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演化新證據!河南欒川發現直立人化石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趙凌霞等與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在《人類學學報》(第37卷第2期)報道了欒川孫家洞出土的中更新世直立人化石,他們發現了直立人兒童化石,為解讀東亞地區古人類演化提供了證據。圖1 河南欒川孫家洞古人類遺址外景 東亞直立人演化與現代人起源問題爭議激烈,中更新世古人類化石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河南欒川孫家洞位于秦嶺東端支脈伏牛山區,在欒川鄉灣灘村的哼呼崖、伊河南岸。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2年在孫家洞作搶救性發掘,在原生層位發現古人類化石,伴有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及少量人工石制品。出土的6件古人類化石,包括上頜殘塊(附帶第一臼齒)、下頜殘塊(附帶第一臼齒)和4枚牙齒(分別是上頜第二前臼齒,下頜外側門齒,2個下頜第二臼齒)。這些標本代表3個古人類(1個成年人、2個未成年人),其中未成年人的牙齒生長狀況分別與現代人6-7歲、11-12歲的兒童相當。與人類化石相伴的哺乳動物化石豐富,初......閱讀全文
古脊椎所等對三峽地區古人類石器技術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裴樹文、高星及其中美合作者,通過對近年來三峽地區舊石器的詳細研究認為,古人類自中更新世以來一直在該區域活動,加工制作的石制品屬于似奧杜威(Oldowan-like)技術特點的礫石工業,缺少阿舍利(Acheulean)技術元素,系古人類在背山面
東亞古人類牙齒生長發育研究獲進展
牙齒的生長發育對了解人類生活史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邢松等與國外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了中國河北許家窯古老型人類幼年個體的牙齒生長發育研究,相關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科學—進展》。 區別于現存的其他靈長類,現代人具有獨特、較長的生理系統生長發育期。具體表
菲律賓新發現的古人類,“或是中國直立人后代”?
當今地球上只生活著一種人類,那就是現代人(Homo sapiens)。而在數萬年前,我們的祖先仍在與其他姊妹物種共享著家園。如歐洲曾生活著尼安德特人、亞洲北部的丹尼索瓦人。 本周,來自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等機構的考古學家又在菲律賓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古人類物種,它的出現為人類大家庭添加了新成員
曾證明人類源自非洲,傳奇“化石獵人”去世
據Science網站報道,當地時間1月2日,世界著名古人類學家、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人類學客座教授Richard Leakey去世,享年77歲。 這位古人類學家擁有頗為傳奇的一生。他16歲時中學輟學,以后也從未上過大學,卻佐證了東非是現代人類發源地的理論。他還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創立了圖
北京周口店——一個富有文化和知識的“寶地”
12月2日傍晚,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已近寒冬。25歲的青年古生物學家裴文中吊著繩索下降到一個支洞中。借著搖曳昏暗的燭光,他發現了一塊稀世珍寶。 這塊半露在外面、半埋在硬土里的“石頭”,就是而后舉世聞名的第一顆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這個發生在90年前的故事很快震驚世界,甚至登上了《紐約時
琥珀化石藏“小強”
這塊琥珀化石中的蟑螂和自己的排泄物困在了一起。圖片來源:《自然科學》 琥珀化石中的顆粒狀物質很可能是昆蟲的排泄物,而倒霉的昆蟲有可能為之所困。本月,來自斯洛伐克的科學家在《自然科學》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真的在一塊琥珀標本中發現了這一稀有場景,并從昆蟲及其排泄物中找到了早期共生作用的證據。 科學家
古脊椎所等發現迄今中更新世顱容量最大的古人類
近日,《人類進化雜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杰、邢松和劉武,以及國外合作者完成的研究論文Evolution of cranial capacity revisited: A view from the lat
《科學》前瞻2023年頭條科學故事
律回春漸,新元肇啟!2022年,諸多科技突破和創新在科技史上書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給人們帶來驚喜的同時也擴充著人類認知的邊界。展望2023年,哪些科技進展值得期待?美國《科學》雜志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使新冠疫情可控、彌補氣候變化造成的經濟損失等有望占據2023年報紙的頭條。新冠研究繼續推進研究人
20萬年前滅絕的直立人-滅絕原因竟是“懶惰”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發現,古人類“直立人”于約20萬年前滅絕,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他們“懶惰”。 直立人屬于人科人屬,出現于大約200萬年前,與現代人(智人)分屬不同的種。圖片源自網絡 澳大利亞和英國等國研究人員近期在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雜志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分析了沙特阿拉伯中部代瓦迪米
東亞人30萬年前已向現代人演化-科學家復原華龍洞人容貌
10月8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發布消息說,該所研究員劉武和吳秀杰領導的中外合作團隊,通過在安徽省東至縣境內華龍洞古人類遺址進行連續8年考察與發掘,最新研究發現30萬年前的華龍洞人面部呈現鑲嵌性形態特征,除部分眶上部和顴部特征與周口店、南京、大荔、金牛山等更新世中
過去16萬年-人臉“悄悄在改變”
瑞士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論文指出,他們對化石進行分析后發現,過去16萬年中,人類頭蓋骨的物理變化可能由飲食和生活方式改變引起的臉部變化所致,而非像以前認為的那樣由大腦本身的進化引起。 此前的研究發現,可以追溯到20萬年前的早期人類頭蓋骨(腦殼)的大小與現在人類的頭蓋
古脊椎所等報道安徽華龍洞古人類股骨形態
2021年1月11日,《美國體質人類學雜志》(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邢松等關于安徽華龍洞古人類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報道了華龍洞古人類的肢骨形態。 華龍洞位于安徽省東至縣,長江以南約10公
研究揭示1.4萬年前云南“蒙自人”神秘面紗
中新網昆明7月15日電(記者 繆超)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與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蒙自市文物管理所等單位合作,對“蒙自人”開展了古DNA遺傳學分析,逐步揭示了“蒙自人”的神秘面紗。 云南位于中國西南山地、東喜馬拉雅山地和印緬山地三個世界生物多樣性熱點的交匯地帶。云南獨
細菌化石破繭而出
科學家們在一個大約2億到2.15億年前的水蛭卵囊的外壁中發現了25毫米長、呈淚滴形狀的菌落。這個三疊紀時期的遺跡內核為馬蹄狀,看起來像是如今的鐘蟲屬之中的異類。這樣的菌類在之前的化石記錄中并沒有出現過。科學家們將報告發表在12月3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作為軟體的原核微生物,細菌一
恐龍化石拍賣引爭議
? 一塊可能代表了恐龍新物種的化石正在巴黎拍賣會上被出售。圖片來源:Aguttes 在美國發現的一只肉食恐龍的化石將被拍賣。負責此次交易的法國巴黎拍賣行表示,這個近乎完整的9米長標本可能是一個新的物種,希望它以120萬~180萬歐元的價格售出。不過,國際古生物學家警告說,該樣本或許將不
恐龍化石拍賣引爭議
一塊可能代表了恐龍新物種的化石正在巴黎拍賣會上被出售。圖片來源:Aguttes 在美國發現的一只肉食恐龍的化石將被拍賣。負責此次交易的法國巴黎拍賣行表示,這個近乎完整的9米長標本可能是一個新的物種,希望它以120萬~180萬歐元的價格售出。不過,國際古生物學家警告說,該樣本或許
鈣化藍細菌及其化石
鈣化藍細菌是指在某種條件下,某些能夠分泌鈣碳酸鹽(碳酸鈣或碳酸鈣鎂)或使水體內的鈣碳酸鹽沉淀在膠鞘里,形成“硬體”骨骼的藍細菌。通常情況下,只有鈣化藍細菌才能保存為化石。古生代和中生代很多藍細菌和藻類會發生鈣化,而鈣化作用很少發生在當代的海洋內(Riding,1991a)。前寒武紀碳酸鹽巖建造或燧石
科學家發現兩副類人動物骨骼化石
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一聯合研究小組在南非發現兩副不完整的類人動物骨骼化石,兼具猿類和人類特征,表明其正處于南方古猿向人類轉變的關鍵過渡階段,有望填補人類進化史上的缺失環節。英國《泰晤士報》9日刊發的報道認為,該發現有可能重新書寫人類的進化史。 這兩具骨架是由南非金山大學古人類學
氧化石墨烯和還原氧化石墨烯有什么區別
氧化石墨烯是石墨烯經過氧化后的產物,特點是表面官能團豐富,催化活性高。還原氧化石墨烯是在氧化石墨烯的基礎上進行還原,丟失官能團所以性質穩定。氧化石墨烯薄片是石墨粉末經化學氧化及剝離后的產物,氧化石墨烯是單一的原子層,可以隨時在橫向尺寸上擴展到數十微米,因此,其結構跨越了一般化學和材料科學的典型尺度。
科學家發現了論證東亞古人類演化的新證據
距今30-13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東亞古人類演化的重要時間段。直立人消失與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樣性與不同古人類成員出現以及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由于以往發現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確定因素,古人類學界對這一時期東亞古人類演化的許多問題一直
我國學者發現向早期現代人連續演化的人類頭骨化石
距今30-13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東亞古人類演化的重要時間段。直立人消失與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樣性與不同古人類成員出現以及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由于以往發現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確定因素,古人類學界對這一時期東亞古人類演化的許多問題一直
全球化石能源還夠用多久-核聚變能或替代化石能源
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還夠用多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能源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嚴陸光昨日在漢估計,大約100年。 嚴陸光是在武漢四中參加武漢百萬市民學科學活動時做出這一估計的。 據他的研究,地球數十萬年積聚下來的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大體上可以為人類使
桐梓人牙齒形態研究獲進展
《人類進化雜志》日前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邢松與西班牙同行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桐梓人牙齒形態。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顯微斷層掃描(micro-CT)、幾何形態測量、非測量性狀對比等重新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貴州桐梓發現的4顆古人類牙齒進行了綜合形態學研究。研究發現,桐梓人牙
新化石破解達爾文“討厭之謎”
19世紀早期古植物學研究發現,被子植物化石在白堊紀(1.45億~6600萬年前)地層中突然大量出現,這似乎與生物演化是漸進的進化論觀點相悖,達爾文對此感到困惑不解,稱其為“討厭之謎”。 4年前,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帶領中美國際合作團隊在內蒙古發現了新化石,進而證
氧化石墨烯的制備
石墨的氧化方法是用無機強質子酸處理石墨,將強酸小分子插入石墨層間,再用強氧化劑KMnO4等對其進行氧化。
全球首見!琥珀藏著雛鳥化石
近日,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雛鳥標本。 這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等學者共同完成。論文發表于《岡瓦納研究》。 此次
最古老細菌化石現身南非
最新地質學研究成果顯示,在南非北開普省兩個不同地點發現了硫氧化菌化石,這種迄今最古老的已知生物生活在25.2億年前幾乎沒有氧氣的黑暗深海中。 在地球45億年的演化時間表中,前半部分是早期細菌的發展和演化階段,但這種生命形式的證據極其少見。而美國約翰內斯堡大學學者安德魯·卡扎加和同事在即將出版
法國股骨化石引發爭議
2001年在乍得發現了一具骨骼化石。研究人員對其股骨(中間偏右的長骨骼)提出了質疑。圖片來源:Alain Beauvilain 當人類學家1月底在法國會面時,人類進化研究中最具爭議性的化石之一并沒有出現在議事日程上。這塊距今約700萬年的股骨十多年前由科學家在法國波瓦捷市研究過,但它至今尚未在
秸稈轉化能替代化石燃料?
圖為國內某企業生物質鍋爐驗收現場●工業企業使用熱能,可以與能源服務公司簽訂購買用能服務合同,能源服務公司投資建設供熱系統并進行運營管理,為用能企業提供熱能服務。通過項目的實施,探索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商業運營模式●目前江蘇建有15座生物質電廠,但是每年僅消耗100萬噸秸稈,只占江蘇秸稈
氧化石墨烯應用前景
與單壁碳納米管(SWCNT)類似,石墨烯具有熱、力、電等優異的性能。但聚合物分子不易進入SWCNT內表面,而氧化石墨烯巨大的比表面積和表面豐富的官能團賦予其優異的復合性能,在經過改性和還原后可在聚合物基體中形成納米級分散,從而使石墨烯片在改變聚合物基質的力學、流變、可滲透性和降解穩定性等方面具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