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組學研究中心:探索精準醫療正確路徑的創新試驗田
【導語】“精準醫療”一詞自被提出以來就備受業界關注,成為了全球醫療投資的“風口”,在中國也不例外。截至2016年,國內與精準醫療相關的投資標的則接近200個,其中超過10家公司獲得了億元級別的融資。在空前的市場熱度及發展機遇下,相關產業鏈上的企業又該如何正確定位自己?2015年是精準醫療的發展元年。這一年,美國率先提出精準醫療計劃(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同年3月,我國科技部組織召開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提出中國精準醫療計劃,并指出,2030年前,我國將在精準醫療發展投入6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支出200億元,企業和地方財政配套400億元。2016年3月17日,精準醫療被正式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為其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精準醫療備受關注及重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傳統醫療模式與當下人類健康需求間越來越大的缺口。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臨床案例中......閱讀全文
黃超蘭:為達人類健康終極目標 構建精準醫療新路徑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新冠疫情肆虐下的全球,無數科學家正在努力破解COVID-19致病和診療的難題。2020年11月17日,黃超蘭教授課題組和高福院士合作的課題在《自然.通訊》上發表[1],從蛋白質組學的角度揭示了新冠病毒感染后輕及普通癥的免疫抑制和到重癥的“雙階段”現象,并發現了疾病變化階段的一系
首次!黃超蘭:單堿基分辨率和單細胞層面的精準鑒定
2021年6月10日,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黃超蘭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薛愿超團隊、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孫青原團隊,合作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發表了題為“Global profiling of RNA-binding protein targetsite
黃超蘭教授榮獲2021拜爾學者獎
2021年度備受矚目的拜耳講席教授、拜耳學者獎、拜耳博士后獎評選結果于9月17日正式揭曉,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教授榮獲拜耳學者獎(Bayer Investigator Award)。該獎項的設立是基于北京大學與拜耳公司簽署的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旨在鼓勵和表彰那些在生命科學和藥
黃超蘭任職北京協和醫院獨立PI教授
黃超蘭教授已正式調到北京協和醫院,任職醫院的“獨立PI教授”,“醫學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以及“質譜平臺負責人”。北醫多組學平臺的服務運行將依然不受影響。
北京協和醫院黃超蘭教授團隊誠聘英才
黃超蘭:教授、博導,2003年獲得香港大學博士學位,2005年在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師從“蛋白組學之父”John Yates教授,隨后獲聘為長聘資深職位科學家。2013年回國建設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任主任助理、質譜平臺主管和中心技術部總負責人,獲選為中科院“引進杰出技術人
精準檢驗如何助力精準醫療?
2019年12月9-11日,“2019南京國際醫療健康科技大會”在南京國際博覽會議中心舉行,在由南京市江北新區管委會主辦,南京市江北新區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管理辦公室、南京市江北新區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品生醫學等單位聯合舉辦的“精準醫療質譜技術應用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色譜質譜領域領軍人、中國科學
榮登BBAPro年度封面 | 黃超蘭團隊等揭示新冠免疫分子圖譜
現階段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仍在全球范圍內持續擴散,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根據Worldometer實時統計數據,截止到2022年2月14日,全球單日新增確診病例高達1531001例,新增死亡病例6383例。有效應對疫情不僅需要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預防和治療手段,還需要應對
多組學研究中心:探索精準醫療正確路徑的創新試驗田
【導語】“精準醫療”一詞自被提出以來就備受業界關注,成為了全球醫療投資的“風口”,在中國也不例外。截至2016年,國內與精準醫療相關的投資標的則接近200個,其中超過10家公司獲得了億元級別的融資。在空前的市場熱度及發展機遇下,相關產業鏈上的企業又該如何正確定位自己?2015年是精準醫療的發展元年。
黃超蘭、高福團隊《自然通訊》發文,登TOP50熱文榜
北大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期刊線上發表《Immune suppress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VID-19 disease》一文。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已
黃超蘭、鄭敏合作揭示新冠康復患者血清蛋白分子圖譜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仍在全球范圍內持續威脅著人類的健康,截止到2021年6月初,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多達1.72億,死亡人數超過370萬。新冠爆發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流行病學和發病機制上,隨著人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逐漸加強,越來越多的臨床專家開始關注新冠康復患者的預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