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發現寨卡病毒關鍵蛋白晶體結構
近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院士高福和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施一帶領的科研團隊針對寨卡病毒(ZIKV)進行分析,發現非結構蛋白1(NS1)的分子結構。該研究成果提供了非結構蛋白1的原子層面圖像,在這之前非結構蛋白1同樣參與了登革熱、西尼羅河病毒等疾病的發病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4月18日出版的《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上。 截至2016年1月,寨卡病毒在美洲暴發流行,并有蔓延全球之勢。寨卡病毒是一種通過蚊蟲傳播的蟲媒病毒,雖然其感染通常只引發輕微的癥狀,但是該病毒被認為與新生兒小頭癥和一種罕見自身免疫疾病吉蘭·巴雷綜合征相關。目前,巴西已經有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婦分娩了小頭畸形兒,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寨卡病毒為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主要原因。 研究人員介紹,寨卡病毒是一種和登革熱、西尼羅河病毒同屬的黃病毒屬病毒。登革熱病毒中的非結構蛋白1對于發病機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蛋白也被用于診斷登革熱的感染......閱讀全文
科學家揭示寨卡病毒蛋白酶“自抑制”之謎
目前,寨卡病毒疫情從南美洲和拉丁美洲蔓延至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國已出現多起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寨卡病毒已經成為全球公共安全的嚴重威脅,然而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近日,由天津大學楊海濤教授和南京大學籍曉云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在揭示寨卡病毒關鍵藥物靶點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該團隊解析了寨卡病
寨卡病毒威脅多大?專家:不是致死病毒無需恐慌
西非埃博拉的陰云尚未徹底散盡,寨卡病毒又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敲響警鐘。這種可能影響孕婦并導致新生兒畸形的病毒到底有多嚴重,是否會像埃博拉病毒那樣肆虐全球,甚至威脅中國?權威組織和專家表示,寨卡不是埃博拉那樣的致死病毒,公眾無需恐慌,但需要借鑒埃博拉防治的經驗教訓,迅速開展相關疫苗及治療方法的研究。
微生物所發表寨卡病毒結構生物學綜述文章
近日,《細胞》(Cell)子刊、生物化學研究學術期刊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與高福的題為Structural Biology of the Zika Virus(《寨卡病毒結構生物學》)綜述文章,系統地總結了2015年
揭示寨卡病毒RNA結構及固有免疫MAVS信號通路調控分子
本周,Cell Host & Microbe 雜志在線發表了兩篇來自國內學者的研究論文。 第一篇是由清華大學張強鋒課題組與譚旭課題組聯合發表的題為Integrative Analysis of Zika Virus Genome RNA Structure Reveals Critical D
我科學家找到寨卡病毒克星
導致大量小頭癥的寨卡病毒現在遇到了克星。北京時間15日3時,《科學·轉化醫學》期刊介紹了中科院微生物所嚴景華團隊和高福團隊從中國寨卡康復病人體內鑒定出高效、特異的寨卡病毒單克隆抗體。實驗表明,這種抗體能有效治療小鼠體內的寨卡病毒感染。 寨卡疫情自去年在巴西暴發后,迅速在南美、中北美加勒比
孕期感染的寨卡病毒留存時間更長
美國科學家近期通過猴子實驗發現,感染寨卡病毒會刺激免疫系統以預防今后二次感染,但如果是在孕期被感染,寨卡病毒留存動物體內的時間會變得相當長。 這項研究由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的病理學教授戴維·奧康納主導,已發表在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通訊》期刊上。 研究團隊讓一些恒河猴感染了201
新模型可預測寨卡病毒傳播風險
據日本北海道大學近日報道,該校研究人員和東京大學、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等合作,利用一種新的模型工具預測了寨卡病毒傳入及在189個國家本地傳播的風險。 研究人員發表在學術期刊《Peer J》上的論文指出,與巴西聯系密切的國家傳入寨卡病毒的風險尤其高,那些有登革熱及其它蚊子傳播疾病史的熱帶
北京存在輸入性寨卡病毒病例風險
京華時報訊(記者馬金鳳)昨日,記者從北京市衛計委獲悉,目前,北京尚未出現寨卡疫情,但是面對近期國際上出現的寨卡病毒疫情,已全面做好應對輸入性疫情準備工作。 已全面做好應對準備 市衛計委表示,節日期間,市區兩級疾控中心共處理疑似食物中毒1起。我市未接到鼠疫、SARS、霍亂、人感染H
印藥企開發出寨卡病毒疫苗
這是一個重要的“印度制造”時刻。印度海得拉巴一個實驗室的科學家宣稱,他們開發出了世界上首個針對寨卡病毒的疫苗。事實上,他們說,開發出了兩種。 正當全世界都在尋找疫苗,其他全球公司剛剛開始研發的時候,海得拉巴的巴拉特生物技術公司稱,它已經為寨卡病毒疫苗申請了專利。 巴拉特生物技術公司
我國學者發現新型寨卡病毒突變
5月18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稱,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寨卡病毒突變,寨卡病毒在近來的疫情中傳播速度較快,可能源于這種突變。在此前已知的一種會影響蚊子感染黃病毒(黃病毒包括寨卡病毒和登革熱病毒等)的蛋白質里,研究人員發現了所述突變。 寨卡病毒是一種通過伊蚊屬蚊子傳播給人類的蟲媒病毒,在法屬波利尼
警惕:寨卡病毒或借助新載體傳播!
最近在巴西收集的亞洲虎蚊的測試中,研究人員發現了Zika病毒的RNA片段,引起人們擔心:除了Zika已知的主要載體——黃熱病蚊子以外,其他物種也可能攜帶這一病毒。 研究沒有得出亞洲虎蚊(Aedes albopictus)可以將Zika傳播給人類的結論,但它突出表明需要深入研究從2015年初次爆
Nature:寨卡病毒研究揭示大腦病變機制
在健康個體中,寨卡病毒感染會引起流感癥狀。然而,孕婦受到感染,由于某種尚未解釋的機制,未出生的孩子可能患有嚴重的腦部異常。慕尼黑工業大學(TUM)和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MPI-B)的一項研究表明,寨卡病毒蛋白能夠與神經發育所需的細胞蛋白結合。 幾年前,寨卡病毒傳播到南美洲,造成全球化的
加瘋狂的寨卡病毒有了克星
記者28日從南通大學獲悉,該校陳金鈴副教授與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部聯合發表在《細胞報告》上的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I型干擾素IFN-λ抵抗寨卡病毒感染的能力,為感染寨卡病毒導致不良妊娠孕婦的診治提供了理論依據。 成人感染寨卡病毒大多沒有明顯癥狀,或是癥狀輕微。但在孕期患有寨卡病毒的母親所產下的孩子則
便攜式寨卡病毒快速檢測技術
一組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一種便攜式寨卡病毒感染診斷方法,可以在沒有昂貴實驗室資源的地區進行寨卡病毒檢測。這種技術主要是通過自化學加熱的檢測杯中擴增病毒 RNA,然后利用變色染料,檢測出唾液樣品中的病毒,敏感度高達5 plaque forming unit(PFU,空斑形成單位),時間僅需40分鐘。
寨卡病毒可能被用于對付腦腫瘤
寨卡病毒雖然惡名遠揚,但它或許能幫助一種癌癥患者。英國癌癥研究會5月19日宣布,將測試用寨卡病毒來對付膠質母細胞瘤,以便開發治療這種腦腫瘤的新方法。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惡性腦瘤,現有治療方法的效果有限。原因包括在腦部血管與腦組織之間有個“血-腦”屏障,一些藥物無法穿過這個屏障;還因為藥物劑量不
迷你大腦”揭示寨卡病毒如何傷害胎兒
在美國工作的多名華人科學家4月22日在新一期美國《細胞》雜志上宣布,他們借助3D打印“造屋”技術,培育出一種低價“迷你大腦”,可用于研究寨卡病毒如何引起新生兒小頭癥和其他出生缺陷。 這項研究由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宋洪軍與明國莉兩位教授共同領導。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寨卡病毒對胎兒大腦的傷害
Nature:寨卡病毒研究揭示大腦病變機制
在健康個體中,寨卡病毒感染會引起流感癥狀。然而,孕婦受到感染,由于某種尚未解釋的機制,未出生的孩子可能患有嚴重的腦部異常。慕尼黑工業大學(TUM)和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MPI-B)的一項研究表明,寨卡病毒蛋白能夠與神經發育所需的細胞蛋白結合。 幾年前,寨卡病毒傳播到南美洲,造成全球化的
新模型可預測寨卡病毒傳播風險
據日本北海道大學近日報道,該校研究人員和東京大學、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等合作,利用一種新的模型工具預測了寨卡病毒傳入及在189個國家本地傳播的風險。 研究人員發表在學術期刊《Peer J》上的論文指出,與巴西聯系密切的國家傳入寨卡病毒的風險尤其高,那些有登革熱及其它蚊子傳播疾病史的熱帶、亞熱帶
寨卡病毒能殺死腦癌干細胞
會對胎兒大腦造成嚴重傷害的寨卡病毒,有一天可能成為治療致命腦癌——膠質母細胞瘤的一種有效手段。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和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一項新研究稱,寨卡病毒能夠針對性地殺死膠質母細胞瘤中的干細胞,其與常規治療手段結合,或可提高此類癌癥患者的生存幾率。 研究人員5日在《實驗醫學雜志》上發表
寨卡病毒實驗室檢測技術方案
寨卡病毒(Zika Virus)屬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呈球形,直徑約為40-70nm,有包膜。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長度約為10.8Kb,可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個基因型。寨卡病毒病的檢測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檢測、IgM抗體檢測、中和抗體檢測和病毒分離等
Nat?Med?重磅!首個減活寨卡疫苗可完全防止寨卡病毒感染
根據德州大學Galveston醫學分部(UTMB)和美國衛生部Evandro Chagas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正處于開發階段的首個減活寨卡疫苗免疫一次后可以完全保護小鼠免受寨卡病毒的感染,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 盡管健康成年人感染寨卡病毒不會產生嚴重
我國首次分離出兩株寨卡病毒-對防控寨卡疫情意義重大
25日,筆者從軍事醫學科學院獲悉,該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與國家質檢總局所屬單位、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密切合作、聯合攻關,在我國首次成功分離出兩株寨卡病毒,一株來源于從委內瑞拉入境廣州的患者尿液標本,另一株來源于從薩摩亞入境深圳的患者血液標本。分離獲得病毒,對于我國防控寨卡疫情具有重要意義。 直接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成功分離出寨卡病毒
昨日從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獲悉,該所通過與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密切合作,成功分離出1株寨卡病毒,血清樣本來源于從薩摩亞入境我國深圳的患者。 寨卡病毒在巴西、哥倫比亞等多個美洲國家和地區肆虐,該病毒可能引發新生兒小頭癥,從而被推上風口浪尖。寨卡病毒主要通過伊蚊傳播,目前尚缺乏針對該病毒的特異性疫
寨卡病毒解旋酶高分辨率晶體結構被成功揭示
近日,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海濤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解析了寨卡病毒解旋酶1.8埃米(即納米的1/10)高分辨率晶體結構,有望開發出治療寨卡病毒的特效藥物。相關研究成果5月12日在線發表于《蛋白質與細胞》雜志上。 日前,南美洲和拉丁美洲多國發生了“寨卡熱”疫情。寨卡熱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種
寨卡病毒基因組RNA結構與感染性的關系
? ? ? ? 2018年11月2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強鋒課題組、藥學院譚旭課題組在《細胞宿主與微生物》(Cell Host & Mircobe)期刊在線發表題為《寨卡病毒基因組RNA結構的綜合分析揭示了病毒感染性的關鍵決定因素》(Integrative Analysis of
寨卡病毒解旋酶高分辨率晶體結構被成功揭示
近日,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海濤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解析了寨卡病毒解旋酶1.8埃米(即納米的1/10)高分辨率晶體結構,有望開發出治療寨卡病毒的特效藥物。相關研究成果5月12日在線發表于《蛋白質與細胞》雜志上。 日前,南美洲和拉丁美洲多國發生了“寨卡熱”疫情。寨卡熱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種蚊媒傳
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和登革熱病毒的藥物靶標
目前沒有藥物可用于治療埃博拉病毒、登革熱病毒或寨卡病毒,這些病毒每年感染數百萬人并導致嚴重疾病、先天性缺陷,甚至死亡。如今,來自美國格拉德斯通研究所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兩項新研究最終可能改變這一點。他們鑒定出這三種病毒劫持人類細胞的關鍵途徑,并且發現至少有一種潛在的藥物能夠破壞人類細胞中的這個
廣東衛計委:廣東存在寨卡病毒輸入風險
中新社廣州2月10日電 (記者 唐貴江)2月9日,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通報中國確診1例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廣東衛計委10日表示,該省衛生部門高度重視,立即組織專家研判,專家認為,廣東省近期氣溫較低,尚未進入伊蚊活躍期,此次輸入病例引發傳播并進一步擴散的風險極低。但廣東省存在寨卡病毒輸入風險
科學家發現寨卡病毒傳播新途徑
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在尋找寨卡病毒疫情暴發的罪魁禍首。3月22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程功及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田懷玉等人在《自然—通訊》發表研究,發現在病毒污染水體中孵化的蚊子,可直接感染寨卡病毒。 “這一途徑讓病毒傳播周期大大縮短,可導致寨卡病毒在自然界中快速流
新研究揭示寨卡病毒暴發新機制
華人學者領銜的一個研究團隊1月29日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報告說,他們發現了寨卡病毒暴發流行的一種新機制,由于病毒位點突變,導致病毒抑制動物宿主天然免疫防御的能力增強,因此也使病毒感染人體的能力以及致病性得以增強。 寨卡病毒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醫學分部加爾維斯頓校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