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非基于“桑格技術”的基因測序法以空前的快速測序速度問世了,它為人類帶來了重大的科學成果和先進的生物學應用軟件。然而,要研發出新一代基因測序法,必須克服30年來以桑格技術為基礎的慣性思維。 1977年,Fred Sanger 和Alan R. Coulson發表了兩篇關于快速測序技術的論文[1,2],該技術能夠破譯完整基因片斷和整個基因組,大大促進了生物學的發展。該技術是以Sanger 和Coulson發現的加減法原理(1975年)為基礎,大大減少了化學毒性物質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的處理,取代同年早期Maxam和Gilbert[3]發明的化學降解法成為近30年來唯一的DNA測序法[4]。 應用桑格技術的哺乳動物基因組測序中心擁有工廠式全套設備以及大量工作人員。(圖片來源:Maria Nemenuk, Broad Institute) 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終極目標需要大量基因序列,這種需求推動了測序技術......閱讀全文
新一代非基于“桑格技術”的基因測序法以空前的快速測序速度問世了,它為人類帶來了重大的科學成果和先進的生物學應用軟件。然而,要研發出新一代基因測序法,必須克服30年來以桑格技術為基礎的慣性思維。 1977年,Fred Sanger 和Alan R. Coulson發表了兩篇關于快速
新一代非基于“桑格技術”的基因測序法以空前的快速測序速度問世了,它為人類帶來了重大的科學成果和先進的生物學應用軟件。然而,要研發出新一代基因測序法,必須克服30年來以桑格技術為基礎的慣性思維。 1977年,Fred Sanger 和Alan R. Coulson發表了兩篇關于快速測序技術的論
最新的新一代測序儀操作只需一個人,24小時內可產生與幾百臺桑格毛細管測序儀同樣多的序列數據。 此外,樣品中DNA損傷與常溫貯藏的狀態以及新一代測序誤差等因素往往超過了序列變異,因此很難確定樣品來源于現代人類還是古穴人。相比較而言,斷言長毛象的某一特定順序是來源于古代標本,而不是現代污染物更容易,
自DNA雙螺旋結構解析開始,人們在探究健康與疾病基因組復雜性與差異性上付出巨大努力,測序通量限制和高昂成本成為人們深入分析基因組的首要障礙,2005年推出高通量測序技術初步解決了這個問題,人類基因組測序成本迅速下降,由此產生一個新名詞:下一代測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
在白血病這種疾病中,每個細胞都可能表現出不同的遺傳性狀,現在,來自瑞典的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一種廉價的方法來檢測單個細胞。這一研究突破發表在10月14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可能徹底改變白血病的治療。延伸閱讀:單細胞研究在治療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的重要作用。 細胞
2月19日,美國藥品管理局(FDA)批準了"23 and me"公司發明的,對引起"布魯姆綜合征"(一種可能導致身材矮小并伴隨高發性癌癥的疾病)的主效基因進行檢測手段。 這一檢測手段主要針對準備生育的人群。如果雙親這一基因都具有"BLMAsh"表型的話,子女就會出現這一癥狀。一般情況下發
2.1.3 剪切后的短片段作圖軟件包要將RNA的逆轉錄片段cDNA重新定位到基因組當中需要更加復雜的專業化算法。要將不同外顯子經過剪切拼接之后生成的RNA短片段重新定位到基因組中和將一個外顯子生成的RNA短片段重新定位到基因組中是完全不一樣的(圖14)。在RNA逆轉錄產物cDNA的定位操作中用到的諸
一、我們將如何應對海量的基因信息新一代測序技術帶給人們大量遺傳信息的同時,卻成為限制其廣泛應用的一個障礙。1980年,英國生物化學家Frederick Sanger與美國生物化學家Walter Gilbert建立了DNA測序技術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至今已有近三十年了。在這三十年,DNA測序技
根據發展歷史、影響力、測序原理和技術不同等,主要有以下幾種:大規模平行簽名測序(MassivelyParallel Signature Sequencing, MPSS)、聚合酶克隆(Polony Sequencing)、454焦磷酸測序(454 pyrosequencing)、Illumina
與在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STM)中一樣,使用合適的探針(電極),可以得到納安級(nano-ampere)的電子隧穿電流。使用這種納安級的電流檢測堿基的速度比在直徑不到 3nm的納米孔中使用皮安級的電流檢測要快得多。雖然這種方法只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