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Cell子刊發表免疫新成果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動脈血管壁的慢性炎癥,與線粒體DNA(mtDNA)和人類抗菌肽LL-37有關。最近人們發現mtDNA能夠逃避自噬并引發炎癥,但還不清楚其中的具體機制。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發現,mtDNA與抗菌肽LL-37形成復合體,通過逃避自噬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這一成果發表在Cell旗下的immunity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昆明動物研究所的賴仞(Ren Lai)研究員。 動脈粥樣硬化會使動脈血管變窄,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飲食結構的改變,動脈粥樣硬化逐漸成為我國的主要致死疾病。研究這一重大疾病的發病機制具有非常重要的醫學價值。 mtDNA會引起炎癥,正常情況下是無法逃脫自噬和DNase II降解的。這項研究顯示,動脈粥樣硬化的血液和斑塊中存在更多的LL37-mtDNA復合體。這種復合體不會被自噬識別,能夠抵抗DNase II降解,激活TLR9(Tol......閱讀全文
納米免疫療法有望治療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因斑塊形成引發的動脈緩慢和進行性變窄的疾病,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機體的動脈斑塊主要是通過血管壁中白細胞和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的局部增殖形成,同時還會伴隨細胞代謝的相關改變。 動脈粥樣硬化的特征在于富含脂肪的沉積物(稱
動脈粥樣硬化的簡介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腦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脂質代謝障礙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基礎,其特點是受累動脈病變從內膜開始,一般先有脂質和復合糖類積聚、出血及血栓形成,進而纖維組織增生及鈣質沉著,并有動脈中層的逐漸蛻變和鈣化,導致動脈壁增厚變硬、血管腔狹窄。
怎樣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1、一級預防 提倡飲食清淡,多食富含維生素C(如新鮮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類及其制品)的食物;不吸煙,不飲烈性酒;保持樂觀的心態和輕松愉快的心情;40歲及以上人群堅持至少每年體檢一次;從兒童期開始,即不宜進食高膽固醇、高動物性脂肪的飲食,也應該避免攝食過量,防止發胖。 2、二級預防
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方法
1.綜合治療 (1)合理飲食,飲食總熱量不應過高,防止超重。大量減少飽和脂肪和糖類的攝入,脂肪攝入限制在每天20g以內,其中飽和脂肪限制在2g以內。增加可溶性纖維的攝入。 (2)堅持適量的體力活動。根據自身情況、活動習慣、心臟功能來設定活動強度,循序漸進。 (3)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 (
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原因
動脈粥樣硬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發病機制復雜,目前尚未完全闡明。主要危險因素有高血壓、高血脂和大量吸煙,還有糖尿病、肥胖和遺傳因素等。 1.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率明顯增高。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互為因果,二者常同時存在。 2.高血脂 高膽固醇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的致病性因素
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介紹
動脈粥樣硬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出現器官病變時,診斷并不困難。如檢查發現血脂異常,動脈造影顯示血管有狹窄性病變,應首先考慮動脈粥樣硬化。需要注意的是,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一個器官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意味著其他地方的血管也可能已經存在同樣的病變;同樣,一個器官發生血管事件,意味著
怎樣預防腦動脈粥樣硬化?
1.一級預防 WHO報告應對40歲以上有血管病危險因素的隔日給阿司匹林治療,定期檢查血小板凝集功能,治療誘發因素,具體分析患者以往的生活、工作習慣特點,避免長期的精神過度緊張。不吸煙、不飲酒,避免與各種有害的化學和物理因素接觸。控制飲食(少吃動物脂肪,多吃植物油等),控制體重,防止肥胖等。
動脈粥樣硬化的病因分析
動脈粥樣硬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發病機制復雜,目前尚未完全闡明。主要危險因素有高血壓、高血脂和大量吸煙,還有糖尿病、肥胖和遺傳因素等。 1、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率明顯增高。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互為因果,二者常同時存在。 2、高血脂 高膽固醇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的致病性因素
動脈粥樣硬化的鑒別診斷
臨床上常需考慮與炎癥動脈病變(如多發性大動脈炎、血栓性閉塞性脈管炎等)及先天性動脈狹窄(如主動脈、腎動脈狹窄等)相鑒別。炎癥性動脈疾病多具有低熱、血沉增快等表現。先天性主動脈縮窄患者發病年齡輕,不伴有動脈粥樣硬化的易患因素。
動脈粥樣硬化的鑒別診斷
臨床上常需考慮與炎癥動脈病變(如多發性大動脈炎、血栓性閉塞性脈管炎等)及先天性動脈狹窄(如主動脈、腎動脈狹窄等)相鑒別。炎癥性動脈疾病多具有低熱、血沉增快等表現。先天性主動脈縮窄患者發病年齡輕,不伴有動脈粥樣硬化的易患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