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先生是一名惡性脊椎腫瘤——脊索瘤患者,腫瘤侵蝕五節脊椎。從醫學上來說,除了通過手術把腫瘤切干凈以外,別無它法。而切除腫瘤就意味著要切除部分脊椎。 日前,袁先生經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劉忠軍教授主刀,成功植入3D打印多節段胸腰椎,在他的脊柱上完成長達19厘米的大跨度支撐,以替代被徹底切除的椎體。 手術6個多小時后,袁先生被推出手術室。由于術中出血量小,生命體征平穩,術后他未被推進ICU,直接回到普通病房。 “我們可以利用金屬3D打印技術,依照患者的解剖結構,制造出一枚與五節椎體形態與長度相仿的人工椎體。”劉忠軍說,3D打印技術按照患者的解剖結構,完成脊椎結構重建,完成內固定。裝上這樣一枚從形狀到功能都與人體原本解剖結構相近的人造脊椎,患者最終可以挺起脊梁,像常人一樣工作、生活。 劉忠軍說,人工椎體優勢顯著,首先將其放到切除病變后的相鄰椎體之間,能起到可靠的連接和支撐功能。同時利用金屬3D打印人工椎體在結構上可以任意設計......閱讀全文
安德魯·海斯爾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有遠見,富有想象的人。他從頭到腳一襲黑衣,下巴的胡子夾雜著星星白點,猛一看,有點像史蒂芬·喬布斯。他參加了今天上午在紐約歷史協會大廳里舉辦的創新者大會,真正讓他與眾不同的不是他的外表,而是他在大會上雄心壯志的發言。 海斯爾在所有與會的大型制藥廠代表面前講述了
論壇現場 10月15日,西安高新區管委會舉辦了“聯創智薈開業儀式暨醫學3D打印創新創業論壇”,旨在構建西安生物 “眾創生態”平臺,促進醫學3D打印行業5大關鍵環節——設備、材料、軟件、醫學應用和資本之間的良好結合,力求打造西安醫學3D打印創業高地。 該論壇作為2016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西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便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國家科技部的支持下開始了3D打印的研究。在科技部多個五年計劃的持續支持下,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一批科研院所開
膠質母細胞瘤,尤其是快速生長的惡性腫瘤,其內部組成十分復雜。即使采用激進的治療手段(通常包括手術,放療和化療),膠質母細胞瘤也難以得到完全清除,因此患者平均生存期僅有11至15個月。 近日,在《Science Advance》雜志上發表的研究中,倫斯勒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教授Xavier Inte
生物3D打印在臨床治療中的意義一切事物的發展都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規律,就社會生產而言,就經歷了就地取材-手工制造-機器大生產這樣的發展過程,而機器大生產階段的手工制品則成為奢侈品,這體現了個性化與標準化(機器大生產)的博弈。醫學同樣遵循螺旋式上升的發展規律,并極大地依賴于社會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但醫療
生物3D打印,就如同切土豆的逆過程,即將土豆片、土豆絲、土豆丁及土豆泥反向組裝成土豆。然而,組裝出的土豆內的細胞雖然有很好的活性,但這樣的土豆種到地里卻很難直接發芽(打印出的器官與體內器官從功能上來說還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形似而神不似”的問題正是當下生物3D打印面臨的瓶頸之一。 據了解,要想
擁有了3D生物打印機,就如同換掉機器上的老舊零件,我們將無需為尋找稀缺的捐獻器官而擔心;實現了人工智能,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復雜工作,面對可能存在的威脅與挑戰,人類的發展或許又將迎來新的紀元;建立了量子通信網絡,基于量子信息傳輸的高效和絕對安全性,更多的將享受到新一代通信技
美國著名科普雜志《科學家》(The Scientist)是一份在生命科學方面被廣大讀者認可,并受業界尊敬的月刊雜志。該雜志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命科學,為科研人員提供最新的研究動態,科研成果發布等多方面的報道。每年年底,該雜志都會頒發生命科學相關的十大創新產品獎項。 近日,《科學家》公布了其評選的2
各種致病因素如創傷、先天畸形、感染、腫瘤等都可導致頜面部骨組織缺損及缺失,繼而引起嚴重的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礙,在生理和心理上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骨缺損的修復治療大致可分為3類,即自體骨移植、異體骨移植和組織工程骨移植。自體骨的骨源有限且會對機體造成二次創傷,異體骨會引起機體對其產生免疫排斥反應,同
南方醫科大學醫療3D打印研究所的工作場景。鐘世鎮院士。 7月9日,臺風“蓮花”正面襲粵,下午2點15分,南方醫科大學生命醫學樓前,飄起星星點點的小雨。年過九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鐘世鎮走下汽車,緩緩將車門關上,拎包走上臺階。若不是最近做了一個小手術,老人會堅持步行,提前10分鐘來上班。 他的學生——
從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獲悉,該院泌尿外科近日成功完成黑龍江省首例3D打印技術輔助下精準腎癌手術治療,此舉終結了腎癌基本全切除的時代。 53歲的高先生體檢中發現了右腎腫瘤,由于腫瘤較小并且位置較深,患者走訪了哈市多家大型三甲醫院,給出的治療方案均是腎切除治療,患者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來到哈醫大
骨盆骨折多由高能量損傷所致,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早期救治聚焦于損害控制及控制出血,降低病死率;一旦全身情況平穩后,對于不穩定的骨盆骨折,多需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達到復位骨折、穩定骨盆環、利于早期活動、降低傷殘率的目的。然而骨盆不僅有周圍復雜的血管神經,而且其解剖結構不規則,給術前骨折評估帶
【前沿技術】Nature最新揭露:比類器官還要高級的操作——類裝配體 01研究背景 類器官大部分來源于能自我分化的干細胞,常形成三維細胞團,具有器官的部分特性,但是此類模型未考慮到天然的組織結構和微環境,而且大量的細胞從生理環境中取出都會改變其特性。 這篇研究中使用了正常膀胱干細胞或膀胱腫
3D打印活體組織,有望給醫療和藥物研發帶來巨大的變化。圖片1.png【圖注】 打印生物細胞。圖片來源: Ozbolat Lab at Penn State 3D打印已經讓生產定制假肢變得更容易了。而生物工程師希望,在未來能夠制造出真正的細胞材料。這種技術可能成為個性化的生物醫學設備的基礎,比如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9月22日,第五屆全國原子光譜及相關技術學術會議進入第三日,繼前兩天精彩報告之后(詳情請點擊:了解最新進展 共享學術盛宴 看第五屆全國原子光譜會議,了解傳承與發展 看原子光譜新進展),百科網小編繼續為您帶來分會場精彩報告,今日報告首先由四川大學段憶翔教授帶來。會議現場
3D打印要用于器官移植、細胞培育還要多久?在20日青島舉行的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論壇上,這一問題最令人感興趣。 所謂3D打印,又稱三維打印,即通過專門打印機,采用分層加工、疊加成型的方式逐層增加材料,“打印”出實物。目前,該打印技術已在生物醫藥領域初顯身手:打印牙齒、骨骼甚至腫瘤的立體模型用于
2016年即將離去,展望2017年,大健康產業的機遇與“坑”會在哪里?記者采訪了十多位大健康產業的上市公司投資高管、投資機構投資人等,試圖把他們心中2017年大健康產業的機遇呈現出來。 多位采訪嘉賓都提及的高頻詞匯(不完全統計)有:腫瘤新藥、醫療器械、免疫治療、人工智能、醫療機器人、康復養老、
大多數患者都依靠他們的醫生破譯CT掃描中的黑色,白色和灰色圖像獲取自己腎臟信息。但是,如果患者能有(由CT圖像制作的)自己腎臟的3D模型?那么,他們獲取的信息將更加全面清晰。 到目前為止,在杜蘭大學泌尿外科部接受治療的6例患者在手術前,已經看到了他們腎癌的3D模型。 紫外線激光器使用樹脂材料
該芯片可被用于微流體系統,以分析來自小至單個細胞的樣本的基因組信息。圖片來源:Fluidigm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Dino Di Carlo實驗室的生物工程師每天有很多時間都裹在從頭到腳的衣服中并且看上去有點像得了黃疸。工程師們在一間無塵室中工作。房間里,過濾后的空氣穩定地流動著,將微粒去除。
懸浮滑板、智能宇宙飛船、可食用的食品包裝袋以及其他更多產品,都位列美國《時代》周刊網站于2014年11月20日評選出來的25項最佳發明之列。這些發明不僅使得我們的世界更美好、更智能,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加充滿樂趣。 磁懸浮滑板--Hendo Hoverboard 1.磁懸浮滑板 在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2020年值得期待、關注的醫療領域新技術如下。 人工智能技術 目前來說,在醫療保健領域,沒有什么比人工智能更令人興奮的了,圍繞著醫療行業的巨大增長,AI無疑正處在“最好的時代”。到2021年,人工智能在醫療行業的應用預計將以每年40%的速度快速增長,其投入也從2014年的約6億美元增至66億
德國弗朗霍夫激光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成功利用3D打印技術制造出人造血管,這一技術突破有望廣泛應用在治愈皮膚創傷、人工皮膚再造和人造器官等醫學領域。 重大事故受傷、大面積燒傷或腫瘤切除的病人經常需要對創面皮膚進行再造,目前的醫療技術只能對皮膚表層厚度(真皮和表皮)不超過200微米進行人工再造,而
目前神經內鏡手術可分為:單純神經內鏡手術、神經內鏡控制手術、神經內鏡輔助手術,以及近幾年新提出的內鏡觀察手術。CPA是后顱窩病變集中高發區,病變位置深,重要神經血管豐富,手術并發癥多。近年來,國內外顱底外科醫生將神經內鏡輔助顯微外科手術運用到CPA手術中,減少了手術并發癥。 1.橋小腦角應用解
科技說到底其實就是一種工具,一種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為人來造福的工具。而對于人類來說最大的敵人,除了各種各樣的天災之外,就是每個人都有可能面對的疾病了。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就是手術和藥物,而科技同樣可以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為我們帶更大的便利,甚至成為我們對抗疾病的最主要手段。 其實除了醫藥公
據Evaluate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為4050億美元,預計2024年將達到5945億美元,復合增速約為5.6%。從子行業來看,體外診斷占比仍然最大,其次為心血管、影像設備、骨科。在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劇、消費升級的刺激下,醫療器械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那么在2018年,醫
近日,在最新一期的《Nature Methods》雜志上,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一隊科學家公布了他們在3D打印人體組織的微型模型方面獲得的技術突破。科學家們稱,該技術可以用于藥物篩選、癌癥研究,最終甚至可以幫助完成可移植器官。 這一新技術被稱為細胞的DNA編程組裝(DPAC,D
近日,在最新一期的《Nature Methods》雜志上,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一隊科學家公布了他們在3D打印人體組織的微型模型方面獲得的技術突破。科學家們稱,該技術可以用于藥物篩選、癌癥研究,最終甚至可以幫助完成可移植器官。 這一新技術被稱為細胞的DNA編程組裝(DPAC,D
德國弗朗霍夫激光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成功利用3D打印技術制造出人造血管,這一技術突破有望廣泛應用在治愈皮膚創傷、人工皮膚再造和人造器官等醫學領域。 重大事故受傷、大面積燒傷或腫瘤切除的病人經常需要對創面皮膚進行再造,目前的醫療技術只能對皮膚表層厚度(真皮和表皮)不超過200微米進行人工再造,而對
2017年,是跨國醫療巨頭公司轉型之年,戰略調整步入深水區,中國市場風云變幻。 此外,公司為了確保增長使出渾身解數,大型并購不斷。數字化成為關鍵詞,各大公司爭相布局, 頂級醫療企業排位賽爭奪愈發水深火熱。 相比2016,2017年醫療巨頭最新排名變化和發展趨勢都是如何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