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眾所周知,蛇和蜘蛛分泌的致命毒液令人膽寒,但事實上,與它對人類的貢獻相比,這確實顯得微不足道了。研究人員發現,蛇和蜘蛛的毒液可以緩解疼痛。而且實際上,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已經開始使用它研究緩解人類病痛的方法。 近日,倫敦科學博物館舉辦了名為“更少的疼痛:未來的疼痛緩解”的展覽。展覽現場,參觀者們會觀賞到為狼蛛擠出毒液的現場演示。此次展覽展現了對未來緩解疼痛方式的探索,以及據此正在開發的疼痛管理系統。 疼痛管理系統在一定程度上也標志著人類信息技術的進步。曼徹斯特大學就據此設計了“虛擬現實套件”――它可以幫助幻肢(截肢后依然感覺到肢體存在的病癥)患者模擬性訓練自己“虛擬”出來的腿以幫助他們適應周圍環境,這種情況下患者可以擺脫止痛藥的困擾。 世界上沒有疼痛是危險的,不過你要是不幸成為了慢性疼痛的一份子,這種折磨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止痛藥和麻醉藥雖然對大多數人都很見效,但是藥物的副作用也不容我們忽視:......閱讀全文
5月8日,Nature子刊《Nature Medicine》在線發表一篇題為“Decreased alertness due to sleep loss increases pain sensitivity in mice”的文章揭示了一種惡性循環:長期睡眠不足影響小鼠警覺性,從而增加它們對疼痛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奈山醫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名為RGS4(G蛋白信號調節子亞單位4,Regulator of G protein signaling 4)的特殊蛋白或許在維持機體長期慢性疼痛狀態上扮演著重要角
1. NEJM:工程胰島細胞移植讓一名糖尿病患者恢復胰島素產生能力 1型糖尿病讓一名43歲的女性依賴于胰島素。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醫生們通過將工程胰島細胞移植到她的腹部恢復了她的身體產生這種激素的能力。這名病人在接受移植一年后仍然保持胰島素不依賴性,而且根據一篇新聞稿的報道,她是測試這種糖
醫用大麻可以減輕疼痛和惡心,但它也可以導致注意力下降和記憶力喪失。一項對小鼠的最新研究發現:服用非處方止痛藥如布洛芬,可能有助于抑制這些副作用。 幾百年來,人們利用大麻治療慢性疼痛、多發性硬化癥和癲癇等多種疾病。在老鼠身上的研究表明:它可以減少一些表現在阿爾茨海默氏癥上的神經損害。其中對神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使用納米顆粒將一種用于治療疼痛的藥物(該藥物在此前的臨床試驗中失敗)送入神經細胞的特定部位,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其治療小鼠和大鼠疼痛的能力。研究結果于11月4日發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雜志上。 “我們研究了一種FDA批準的抗嘔吐藥物,并使用新穎
在防癌食物名單中,綠茶一直名列前茅,而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刊登新加坡的一項研究又為它增加了一道光環——綠茶中的有益物質可提煉成抗癌藥,打擊腫瘤效果更好,且副作用小。 綠茶防病抗癌好處多 據報道,這項來自新加坡生物工程和納米技術研究所的研究發現,綠茶中富含的茶多酚與抗癌藥赫賽汀結合,可以
如今,HIV仍然是威脅人類健康最具殺傷性的疾病,2015年全球有3670萬人感染該病毒,其中有180萬是兒童。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研究探索HIV疫苗的開發,而一旦接種,終生免疫,這是成千上萬名從事HIV研究的科學家們HIV疫苗研究的最終目標。 如今西安大略大學的科學家正在開發一種新型HI
疼痛是一種由組織損傷產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體驗。藥物治療疼痛,存在長期服藥、療效有限及副作用大等問題。研究表明,疼痛是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疼痛反應具有遺傳學特征和復雜性。 疼痛敏感性增加和慢性疼痛患病率下降由部分基因調控。其中,四氫生物蝶呤(tetrahydrobiopteri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又名河鲀)是饕餮們的心頭好,卻又因為其足以致死的毒性而令人膽戰心驚,即便如此,依然抑制不住吃貨們數千年來前赴后繼。在河鲀毒素的化學成分為人所知之前,河鲀的毒性就已經被廣泛記載,其蹤跡可見《山海經》、《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在埃及、日本、墨西哥等
2001年,22歲的塞西莉亞?約翰遜(CeceliaJohnoson)本是一位畫家、大提琴手和踢踏舞舞者,但這一年她被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癥。這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中樞神經保護層,這種疾病有時可通過治療延緩發
惠康基金會出資的一項研究將關注一個長期受到忽視的健康問題。 近日,生物醫學研究資助機構惠康基金會啟動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研究計劃,旨在改善貧困國家的蛇咬傷治療。全世界每年都有十幾萬人死于蛇咬傷,部分原因在于傳統的抗蛇毒血清治療通常只適用于某種特定的蛇。研究人員通過給馬等大型動物注射蛇毒素的方式獲得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心腦血管疾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Science:重磅!親聯蛋白2切割竟可阻止心力衰竭產生doi:10.1126/science.aan3303. 美國愛荷華大學心臟研究員Long-Sheng Song博士及其團隊在之前的研究中已
據美國CDC數據顯示,在美國每隔43秒就會有人心臟病發作;如今,人群中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高發病率和臨床療效的有限性催生著人們對干細胞療法的厚望,目前全球已有數千名患者接受了成體干細胞的治療。日前,來自日本的科學家使用一只獼猴干細胞培育出的心肌細胞成功修復了其它五只猴子的破損心臟,這一研究突破就
美國科學家近日研究發現,辣椒中的辣椒素(Capsaicin)可幫助某些麻醉劑進入細胞。這一研究將有助于開發新的治療手段——緩解疼痛而不會導致麻痹和暫時性的癱瘓。相關論文發表在10月4日的《自然》上。 目前,許多局部麻醉劑的工作原理是阻礙鈉離子通道以緩解疼痛。但是,這一方法存在很多副作用。它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種由自身免疫障礙導致免疫系統攻擊關節的長期慢性炎癥。這種炎癥會造成關節變形直至殘廢,并會因關節痛楚及磨損而失去部分的活動能力。RA的特征是手、足小關節的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關節炎癥,經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濕因子
目前,微創治療是用于甲狀腺結節治療的常規方法,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即乙醇消融(EA)治療。但關于EA一直沒有權威的聲明或指南。鑒于此,韓國甲狀腺放射學會(KSThR)于2018年發表了共識聲明,聲明中的建議內容均來自專家意見和相關文獻。 甲狀腺結節在臨床中很常見,通過觸診
任何有煩人室友故事的人都知道困難的生活狀況會在很多方面改變你。如今,想象一下,不僅僅是吃掉你冰箱里的所有食物,這個討厭的室友實際上可能會導致你發生遺傳變化,讓“未來的你”更能容忍其行為。這聽起來好得令人難以置信嗎?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南非、坦贊尼亞和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這正是一些非洲嚙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通過
中美兩國麻醉學家合作研究發現,丙泊酚可有效防治神經軸麻醉下剖宮產術中產婦惡心。 伴隨醫學的迅猛發展,特別是上世紀末以來“病人自控鎮痛”技術的應用,接受手術病人圍術期疼痛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但惡心一直是困擾圍術期醫生和病人的棘手問題。惡心與嘔吐是椎管內麻醉下剖宮產術中產婦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不僅可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計算機已經無所不能了。飛機、橋梁、甚至心臟支架的設計都可以通過特定的計算機模型生成。當然覺不僅僅是外觀設計這些皮毛,還包括它們在不同模擬環境下一些使用情況。近年來,科學家們開始使用相同的方法設計新藥。下面就來簡單介紹一下計算機在前導化學物的識別,臨床試驗
2019年3月份即將結束了,3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迄今為止最大規模人體微生物組研究揭示出數千種新型微生物物種 doi:10.1016/j.cell.2019.01.00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意大利特蘭托大學計算宏基
一項新的臨床前研究提示著一種現存的被稱作JAK抑制劑的藥物可能有助對所謂的檢查點抑制劑免疫治療藥物不作出反應的病人克服這種耐藥性。重要地,這些結果證實利用JAK抑制劑關閉在腫瘤對免疫治療藥物產生耐藥性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干擾素途徑可能改善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的療效,甚至繞過對這些藥物組合使用的需要,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通過
化療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的臨床表現有疼痛、麻木和刺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們進行了大量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探討了早期和晚期CIPN疼痛的關系,發
腹膜轉移是胃癌患者術后復發的最常見模式。術中廣泛腹腔灌洗(EIPL)是治療局部晚期胃癌腹膜轉移的新型預防策略。然而,尚不清楚EIP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前,有3項多中心隨機臨床試驗(RCT)正在開展,以評估EIPL作為局部晚期胃癌腹膜復發的標準預防性治療的價值:日本CCOG1102 RCT、
催產素(oxytocin)在調節疼痛反應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但是迄今為止,導致催產素釋放的過程仍然是未知的。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法國斯特拉斯堡市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Alexandre Charlet和來自德國癌癥研究中心(DKFZ)的Valery Grinevich及其同事們鑒定出一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希望能夠設計出新一代的藥物來對抗一系列致命的疾病。理解細胞表面的一類特殊蛋白(即藥物靶點)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挑戰之一。 4月5日,發表在Nature雜志上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selectivity and diversity in angiot
自然殺傷(NK)細胞 NK 細胞和T、B 細胞一樣都是淋巴細胞,是淋巴細胞的一個亞群。NK細胞是機體重要的免疫細胞,不僅與抗腫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調節有關,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參與超敏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NK 細胞攻擊的靶細胞主要是腫瘤細胞、病毒感染細胞(惡性變細胞和炎性變細胞)、較大的病原體
在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的支持下,維克森林醫學院的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一種安全的,不會上癮的止痛藥來幫助對抗目前的阿片類藥物危機。目前他們在動物模型中可能已經找到了方法。 這種新型化合物被稱為AT-121,具有雙重治療作用:可抑制阿片類藥物的成癮,以及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產生嗎啡樣鎮痛作用。(
8月17日,《Nature》期刊發表一篇文章,揭示了一種能夠與嗎啡媲美的鎮痛化合物。最讓人驚喜的是,它不會出現明顯的呼吸抑制、上癮等副作用,至少小鼠試驗是這樣的。 這一突破由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北卡羅萊納大學(UNC)和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科學團隊合力完成,是他們集結上百萬藥物篩選、藥物化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