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基礎知識(3)
(四)分子病毒學的研究時期 自從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理論建立以來,由于分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新技術和新方法的應用,使得病毒學的研究步入了分子病毒學的發展時期。50年代至60年代是分子生物學的奠基時代,而病毒特別是噬菌體和植物病毒為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分子病毒學也正是分子生物學的發展過程中應運而生。分子病毒學的發展是各相關學科如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免疫學與病毒學理論和技術相互滲透的結果。尤其是分子生物學新技術的發明極大剌激了分子病毒學的發展。分子病毒學的發展經歷了如下過程: 1953年,Watson和Crick建立了DNA雙螺旋結構理論,它使人們開始從分子水平上去認識遺傳物質--DNA的結構基礎和復制特性,理解基因表達與性狀的關系,從而為分子生物學和分子病毒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1962年,D.L.D.Casfar闡明了許多病毒的二十面體結構,明確了病毒核衣殼二十面體的構成規律,這是對病毒超微結構認識的......閱讀全文
病毒基礎知識(3)
(四)分子病毒學的研究時期 自從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理論建立以來,由于分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新技術和新方法的應用,使得病毒學的研究步入了分子病毒學的發展時期。50年代至60年代是分子生物學的奠基時代,而病毒特別是噬菌體和植物病毒為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分子病毒學也正是分子生物學的發展過程中
病毒基礎知識(4)
病毒的分類和命名 自從1898年貝杰林克(Beijerinck)首次提出“病毒”的概念以來,已經過去100多年時間。病毒的種類由最初的幾十種、幾百種,發展到今天的4000多種,為了使如此多的病毒種類能夠得到科學的命名和分類,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ittee o
病毒基礎知識(9)
五、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病毒對敏感細胞的感染并不一定都能繁殖病毒,產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由于病毒或細胞的原因,使病毒的復制在病毒進入敏感細胞后的某一階段受阻,導致病毒感染的不完全循環,不產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1. 缺損病毒 有些病毒由于缺乏某些基因,單獨感染細胞時不能復制出完整的、具 有感染性的
病毒基礎知識(1)
病毒的發現與研究歷史一、病毒病由來已久地球上的人類,其他動物和植物遭受病毒病的折磨已有許多世紀。許多記述表明至少在公元前二至三個世紀印度和中國就存在天花,中國從公元十世紀宋真宗時代就有接種人痘預防天花的記載了。在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人痘預防天花推行甚廣,先后傳至俄國、日本、朝鮮、土耳
病毒基礎知識(2)
三、病毒學的發展歷程病毒病害的病原研究階段; 病毒化學和結構研究階段。(一)病毒病害的病原研究階段 自病毒發現直到上個世紀30年代初,病毒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分離和鑒定引起各種病毒性疾病的病毒;病毒對疾體所引起的特異性病理效應;病毒的傳播方式和感染宿主范圍;各種理化因子對病毒感染的影響等方面。 在
病毒基礎知識(8)
四、病毒的增殖 病毒缺乏增殖所需要的酶系統,只能在活的宿主細胞內增殖(自我復制)。絕大多數病毒復制過可分為下列六步:吸附、侵入、脫殼、生物合成、組裝和釋放。1. 吸附 是決定感染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需要病毒表面特異性的吸附蛋白(Virus attachment Protein, VAP)與細
病毒基礎知識(10)
六、病毒的干擾現象兩種病毒感染同一種細胞或機體時,常常發生一種病毒抑制另一種病毒復制的現象,稱為干擾現象(interference)。干擾現象可在同種以及同株的病毒間發生,后者如流感病毒的自身干擾。異種病毒和無親緣關系的病毒之間也可以干擾,且比較常見。病毒間干擾的機制還不完全清楚,概括起來包括:病毒
病毒基礎知識(5)
二、病毒分類和命名的規則(一)一般規則(1)病毒分類和命名應該是國際性的,并且普遍適用于所有的病毒。(2)國際病毒分類系統采用目(order)、科(family)、亞科(subfamily)、屬(genus)、種(species)、分類階元。(3)ICTV不負責病毒種以下的分類和命名,病毒種以下的血
病毒基礎知識(6)
病毒的基本特性一、病毒的定義和特點病毒的定義:是一類比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夠自我復制和嚴格細胞內寄生的非細胞生物。病毒的特點:① 形體微小,具有比較原始的生命形態和生命特征,缺乏細胞結構;② 只含一種核酸,DNA或RNA;③ 依靠自身的核酸進行復制,DNA或RNA含有復制、裝配子代病毒所必須的
病毒基礎知識(7)
三、病毒的化學組成及其功能 病毒的基本化學組成是核酸和蛋白質。有包膜的病毒和某些無包膜的病毒除核酸和蛋白質外,還含有脂類和糖類。有的病毒還含有聚胺類化合物,無機陽離子等組分。1.病毒的核酸: 核酸是病毒的遺傳物質,是病毒遺傳和感染的物質基礎。一種病毒的病毒顆粒只含有一種核酸,DNA或者RNA。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