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穗粒數的新途徑
1月24日,《植物生物技術》(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了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團隊最新成果,該成果解析了水稻小穗內小花數目的發育調控機制,為水稻高產分子設計育種奠定了基礎。他們為增加每穗粒數提供了兩條新的途徑和觀點,即通過常規雜交或者基因編輯手段培育“多花小穗”水稻品種從而實現水稻增產。 每穗粒數是水稻產量構成的重要三要素之一。論文通訊作者、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錢前說,目前,在水稻上通過常規途徑增加穗粒數和穗密度實現增產的方法有一定難度,因此研究人員迫切需要尋找一種增加穗粒數的新途徑。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任德勇介紹,前期研究發現,每穗粒數的形成有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即小穗內的小花數,正常水稻一個小穗內只包含1朵花,形成1粒種子。該團隊鑒定了一個新等位突變體fon4-7,該突變體使小穗除了產生正常的頂生小花外,還形成一個額外的或者側生的小花。該研究揭示了FON4調控......閱讀全文
中國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穗粒數的新途徑
1月24日,《植物生物技術》(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了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團隊最新成果,該成果解析了水稻小穗內小花數目的發育調控機制,為水稻高產分子設計育種奠定了基礎。他們為增加每穗粒數提供了兩條新的途徑和觀點,即通過常規雜交或者基因編輯手段培育“多花
萬建民院士團隊揭示水稻小穗發育調控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克隆了水稻小穗發育新基因OsPEX5,并對其調控水稻小穗發育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新植物學家( New Phytologist )》上。 小穗是禾本科植物花序結構的獨特結構單位,其正常發育是決定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對
科學家解析水稻小穗變性機制 為增產提供新路徑
? 我國科學家近日對水稻小穗的確定性調控分子機制進行解析,為水稻小穗“變性”提高每穗粒數、從而實現水稻增產提供了可能。該研究由西南大學水稻研究所與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聯合完成,相關研究成果已于近期發表在植物學國際期刊《植物生理學》上。 “水稻產量的構成有‘三要素’——畝穗數、每穗粒數、
西南大學在小穗發育調控研究獲進展
近日,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農業科學研究院何光華教授領銜的水稻生物學團隊在頂級植物學期刊《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 在線發表了題為 “NONSTOP GLUMES 1 Encodes a C2H2 Zinc Finger Protein that Regulates Sp
西南大學揭示誘變稻花數目可增加稻穗顆粒
8月28日,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農業科學研究院何光華教授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報》在線發表了題為“LATERAL FLORET 1 induced the three-florets spikelet in rice”(水稻小穗側生小花的發育調控機制)的原創性研究論文,深度解析了稻花的
蛋白質測定儀說明水稻粒重的形成關系
水稻胚和胚乳中的蛋白質沿著淀粉粒細胞壁累積成為蛋白體,蛋白質測定儀測定蛋白體中有59%的蛋白質,19%的碳水化合物,21%的脂類物質,以及一部分的核糖核酸和灰分等,稻株合成蛋白質的碳源來自光合作用形成的碳水化合物,所以碳水化合物對蛋白質合成有一定制約作用,而且谷蛋白基因在水稻揚花4-6天后開始表達
水稻穗頂部小花退化遺傳和分子機理揭示
?? 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由萬建民院士領銜的水稻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團隊,揭示了水稻穗頂部小花退化的遺傳和分子機理,為高產品種選育以及在生產上避免因穗頂部退化引起的減產提供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最新一期《植物細胞》上。 萬建民介紹,水稻、玉米、小麥、谷子等主要農作物穗頂部小花退化,對其
我學者家揭示水稻穗頂部小花退化遺傳和分子機理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領銜的水稻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團隊揭示了水稻穗頂部小花退化的遺傳和分子機理,為高產品種選育以及在生產上避免因穗頂部退化引起的減產提供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植物細胞(Plant Cell)》上。 在水稻、玉米、小麥、谷子等作物的產量形成過程中
成都生物所定位新的小麥穗發育調控基因
小麥(Triticum aestivum?L.)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隨著世界人口增多、耕地面積減少以及氣候變化,提升小麥產量是育種的重要目標。小麥穗主要由附著于穗軸兩側交替互生的小穗構成。小穗進一步分化成數目不定的小花,其中3-5朵小花能最終形成籽粒。因此,小麥穗型的發育與籽粒產量密切相關。挖
植生生態所發現水稻芒的缺失受人工馴化選擇
亞洲栽培稻(Oryza sativa)是由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經過人工馴化而來的。與野生稻相比,栽培稻的很多性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改變使得栽培稻更加適合早期的農業種植,為人類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如栽培稻種子落粒性的降低、莖稈直立生長、枝梗數目和小穗數目的增加、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