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計委印發黃熱病診療方案
自去年底安哥拉黃熱病疫情暴發以來,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已經發現輸入性病例。為做好相關醫療救治,國家衛計委5日公布黃熱病診療方案。 黃熱病是一種由黃熱病毒引起,經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黃疸、出血等,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流行。黃熱病主要經蚊叮咬傳播。人對黃熱病毒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種疫苗可獲得持久免疫力。 安哥拉于2015年12月5日確診首例病例,至2016年3月20日共報告疑似病例1132例,確診375例,死亡168例。我國于2016年3月12日確診首例輸入性黃熱病病例,截至3月24日共發現6例輸入性病例。 國家衛計委在診療方案中明確了黃熱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治療、出院標準、預防等,并要求各地繼續做好相關防控和醫療救治準備工作,保證各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同時加強病例管理,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按照診療方案有關要求為患者提供規范的診療服務,做好病例防蚊隔離工作。有疾病傳播蚊媒分布的省份......閱讀全文
黃熱病的病因分析
黃熱病病毒屬蟲媒病毒B組披膜病毒科,病毒直徑22~38納米,呈球形,有包膜,含單股正鏈RNA。易被熱、常用消毒劑、乙醚、去氧膽酸鈉等滅活,但在血中能于4℃保存1個月,在50%甘油中于0℃下可存活數月,于-70℃或冷凍干燥條件下可保持活力數年。最初分離的黃熱病毒Asibi株通過組織培養弱化成17D
關于黃熱病的基本介紹
黃熱病是由黃熱病毒引起,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臨床以高熱、頭痛、黃疸、蛋白尿、相對緩脈和出血等為主要表現。本病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呈地方性流行,亞洲尚無本病報告。由于黃熱病的死亡率高及傳染性強,已納入世界衛生組織規定之檢疫傳染病之一。
治療黃熱病的相關介紹
1.一般治療 黃熱病的治療應臥床休息直至完全恢復,應住在無蚊蟲的屋內,尤其在病兒發熱期間有病毒血癥應使用蚊帳。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頻繁嘔吐者可禁食、給予靜脈補液,注意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 2.對癥治療 高熱時黃熱病的治療宜采用物理降溫為主,禁用阿司匹林退熱,因可誘發或加重出血。頻繁嘔吐
預防黃熱病的方法有哪些?
1.管理好傳染源 由于我國已經發現輸入性病例,所以黃熱病的預防應加強邊境檢疫,對于來自疫區的人員必須出示有效的預防接種證書,以防止該病傳入我國。對來自黃熱病流行區的人員開展體溫檢測、醫學巡查、流行病學調查和醫學檢查,重點關注有發熱、黃疸等癥狀人員。 2.切斷傳播途徑 防蚊、滅蚊是防止本病的
簡述黃熱病的臨床表現
潛伏期3~6天。多數受染者癥狀較輕,可僅表現為發熱、頭痛、輕度蛋白尿等,持續數日即恢復。重型患者只發生在約15%的病例。病程經過可分為4期。 1.感染期 急起高熱伴有寒戰、劇烈頭痛及全身痛,明顯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等。患者煩躁不安,結膜充血,面、頸潮紅。心率與發熱平行,以后
黃熱病疫苗的功用
黃熱病疫苗(Yellow Fever Vaccine)是一款有預防黃熱病功效的疫苗。
我國確診多例黃熱病輸入病例
自去年底安哥拉黃熱病疫情暴發以來,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已經發現輸入性病例。為做好相關醫療救治,國家衛計委5日公布黃熱病診療方案。 黃熱病是一種由黃熱病毒引起,經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黃疸、出血等,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流行。黃熱病主要經蚊叮咬傳播。
黃熱病疫苗的用法用量
以氯化鈉注射液溶解,于上臂外側三角肌附著處皮下注射0.5ml,每10年加強1次,溶解液1h內用完,剩余的應棄去。
助力戰“疫” 滴露抗疫醫基金成立
近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聯合利潔時集團旗下滴露品牌共同成立了“滴露抗疫醫基金”。該基金旨在對疫情防控過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醫護人員進行專項獎勵。 截止2月1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已經派出3.2萬余名醫務人員馳援湖北武漢。在這場戰“疫”中,醫務人員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與犧牲
國家衛計委印發黃熱病診療方案
自去年底安哥拉黃熱病疫情暴發以來,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已經發現輸入性病例。為做好相關醫療救治,國家衛計委5日公布黃熱病診療方案。 黃熱病是一種由黃熱病毒引起,經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黃疸、出血等,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流行。黃熱病主要經蚊叮咬傳播。人對黃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