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的進化過程中,大腦的結構、體積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以小鼠為代表的平滑型大腦到以人為代表的具有復雜溝回結構的大腦,其中的神經細胞均來自于神經干細胞,神經干細胞的多樣性和異質性一直是神經生物學家研究的熱點之一。闡明大腦神經干細胞的特性和調控機制能夠為神經系統疾病,特別是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礎和新的思路。 2月20日,國際皮層研究領域雜志Cerebral Cortex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的研究論文“Abundant Self-Amplifying Intermediate Progenitors in the Subventricular Zone of the Chinese Tree Shrew Neocortex”。該研究對中緬樹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在不同發育時間點(E25、E30、E35、E40)的大腦皮層發育特征,特別是對神經干細......閱讀全文
通過使一個與人類小頭畸形相關的基因失活,研究人員得到第一只神經系統變異的雪貂。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的研究者Christopher Walsh說,盡管該工作的初衷是研究人腦疾病及其發展,但這一結果也揭示了人類大腦在演化過程中體積不斷增加的機制。 “我是一名神經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兒
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禹永春課題組與美國紐約斯隆凱特琳癌癥研究中心時松海課題組合作,日前在腦神經環路發育研究中,首次發現腦神經元間由電突觸介導的信息交流在大腦皮層神經環路發育中有重要作用,相關研究成果今天在線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雜志上。 電突觸被普遍認為在神經元相互信息交流中具有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杰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制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并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制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相關研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腦功能與腦疾病重點實驗室周逸峰研究小組與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張雨東研究小組通過實驗證明,發育成熟之后的正常成年視覺神經系統仍具有相當程度的可塑性,其可塑性的發揮受限于人眼的光學系統質量。該研究成果可用于探索新的視功能恢復方法。Nature集團新刊Scientific
大腦外層相對較薄、折疊的“灰質”層,對思考、信息處理、記憶和注意力至關重要。此前科學家懷疑大腦皮層表面積和厚度的遺傳基礎與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和孤獨癥等多種精神特征有關,但目前還未得到太多證據。 十年前,為尋找200多個基因組區域和300多個影響大腦皮
男性的視覺在分辨光譜中部的顏色形狀時比較弱,比如藍色,綠色和黃色。 北京時間11月6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近期由布魯克林大學心理學教授伊斯雷爾-阿布拉莫夫負責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男性與女性在視覺上有較大區別:女性在對顏色的識別上要強于男性,而男性的視覺優勢則體現在對遠處物
由于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關注,病原體被鑒定為SARS-CoV-2。截至目前(8月4日),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1848萬例,死亡人數達69萬。這些數字每天都會更新,而且預計還會進一步增加。迄今為止,
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每個過程都被基因與外部信號之間的相互作用精確地調節,任何異常的刺激均可能改變神經干細胞的命運,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已有研究證明,DNA損傷會影響神經干細胞的增值與分化。STING信號通路已被證實是動物細胞自主性
預測全球變化的生物學影響 對生物圈將會怎樣響應于人類活動而變化的大部分預測都植根于預測軌跡。這樣的模型傾向于不去預測臨界變化或臨界點,雖說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這些情況發生的概率很高。而且,在地方尺度上,當過了臨界閾限時,生態系統已知會在不同狀態之間突然變化。這些作者們對生態
孤獨癥(autism),又稱自閉癥或孤獨性障礙(autistic disorder)等,是廣泛性發育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孤獨癥的患病率報道不一,一般認為約為兒童人口的2~5/萬人,男女比例約為3:1~4:1,女孩癥
復雜的人類大腦皮層被稱為是“進化的最高成就”,而科學家們才剛開始了解大腦皮層的早期發育以及其中的神經回路。 冷泉港實驗室CSHL的著名華裔科學家黃佐石教授(Z. Josh Huang)領導研究團隊取得了神經科學的重大進展。他們在十一月二十二日的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一項研究,首次揭
許多成年精神疾病患者的家長確認,病患“不太對勁”的最初癥狀肇始于孩提時代。加拿大研究人員最近分離出一種DCC基因,該基因負責青春期內側前額葉皮層內的多巴胺連接。對小鼠模型開展的研究表明,該基因在青春期的功能障礙所造成的行為后果可延續到成年。 在大腦發育的這個十幾歲的階段,青少年特別容易罹患
即將過去2018年,中國大陸學者在神經科學的基礎、臨床及技術方法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單位或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單位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 即CNS發表以神經科學為主體的研究論文共計19篇。其中,論文第一作者單位和最
華盛頓州立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在REM睡眠(快動眼睡眠)中大腦將白天的經歷積極轉化為長期記憶和相關能力。這項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志上的研究,再次強調了兒童的睡眠需求,質疑了一些影響REM睡眠的藥物(比如抗抑郁藥)。 鞏固記憶 Marcos Frank教授指出,動物幼年
“FGF13可能是一個智力障礙相關基因,這項研究工作對大眾來說顯得非常令人興奮。”這是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對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張旭研究組新成果的審稿意見。研究組昨天宣布,他們發現一種調控大腦發育的新機理,由此鑒定出“FGF13”是導致先天性智力障礙的關鍵基因之一,這可能有助于“智障基因”
無論是人類、鯨魚或者大象,哺乳動物的大腦都覆蓋著精雕細琢的“溝回”。最新研究表明這些“溝回”卻遵循著簡單的數學關系—比例規律—同樣被用來描述紙張的褶皺。觀察顯示哺乳動物復雜精妙的大腦結構并不源于不同物種發展上的微妙差異,而是遵循著十分簡單的物理過程。 “在生物領域中很少能發現一種數學關系如此契
哈佛大學波士頓兒童醫院、復旦大學吳柏林研究組與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仇子龍研究組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揭示了自閉癥致病的分子機理。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分子精神病學》。 自閉癥是一種復雜的遺傳性癥候群和神經精神發育類疾病,多發于兒童早期,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關于自閉癥的基礎與臨床研究以
一項研究發現,在子宮內聽到的聲音可能塑造發育中的人類大腦,從而影響人出生后的語音和語言發育。人類胎兒在懷孕后大約27周開始感受到外部聲音,引發胎兒聽覺皮層重新組織以及正在發育的神經系統的成熟。但是胎兒是否能夠學習這些聲音從而影響在嬰兒期的語音感受和發育,這仍然不清楚。Eino Partane
一項研究發現抗抑郁藥物氯胺酮可能通過刺激大腦的前額葉皮層的一個區域從而起作用。氯胺酮可以產生迅速而長效的抗抑郁藥物效果,然而這種藥物的副作用和濫用的潛力限制了它的廣泛應用,而且氯胺酮的效應的細胞機制尚不清楚。 為了確定下邊緣前額葉皮層(IL-PFC)在氯胺酮的抗抑郁藥物作用中的作用,Ronal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圣猶大兒童研究醫院(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壁肽聚糖組分如何穿過胎盤和進入發育中的神經元,從而改變胎兒大腦結構和出生后的認知功能。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3月9日那期Cell Host &
Bristol大學、Broad研究所和麻省總醫院(Broad)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Genetics雜志上發表文章,揭示了自閉癥譜系障礙(ASD)與普通人ASD相關性狀的遺傳學關聯。這項研究表明,自閉癥的風險基因廣泛存在于普通人中。 自閉癥又稱孤獨癥,是一種發育障礙類疾病,可導致嚴重的社交
人類要到25歲左右大腦發育才完全,真正進入成年。 最新研究發現,人類要到25歲左右大腦發育才完全,真正進入成年。這比之前廣泛認可的18歲或21歲成年晚好幾年。 研究者認為,近年全球經濟形勢不好,年輕人自立難度加大,父母不愿放手,也是推遲新一代年輕人成年的原因。那么,以25歲為界劃分青春期
血吸蟲抵抗血吸蟲宿主防御反應的免疫逃避機制非常復雜,目前較為肯定的機制包括抗原的改變和促使宿主的免疫應答下調的免疫調節。對此,荊楚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院的向會耀等人在漢斯《微生物前沿》2013年1月期刊上發表了相關研究文章。 抗原改變主要是血吸蟲抗原的模擬、變異和偽裝,使宿主的免疫監視功能敏
生物學家們幾十年前就知道存在一種不尋常的分子,環狀RNA(circRNA)。與線性RNA相比,circRNA受到的關注比較少,也比較難于研究。舉例來說,circRNA很難與其它RNA區分開,擴增或片段化會破壞RNA環,而且早期RNA測序的分析算法會過濾掉circRNA的標志性序列。因為技術和方法
人類大腦被稱為世上最復雜的物質,里面有860億錯綜復雜的、相互連接的神經元和數量同樣龐大的膠質細胞。 有史以來人們對這一神秘器官一直充滿好奇:它能生產浪漫的愛情詩歌,也能生產嚴謹的科學公式。由最初小小的胚胎和一點干細胞出發,成熟的大腦從何而來? 根據今天發表的《Science》,加州大學舊金
由香港科技大學和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們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一種叫做IL-33的蛋白可以逆轉小鼠阿爾茨海默病樣的病狀和認知功能下降。這項研究發表在4月18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葉玉如(Nancy Y Ip)教授,及格拉斯哥大學感染、免疫與炎癥研究
移植胚胎神經細胞可以連接到發育好了的成年小鼠視覺皮層上,并且隨時間發展,促進它們對視覺線索的敏感度。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6日的Nature雜志上。這項研究打破了之前認為大腦無法自我修復的觀點,證明了移植胚胎神經元能重建受損的成年小鼠大腦中的回路,并恢復其功能。 來自法國國家健康研究所和醫
移植胚胎神經細胞可以連接到發育好了的成年小鼠視覺皮層上,并且隨時間發展,促進它們對視覺線索的敏感度。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6日的Nature雜志上。這項研究打破了之前認為大腦無法自我修復的觀點,證明了移植胚胎神經元能重建受損的成年小鼠大腦中的回路,并恢復其功能。來自法國國家健康研究所和醫學研究院
“類腦”組織截面圖 中國科技網訊 美國《大眾科學》及英國《自然》雜志網站8月28日刊登了一項新成果:英、德、奧等國研究人員利用人類多功能干細胞在試管中培育出了一個模擬人腦的組織。這是一個立體的自組織模型,亦是迄今最復雜的“體外人腦”,但它并不是作為可替代人腦的人造器官才誕生的,而是有望用來
受限于倫理問題和人腦的脆弱性,科學家們對人腦功能的研究一直很有限。近日,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項研究中描述了一種快速、經濟高效的方法,可以直接在體外培育出人體腦器官!解決了以往以動物模型替代人腦器官進行研究的限制。 體外人體器官是指由重新編程的干細胞生產的器官的三維、小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