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1日,國務院第10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創新2020”規劃,并明確要求通過組織實施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形成重大創新突破和集群優勢。就即將啟動實施的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方面的問題,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吳季研究員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科學時報》:實施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意義是什么? 吳季:空間科學是以航天器為主要平臺,研究發生在日地空間、行星際空間乃至整個宇宙空間的物理、天文、化學以及生命等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空間科學開展的有關宇宙、生命的起源與演化和基本物理規律的探索,是蘊含重大科學突破的前沿科學領域。 當代科學發展的歷史已充分證明,大量的科學突破和發現來自于對宇宙和太空的探索。如20世紀90年代以來,借助哈勃太空望遠鏡,人類發現了大量的未知天體,將人類的視界延伸到了137億光年的距離,幾乎達到了宇宙自身自大爆炸以來膨脹的尺度,并使宇宙學研究尺度到......閱讀全文
勇于進取的生物物理所隊伍智慧的“腦”已運轉起來6月16日至18日,中科院“創新2020——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研討會”召開,與會的近100位所長就像各路征戰的將領般云集北京,從黨和國家賦予中科院的戰略定位出發,圍繞事關我國科技事業長遠發展和“創新2020”深入實施的一些關鍵性問題,進行了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建設世界科技
許振超 踐行“工匠精神”的優秀代表 許振超,男,漢族,中共黨員,1950年1月出生,山東榮成人,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固機高級經理,中華全國總工會原副主席(兼職),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他立足本職,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自學成才,苦練技術,練就了“一鉤準”“一鉤凈”“無聲響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指明了方向。如何進一步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如何進一步強化戰略導向,破解創新發展科技難題?如何進一步加強科技供給,服
4月10日,《2012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推進計劃》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聯絡員、國家知識產權局保護協調司司長黃慶,國家工商管理總局商標局副局長呂志華,新聞出版總署(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副司長王志成,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管理司巡視員吳寧燕出席新聞發
2016年,廣袤的夜空中又將出現一顆璀璨的新星,那就是屬于中國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也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在歐美日科研人員還在進行地面量子傳輸試驗時,經過中國科學家堅持不懈的努力,起步并非最早的我們已經將量子科學實驗搬到了太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跨越。 量子科學對許多人來
在 “悟空”、“墨子”、“慧眼”和實踐十號等科學衛星相繼取得重大科學成果和社會影響后,2018年7月4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懷柔科學城宣布 “空間科學(二期)” 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正式啟動。 專項二期瞄準宇宙和生命起源與演化、太陽系與人類的關系兩大科學前沿,在時域天文學、太
北京1月24日電,記者從中國科學院24日召開的2018年度工作會議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簡稱“先導專項”)實施7年來,取得一大批重大原創科技成果。其中包括A類17項、B類24項,已有10項通過結題驗收。 突破戰略高技術、重大公益性課題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介紹
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北京分部(簡稱ISSI-BJ)7月16日在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該機構由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和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聯合成立,將為我國空間科學領域開展國際化水平研究提供重要平臺,并將為我國空間科學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國空間科學發展提供重要窗口。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瑞士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在“創新2020”---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研討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動上海分院系統研究所謀劃好“創新2020”實施方案,推進研究所持續發展,7月8日至22日,中科院副院長、上海分院院長江綿恒以及上海分院其他領導帶隊集中到上海技物所等11個研究院所深入開展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這一年,中國科技成果讓世界目不暇接。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落成啟用,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回收……這一年,科技界向世界表明了中國邁向科技前沿的信心。 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對接并開展科學實驗,中國生態環境變化十年評估報告發布……這一年,科技界向
著名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曾經說過:在科學探索中,聽到最激動人心的話,不是“尤里卡,我找到了”,而是“嗯……這挺奇怪!”恰是在最重要的新發現之前所出現的那一句。 悟空號衛星示意圖。悟空號衛星工作530天得到的高精度宇宙射線電子能譜(紅色數據點),以及和美國費米衛星測量結果(藍點)、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12日在中科院2009年度工作會議上提出以6個領域的科技創新為支撐的經濟社會基礎和戰略體系。 路甬祥說,為有效應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新變化,有效應對新科技革命的挑戰,有效解決制約我國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及《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全文如下。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
“樹標桿、促跨越、聚人才”,作為中科院貫徹“四個率先”要求的重大舉措,今年年初成立的5家卓越創新中心,承擔著帶動中科院全院整體創新能力躍升的使命。 卓越創新中心將在一些重要領域率先實現重大突破,會聚優秀人才團隊,進而建設成國際一流的創新平臺,加速推動國家從跟蹤模仿向原始創新的戰略性轉變。
隨著2018年的即將到來,2017已離我們越來越遠。回顧發展歷程,總結經驗啟示,瞻望美好未來,謀劃創新思路,是對來年的提前布局、未雨綢繆,也是對來年太赫茲科技帶給我們更多驚喜和突破、迎來更為廣闊發展前景的期待。回首2017,太赫茲科學研究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太赫茲產業應用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展望20
三、重點任務 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關鍵環節入手,重點加強事關現代農業發展全局、影響長遠的八個方面建設。 (一)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穩定發展糧食和棉油糖生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和品質,加強生產能力建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
2012年5月30日-6月1日,由廣東省對外科技交流中心、廣東國際科技貿易展覽公司、國藥勵展展覽有限公司主辦的廣州國際分析測試及實驗室設備展覽會暨技術研討會(CHINA LAB 2012)在廣州錦漢展覽中心舉行。展會同期舉辦了多場學術研討會分別有:中國(廣州)分析測試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進一步發揮福建省生態優勢,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綜合試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重大意義 (一)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福建省是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生態文明建設基礎較好,多年來持之以恒實施
“基礎研究有什么用?”這是大家常常討論的話題。我想,明代徐光啟所說的“無用之用,眾用之基”,法拉第所說的“問基礎研究有什么用就好像問一個初生的嬰兒有什么用”,都是很好的回答。基礎研究的“用”,首先體現在它對經濟社會發展無所不在的作用,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廣泛使用的半導體、計算機、激光技術等,都是基礎
2018年下半年,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吳宜燦接連在國際上獲得重要獎項,分別是歐洲聚變核能創新獎和美國核學會杰出成就獎,以表彰其在核能中子物理前沿領域以及科學技術與應用研究方面作出的開創性貢獻。 吳宜燦獲獎是實至名歸。 30余年來,他一直致力于核能與核安全的源頭和關鍵——中子輸運問
2009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1月12日在北京召開,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出席會議并發表講話。 2009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12日在北京召開,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出席會議并發表講話。他強調,新的一年,全國環保系統要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準確把握
最近幾天,通過中山市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平臺,已經有3家企業向廣東高普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發出預約,希望能夠共享使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光譜儀。如果預約通過,這些企業或可免費使用這款價值近90萬元的儀器。 將價值不菲的檢驗檢測設備對外共享,既可提高該儀器的使用率,也能大幅減低中小企業的創新成本
他31歲獲得中國雷達學會最高獎“申仲義雷達獎”、32歲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36歲擔任國家一類骨干雷達研究所所長、44歲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領銜的團隊通過創新突破和軍民融合,打造出“中國雷達第一股”,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推動中國雷達技術和公共安全產業實現跨越
市場信譽良好、產品質量過硬,河南出口食品農產品企業國際市場競爭力全面提升,訂單應接不暇,價格不斷攀升。河南食品農產品出口如何能越過激流險灘,呈現一枝獨秀的局面?檢驗檢疫人員對進口大豆進行檢疫 2009年,對于傾慕中原特色名吃“河南燴面”的海外朋友來說,是一個圓夢之年。鄭州國華食品有限公司生
科技引領未來,創新驅動發展。 依托得天獨厚的熱帶資源和生態環境,懷抱建設國際旅游島的夢想,當前海南省正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擴大開放,不斷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海南省如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進一步推動海南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步伐,加快國際旅游島建設,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
常進盯著電腦屏幕上一條紅色的曲線,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種矛盾又復雜的心情,在這位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心中涌起:這條奇怪的線,究竟是重大發現的苗頭,還是我們的衛星沒有把數據測準? 一年后,常進懸著的心才放下。2017年11月30日,英國《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了暗物質衛星“悟空”獲得
實踐十號衛星模擬圖 中國科學院國家微重力實驗室試驗裝置 微重力環境下盛開的花 人類未來能否能穿越星際,在宇宙中長期生存?人類能否到太空中去繁衍后代?宇宙飛船或者空間站著火了怎么辦?如今困擾各大城市的霧霾如何治理?……對于這些問題,現在我們或許還沒辦法全面回答,不過中國科學家未來兩周將在太空
7月11日,由國際電子與電氣工程師協會地球科學與遙感學會主辦的第36屆國際地球科學與遙感大會在北京開幕,這是自1981年該學術盛會發起以來首次在中國召開。本次大會以“促進對于我們地球家園的認識”為主題,為期一周,邀請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的1800余位學者,討論交流地球科學與遙感領域最新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