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行與管理支持中心啟動
3月15日下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行與管理支持中心(以下簡稱工程支持中心)工作啟動會在京舉行。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錢衛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出席啟動會。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相里斌主持會議。 啟動會上,相關負責人匯報了工程支持中心籌備組建情況、后續工作計劃和工作方案。根據有關部署安排,工程支持中心將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工程運行與管理方面提供支撐,承擔載人航天工程總體技術工作、空間站運營管理規劃計劃協調擬制、載人航天預先研究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工作。 錢衛平表示,設立工程支持中心是落實軍民融合國家戰略、充分發揮中科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持續推進載人航天工程在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方面建設發展,提升重大專項工程管理能力,為工程總體在運行與管理方面提供支持的重要舉措。要始終堅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指導工程建設的科學指南,把改革創新的奮斗精......閱讀全文
中國研發計量“神器”護航重大航天工程
通過10余年持續研究,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得天及其團隊成功研制出了載人飛船艙門快速檢漏儀等計量“神器”,解決了航天、核工業等領域對微小氣體流量的精確測量難題,為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等國家重大工程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李得天介紹,載人航天工程中,航天員要在太空飛行多天,期間航天員要從返回
航天信息技術助力智慧檢務工程建設
近日,“兩高一部”重點專項“面向減假暫和跨部門涉案信息共享的司法協同技術研究及系統研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由航天科工智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牽頭,同方賽威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共計5家單位共同參與。 減假暫,是對監獄服刑犯人實行減刑、假釋、暫予
我國首個載人航天工程研究項目正式啟動
?資料圖:中國未來空間站想像圖 新年伊始,經科技部批準立項,我國航天領域第一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面向長期空間飛行的航天員作業能力變化規律及機制研究”,在中國航天員中心正式啟動。 當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突破天地往返和出艙活動等技術,載人航天任務由中短期太空飛行轉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行與管理支持中心啟動
3月15日下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行與管理支持中心(以下簡稱工程支持中心)工作啟動會在京舉行。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錢衛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出席啟動會。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相里斌主持會議。 啟動會上,相關負責人匯報了工程支持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行與管理支持中心啟動
3月15日下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行與管理支持中心(以下簡稱工程支持中心)工作啟動會在京舉行。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錢衛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出席啟動會。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相里斌主持會議。 啟動會上,相關負責人匯報了工程支持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線備戰空間站建造任務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5日消息,當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的任務準備階段。2021至202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預計將實施包括空間站核心艙、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在內的11次發射任務。 元旦節日期間,工程各系統參研參試人員依然忙碌在一線。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負責長征二號
航天探索: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
最近,中國航天很火。通過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我們發現了月球上的新礦物“嫦娥石”。借助天問一號和“祝融號”火星車,我們發現火星上真的有水。有了中國空間站,我們的航天員不僅完成了多次出艙活動,還在太空進行“種菜”等科學實驗……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的十八大以
我國將組織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任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28日表示,我國將于今年年中至明年上半年間,組織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任務。 據這位發言人介紹,空間實驗室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標志我國載人航天進入應用發展新階段,承前啟后,意義重大。 飛行期間,將驗證貨物運輸和推進劑在軌補加,以及航天
載人航天工程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任務準備階段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10月19日在武漢表示,當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的任務準備階段,空間站的建成將為商業航天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當天,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在武漢召開。郝淳在會上表示,商業化運作也可以為空間站運營提供有益的補充,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將緊
航天工程育種論壇聚焦一粒“種子”的太空旅行
2009年2月6日,位于文昌市錦山鎮內的文昌市創利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湖山基地內,工作人員正在分揀嫁接成功的“創利一號”太空種西瓜苗。 一粒種子,吸引了王禮恒、石元春、葉培建、孫家棟、吳明珠、戚發軔等十余位院士和全國近200位專家、學者的目光。 不過,這不是普通的種子,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