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庶佑獲諾獎:獎是真獎藥非神藥
10月1日,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宣布,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授予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和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本庶佑獲獎的理由是:發現抑制人體免疫能力的物質并弄清其機制,對研制癌癥藥物Opdivo(Nivolumab)、確立“癌癥免疫療法”作出了貢獻。 據《日本經濟新聞》10月2日報道,本庶佑在接受該報專訪時,談到了他獲獎的原因、獲獎后的打算和希望。他說,他開展研究工作時,正趕上日本科研經費增長期,從年輕時就能夠獲得研究補助資金,得到周圍人們的各種支持,所以他從來沒有過放棄研究的念頭。他打算把獎金捐贈給支持青年科研人員基礎研究的基金。他認為,日本科研人員退休年齡延長,客觀上占據了青年科研人員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競爭性科研環境,讓青年科研人員有更多機會,加強培養青年科研群體。在宏觀層面,本庶佑表示,“不投資生命科學的國家是沒有未來的”,世界大國正因應新時代的生命科學實施大規模投資,而日本的科技政策尚未從立項階段就......閱讀全文
本庶佑獲諾獎:獎是真獎 藥非神藥
10月1日,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宣布,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授予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和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本庶佑獲獎的理由是:發現抑制人體免疫能力的物質并弄清其機制,對研制癌癥藥物Opdivo(Nivolumab)、確立“癌癥免疫療法”作出了貢獻。 據《日本經濟新聞》10月2日報
醫藥界諾獎揭曉:丙肝明星藥Sovaldi獲最佳藥品獎
蓋倫獎(Prix Galien Award)被公認為制藥和生物醫療行業的最高榮譽,旨在褒獎醫療、科學在研究與創新領域所取得的卓越貢獻,被譽為“醫藥界的諾貝爾獎”。美國蓋倫獎 (Prix Galien USA Award)自2007年開始在美國評選,包括三個獎項:最佳藥品,最佳生物制品和
醫藥界諾獎揭曉:丙肝明星藥Sovaldi獲最佳藥品獎
蓋倫獎(Prix Galien Award)被公認為制藥和生物醫療行業的最高榮譽,旨在褒獎醫療、科學在研究與創新領域所取得的卓越貢獻,被譽為“醫藥界的諾貝爾獎”。美國蓋倫獎(Prix Galien USA Award)自2007年開始在美國評選,包括三個獎項:最佳藥品,最佳生物制品和最
免疫療法明星藥共同斬獲“醫藥界諾獎”
隨著本周的到來,“諾獎月”的熱潮也漸漸退去;此前,預測中的熱門領域癌癥免疫療法最終未能摘得諾獎。然而,上周公布的2015美國蓋倫獎(Prix Galien USA Award)中,BMS與默沙東的PD-1抑制劑Opdivo和Keytruda共同榮獲了“最佳生物制品”獎。 蓋倫獎由法國藥物學家R
諾獎獲得者團隊最新成果:速效抑郁藥的曙光
抑郁癥是一種以顯著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的最常見精神疾病,全球約4億人患有抑郁癥,且女性多于男性。 過去30年,百憂解(Prozac)、左洛復(Zoloft)等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藥(SSRIs)已成為抑郁癥患者重要的治療藥物。這些藥物可選擇性抑制神經細胞對血清素(又名5-羥色胺,
諾獎獲得者團隊最新成果:速效抑郁藥的曙光
抑郁癥是一種以顯著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的最常見精神疾病,全球約4億人患有抑郁癥,且女性多于男性。 過去30年,百憂解(Prozac)、左洛復(Zoloft)等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藥(SSRIs)已成為抑郁癥患者重要的治療藥物。這些藥物可選擇性抑制神經細胞對血清素(又名5-羥色胺,
每年1個諾獎 日本諾獎“井噴”的背后是什么?
12月10日11點,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將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 今年,日本諾獎得主俱樂部再添一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來,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獲得諾獎的速度,引發廣泛關注。 日本諾獎“井噴”
預測諾獎 有章可循?
一年一度的全球科學盛宴——諾貝爾獎揭曉儀式即將在10月初陸續進行。美國時間9月21日上午,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旗下的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也發布了最新的“引文桂冠獎”名單,以預測在今年或不久的將來可能獲得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的科學家。這是諾獎開獎前一項頗為有趣的活動,也成為科學圈這段時
“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揭曉,光遺傳學會不會獲諾獎?
北京時間2021年9月25日零點,有 “諾獎風向標” 之稱的拉斯克獎(the Lasker Awards)公布,三位在光遺傳學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獲得阿爾伯特·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獲獎理由:發現了可以激活或沉默單個腦細胞的光敏微生物蛋白,并將其用于開發光遺傳學——神經科學領域的一項革命性技術。
多數“諾獎”出自那個領域?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29日報道,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最近十多年,諾貝爾科學獎一半以上的桂冠“花落”五大研究領域:粒子物理學、細胞生物學、原子物理學、神經科學和分子化學。 在最新研究中,斯坦福大學的約翰·約阿尼迪斯及其同事梳理了1995年至201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情況,結果發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