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書:各項約束性指標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決心
國務院新聞辦22日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白皮書說,中國提出的各項約束性指標彰顯了中國政府推動低碳發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 白皮書說,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前,中國政府宣布了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溫室氣體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動目標,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 2011年3月,中國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十二五”時期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約束性目標:到201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新增森林面積125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 白皮書指出,“十二五”期間,中國將把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閱讀全文
白皮書:各項約束性指標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決心
國務院新聞辦22日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白皮書說,中國提出的各項約束性指標彰顯了中國政府推動低碳發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 白皮書說,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前,中國政府宣布了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溫室氣體排放比2005年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全文如下: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 (2011年1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減緩氣候變化 二、適應氣候變化 三、基礎能力建設
中國發布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0月29日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白皮書,并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白皮書有關情況。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在發布會上介紹,今天發布的白皮書由八章組成,即氣候變化與中國國情、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和目標、減緩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與
《丹麥減緩氣候變化科技創新解決方案白皮書》發布
丹麥創新基金會聯合哥本哈根未來研究所近日發布了《丹麥減緩氣候變化科技創新解決方案白皮書》,白皮書由來自丹麥學術界、企業、非政府組織和政府部門政策制定者組成的專家組完成。 確定對二氧化碳排放影響最大的氣候解決方案和技術是一項非常復雜而且具有挑戰的艱巨任務。組建跨領域和部門氣候解決方案專家組,旨在
應對氣候變化白皮書:德班會議應達成三大成果
11月28日至12月9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將在南非德班召開。中國政府在22日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中稱,德班會議應在三方面達成具體成果。 白皮書認為,第一項成果是要明確發達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進行大幅度絕對量化減排的安排。這是德班會議最為緊迫的
中國將從11個方面推進應對氣候變化
國務院新聞辦22日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白皮書說,圍繞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工作的目標任務,“十二五”期間,中國將重點從11個方面推進。 根據白皮書內容,這11個方面工作包括:加強法制建設和戰略規劃,其中包括組織編制《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1—2020)》
碳達峰、碳中和——解讀《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應對氣候變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事關人類前途命運。國務院新聞辦27日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并舉行新聞發布會,回應了氣候變化領域的熱點問題。 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正在加快形成 在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葉民介紹,2011年,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了《中國應對氣候
去年我國一次能源產量居世界第一
新華社發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4日發布《中國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書,全面介紹中國能源發展現狀、面臨的諸多挑戰以及努力構建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和加強能源國際合作的總體部署。 白皮書全文約1.4萬字,分為前言、能源發展現狀、能源發展政策和目標、全面推進能源節約、大力發展新能源和
白皮書:降低污染風險
白皮書:降低污染風險藥品制造過程中的交叉污染是產品召回的關鍵原因之一。 采用衛生設計的平臺秤有助于防止交叉污染和確保符合法規要求。白皮書:降低污染風險觀看有關合規的網上技術交流講座 視頻:制藥過程中稱重 ?用于藥品制造的平臺秤應能夠承受重載荷、粗魯操作及腐蝕性材料。 它們在清潔過程中會接觸到水,因此
中國能源白皮書發布“十二五”清潔能源是主角
“到2015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國務院新聞辦24日發布的《中國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書再次強調,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推進能源多元清潔發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根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