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自然·通訊》雜志近日發表的一項天文學研究,在實驗室的標準天體物理學條件下,美國科學家在紫外線輻射冰混合物后產生的殘留物中,檢測到了2-脫氧核糖(DNA的糖組分)和若干脫氧糖衍生物。這項研究還首次在碳質隕石樣本中鑒定出了若干脫氧糖衍生物,但目前無法明確證實更大的糖類(如2-脫氧核糖)的存在。 過去25年來,模擬類似天體物理學冰的化合物的光輻射或粒子轟擊的實驗表明,有機分子應該可以在非生物條件下形成。原始隕石中糖衍生物(包括核糖)和其他生物化合物(如氨基酸)的存在表明,原始地球上生物過程開始時的大部分化合物可能是通過彗星、隕石和行星際塵埃顆粒而來的。 有鑒于此,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內,天文學家邁克爾·紐沃及其同事進行了相關實驗。他們在天體物理學條件下,通過紫外線輻射由水和甲醇組成的冰混合物,在產生的殘留物中檢測到有2-脫氧核糖和其他脫氧糖衍生物的存在。 在分析隕石樣本時......閱讀全文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大多數人在那里會遇到問題,因為隨著海拔升高,除氣壓外,氧分壓也會隨之降低,帶來的后果就是呼吸困難和高原病。因此動物如何應對高海拔地區缺氧環境的快速適應機制也就成為了科學家們關注的熱點問題。 近期來自云南大學、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等
生命活動的基礎是生物分子間以及生物分子與其它分子間的相互作用。研究生物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如蛋白與蛋白,蛋白與核酸、蛋白與脂類,核酸與多肽等,可以從分子水平上了解生命現象,包括細胞功能、各種生理活動、病變、藥物作用機理、免疫反應等機制,從而闡明生命活動的機理,發現生命的本質、開發新藥等。這對于人類認識
一、免疫PCR要點(1)連接分子免疫PCR需要適當的連接分子連接報告分子和抗原抗體復合物。1 992年Sano用重組的鏈親和素-蛋白A嵌合體作為連接分子,創立了免疫PCR技術。該融合蛋白的蛋白A可結合抗體的Fc段,鏈親和素可結合DNA分子上的生物素,Sano利用此連接分子把一段生物素化的DNA(PU
12月4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與香港浸會大學合作建設的環境與生物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伙伴實驗室在港舉行揭幕典禮,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王志民、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科技署署長王榮珍女士、浸大校長陳新滋教授共同主持揭幕典禮。
【導語】來自GE醫療集團生命科學部的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Biacore)和微量熱技術(Microcal)的相互補充、相互印證可以為我們正確全面判定分 子間相互作用的全面機制,提供充分的信心:不僅可定量研究結合的快慢(ka\kd,Ka為結合速率常數,Kd為解離速率常數),結合的強弱(KD
MST在分析對象的大小范圍和檢測動力學范圍等參數上是目前最優的技術。此外,MST的適應性很強,適合不同的環境要求、不同的生物分子、不同的溶液環境(如膜蛋白等需要某些特殊溶液環境的樣品)、緩沖和添加劑的類型可以自由選擇(例如可以使用任何濃度DMSO等有機溶劑)、可以在復雜的生物溶液甚至細胞溶解液中完成
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的楊麗莉研究員,報告題目:色譜技術在環境污染監測中的應用 來自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的楊麗莉研究員做了題為“色譜技術在環境污染監測中的應用”的報告。楊研究員簡介紹了環境和環境污染,環境污染監測的分析體系,色譜技術在環境污染監測中的應用三方面的內容。環境污染監測的特點是,環境容量大
摘要:生物檢測技術是目前食品檢驗工作中應用非常廣泛的一項技術,是確保食品檢驗工作質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廣泛使用的生物檢測技術主要包括生物酶技術、免疫技術以及生物傳感器技術等等,生物檢測技術具有檢驗精確度較高,反應結果更為明顯以及特異性高等特點,并且成本較為低廉,對于環境的污染也相對更小,因此在
納米技術的介入為生物傳感器的發展提供了無窮的想象空間。 近日,據國際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進材料》)報道,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光化學院重點實驗室趙永生課題組利用高比表面積的一維納米材料,制備出一種更加靈敏的電化學發光納米生物傳感器。該項研究也為低維納米材料制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以及為克服傳統農藥缺陷而推陳出新的要求,設計開發綠色農藥已經成為當前國際農藥研究的發展潮流。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連續資助下,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楊光富及其合作者在農藥分子設計方法學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日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JACS)上。
3. 慎重向環境釋放未經事先批準的轉基因植物是不能夠釋放到環境中去的。在歐洲,2001/18 號歐盟指令( 見注 7 ) 專門規定了慎重向環境中釋放轉基因植物。該指令涵蓋了兩種類型的環境釋放: 實驗釋放 ( B 部分)和投放市場的商業釋放( C 部分)( 見注 8) 。對于每個授權的 B 釋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今天,科技部發布了《“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重點專項2016年度申報指南》,詳情如下。 附1:申報相關要求和規定 附2:“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重點專項2016年度申報指南 科學儀器設備是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基石,是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安全的重要保障。為
美國于2015年年初提出的“精確醫學”計劃倍受世界各國關注。有消息稱,我國的相關計劃將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啟動。對此,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吳家睿研究員近期撰文指出,“精確醫學”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復雜概念,需要人們認真地思考和小心地解讀。當前,亟需我們明晰的兩個問題是:為何要在此時啟動精確醫學
在對組織或生物體進行成像,分析小分子構成的時候,有一個“攔路虎”總是阻礙實驗的進程,那就是多肽,這些多肽體積十分大,要想對它們進行分子成像幾乎是不可能的,比如,想要研究腫瘤邊緣的分子微環境,如果直接成像是不可能獲得清晰圖像的。來自范德堡大學的質譜方法專家Richard Caprioli博士因
2017年10月4日/生物谷BIOON/---在人們的一片猜測中,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終于揭曉了!當地時間2017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7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給瑞士洛桑大學的Jacques Dubochet、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Joachim
根據轉基因重大專項總體實施方案和“十二五”實施計劃,為更廣泛地凝聚和整合國內優勢力量,進一步推進各項研究任務的順利完成,現安排一批重點課題,采取自由申請、專家評審、擇優支持的方式遴選承擔單位。 一、申報要求 (一)基本要求 1.申報內容必須在指南范圍之內,超出指南范圍的不予受理
根據轉基因重大專項總體實施方案和“十二五”實施計劃,為更廣泛地凝聚和整合國內優勢力量,進一步推進各項研究任務的順利完成,現安排一批重點課題,采取自由申請、專家評審、擇優支持的方式遴選承擔單位。 一、申報要求 (一)基本要求 1.申報內容必須在指南范圍之內,超出指南范圍
生物膜、貝殼、骨骼組織等天然生物系統,能根據環境信號形成多功能、多尺度的生物與非生物成分集合體,比如骨骼,就是由礦物質、活細胞及其他物質組成的矩陣。3月23日出版的《自然·材料》雜志介紹了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工程師的最新成果,他們受這些天然材料的啟發,合成出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的活性生物材料。其
生物膜、貝殼、骨骼組織等天然生物系統,能根據環境信號形成多功能、多尺度的生物與非生物成分集合體,比如骨骼,就是由礦物質、活細胞及其他物質組成的矩陣。3月23日出版的《自然·材料》雜志介紹了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工程師的最新成果,他們受這些天然材料的啟發,合成出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的活性生物材料。其
生物膜、貝殼、骨骼組織等天然生物系統,能根據環境信號形成多功能、多尺度的生物與非生物成分集合體,比如骨骼,就是由礦物質、活細胞及其他物質組成的矩陣。3月23日出版的《自然—材料》雜志介紹了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工程師
“江湖論劍”,聽聽不同的聲音。靜下心來,潛心研究,我們將走的更遠。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今天讓分享一下科學網博主金石先生(原作者筆名)對干細胞治療觀點的最后一篇。 1合理的干細胞來源 許多實驗室發布自己在干細胞領域的研究成果,而事實上多數發表在頂級刊物上研究成果卻難以重現,排除試劑、裝備、
進化遺傳學具有兩個并列的研究方向:系統發育的重建和種群分析。自1962年, Zuckerkandl和Pauling提出蛋白質序列和基因序列的比較可以象分子種一樣用于標志 現存物種分化的時間以來,各種生化方法被用于系統發育的研究。在最初二十年內, 同功酶的電泳分析、免疫學比較和蛋白質序列分析被廣泛地應
這種合作為生物分子研究,以及縮短耗時的影像研究創造了新機會 奧蘭多,福羅里達州 沃特世公司(NYSE:WAT)和Peotea Biosciences Group, Inc. 今天宣布,雙方簽署了共同開發市場協議,沃特世SYNAPT? G2 & G2-S HDMS系統的客戶今后
多尺度分級有序組裝是生物體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生物內源分子包括肽和蛋白質等均能通過分子間多種弱相互作用(如氫鍵、靜電力、范德華力、π效應和疏水作用等)的協同,自組裝形成各種多尺度有序結構,為生物體提供多樣化的功能。對多尺度分級有序組裝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人們在分子水平上認識自然界中生命起源、形
自然界中生物體的組成材料經過漫長的自然選擇與進化,其結構與性能都令人驚嘆。生物體可以利用簡單的礦物質與有機質作為原材料,巧妙組裝后滿足不同組織器官復雜的力學與功能需求。其中,梯度組織是生物體在適應環境變化過程中形成的高度進化的結構形式。這些結構精巧的生物硬組織是通過生物礦化過程形成的。有別于實驗室材
隨著納米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納米材料的大量應用,納米材料將不可避免地進入環境中,從而通過多種暴露途徑對人類健康產生很大風險(如圖1所示)。因此,研究納米材料的環境健康安全性(EHS)對于促進納米技術及相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近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思金、呂永龍與南開大學教授陳
微量熱泳動儀-microscale thermophoresis (MST)是由總部設在慕尼黑的德國高科技公司NanoTemper技術有限公司發明的設備。2010年底的一篇Nautre的文章《Protein-binding assays in biological liquids using
金屬納米顆粒因其具有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如催化活性,新穎的電、光和磁性等而在納米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引起廣泛關注。金屬納米顆粒最有前景的應用領域包括催化、吸附、化學生物傳感器、信息存儲和光電子器件。為滿足應用的多樣性和重要性,很多方法如濕法化學還原、反膠束、電化學和超聲電化學技術等被用來
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達爾文理論也顯示出了一些不足之處。 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現代生物學的許多主流研究方向都以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自然選擇”的進化論為基礎:只有最能適應環境的生命體才能在物種演化的洪流中獲得生存和繁衍的權利。這個自然選擇的過程也被稱為適應,而最容
冷凍電鏡它首先是一個電鏡。 而電鏡是電子顯微鏡的縮寫。所謂電子顯微鏡,又是在光學顯微鏡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光學顯微鏡利用可見光作為探針來觀測微觀物體,比如光學顯微鏡可以觀察細胞。但是,對于細胞內的蛋白質分子,光學顯微鏡就看不見它了。 為什么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光學顯微鏡利用的是光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