血
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瑞典科研與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合作交流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瑞典科研與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STINT)的雙邊合作協議,雙方在2015年共同資助中國與瑞典科研人員之間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開展的合作交流項目。2015年7月,我
來自上海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利用高滲透壓可提高體細胞的重編程效率,并揭示了其分子作用機制。相關論文“Stress-mediated p38 activation promotes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 發表
陳嘉庚科學獎頒獎合影(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 2016年度陳嘉庚科學獎、陳嘉庚青年科學獎6月1日在北京揭曉,5位中國科學家獲此殊榮。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為其頒獎。 獲得2016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的項目共2項。其中,《多復變中若干問題的解決》獲得陳嘉庚數理科學獎,獲獎人是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
3月份即將結束了,3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長生不老藥有望即將來臨 doi:10.1016/j.cell.2017.02.03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肽能夠選擇性地尋找和破壞阻止組織正常更新的衰老細胞,并且證
經過公開征集,今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共收到2014年度中以NSFC-ISF合作研究項目申請61份。經初步審查并與以方核對清單,確定有效申請58份。現將通過初審的項目公布如下: 序號 科學部編號 項目名稱 中方申請人中方單位名稱 以方申請人以方單位名
來自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羅金才課題組在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Zyxin regulates endothelial von Willebrand factor secretion by reorganizing actin filaments aroun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3月22日下午,北京市2016年度激光共焦及超高分辨率顯微學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市北科大廈舉行。會議由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和北京市電鏡學會共同舉辦,旨在推動北京市及周邊省市激光共焦超高分辨顯微學的進步和發展,提高廣大相關工作者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
2019年9月3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何愛彬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Profiling chromatin state by single-cell itChIP-seq的文章,報道了利用一種全新的普適性,易操作的單細胞ChIP
2019年10月21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學學院白凡課題組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姚廣課題組合作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題為“Graded regulation of cellular quiescence depth between prolife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原則開展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的評選,延續了將項目成果進行知識創新類和技術創新類分類推薦和評選的方式,組織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等領域同行資深專家評選,并經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審核,最終確定8個知識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教授課題組、解放軍總醫院盧實春教授課題組和復旦大學袁正宏教授課題組合作,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原代人肝臟細胞在體外的長期功能性維持(Long-term functional maintenance of primary human hepatoc
塔夫茨醫學中心和塔夫茨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血管生成素(ANG)蛋白一個令人興奮的新功能:對調控血細胞形成起重要作用,這對骨髓移植和從放射誘導的骨髓衰竭中恢復極為重要。由于當前的骨髓移植有著明顯的限制,這些研究發現或可促成一些重要的治療干預措施幫助提高這些治療的療效。研究結果發布在8月11日的《細
hCINAP蛋白調控人類細胞18S rRNA 剪切及腫瘤細胞生長的分子機制研究18SrRNA 剪切與腫瘤生長的新發現 核糖體是維持細胞生長和個體生存必不可少的細胞器。核糖體的組裝是一個極為復雜且高度有序的生物學過程,其中,核糖體RNA 的修飾及剪切是核糖體合成中的重要事件, 核糖體組裝
失重性骨丟失是航天員長期在軌飛行所面臨的關鍵醫學問題。2019年 4月8 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以“TMCO1-mediated Ca2+leak underlies osteoblast functions via CaMKII signalin
“化學連接組是一個新概念,化學連接組學是一個新途徑,應用于果蠅的相關工具是強有力的資源”。 2019年2月21日,重要國際學術期刊《神經元》發表北京大學饒毅教授實驗室的論文:“化學連接組學:繪制果蠅的化學傳遞圖譜”。 其摘要中明確提出“化學連接組是一個新概念,化學連接組學是一個新途徑,應用于果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