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溢油預測預警技術研發獲突破
像2011年蓬萊19-3油田那樣的溢油事故今后有預測預警了。近日從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獲悉,該中心的研究團隊以國內外溢油應急反應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和技術為基礎,對溢油應急體系建設中與溢油污染預測預警相關的關鍵技術進行攻關,成功完成了“渤海海域溢油污染預測預警技術”和“渤海及北黃海海域溢油海洋環境預報系統”的研發。系統最早應用于山東海事局,在“大連新港7·16重大溢油事故”等多次海洋溢油事故中,以其預測預警的穩定性、準確性和可靠性發揮了重要的決策輔助支撐作用,受到業內的好評。......閱讀全文
海洋溢油預測預警技術研發獲突破
像2011年蓬萊19-3油田那樣的溢油事故今后有預測預警了。近日從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獲悉,該中心的研究團隊以國內外溢油應急反應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和技術為基礎,對溢油應急體系建設中與溢油污染預測預警相關的關鍵技術進行攻關,成功完成了“渤海海域溢油污染預測預警技術”和“渤海及北黃海海域溢油海洋環境預報系
溢油平臺附近再現油帶 海洋局要求徹底封堵溢油源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10日,國家海洋局海洋環保司、中國海監總隊和北海分局有關監管人員組成聯合檢查組,再次登檢蓬萊19―3油田發生溢油事故的B平臺和C平臺,監督檢查相關溢油處置工作進展。發現C平臺仍有少量油花溢出,并根據10日衛星遙感信息,在B、C平臺附近再次出現油帶,
海洋溢油事件頻發 油指紋鑒別技術是時代之需
溢油事故:超級殺手 “據不完全統計,1976~2006年,我國沿海平均每4天發生一起溢油事故,其中,溢油量在50噸以上的溢油事故60多起。”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高振會告訴記者,“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和海洋經濟的迅速發展、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規模不斷加大、海上石油運輸日益繁忙,加之我國未來
蓬萊溢油范圍擴大 海洋局再催康菲徹底封堵溢油源
8月24日上午,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司徒瑞(Georg Storaker)在北京的發布會上表示,該公司會對渤海溢油事件承擔相應的責任。 8月27日,渤海蓬萊19-3油田溢油范圍仍在擴大。截至目前,蓬萊19-3油田C平臺附近先后共發現滲漏點16個。國家海洋局26日晚間發布消息,再次催促康菲公司徹
海洋所再次進行大連溢油應急災害海洋環境調查
繼順利完成第一次大連溢油災害海洋環境應急調查后,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進行了第二次大連溢油災害海洋環境應急調查,同時開展了暴雨洪水入海后對獐子島海域海洋環境影響調查。 依據前期制定的大連溢油災害應急調查方案,海洋所13名科技人員和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遼長漁科研19
海洋所啟動大連溢油應急災害海洋環境調查項目
針對大連新港輸油管線爆炸起火引發部分原油泄漏入海,對海洋環境造成威脅的情況,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立即啟動應急機制,發揮學科綜合優勢,協調各領域專家,積極調配儀器設備,以中國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黃海海洋觀測研究站為依托,啟動了大連溢油應急災害海洋環境調查項目。 大連溢油災害發生后,
國家海洋局:全面排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溢油風險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為防范溢油風險,保護海洋環境,日前國家海洋局向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等10多家在我國海域內開展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的生產作業者發出通知,要求這些企業吸取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教訓,全面開展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溢油風險排查與整改。 國家海
我國海洋環境年度公報發布 溢油風險加劇
6月25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1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去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維持在較好水平,但近岸海域環境問題仍然突出。 同時,赤潮災害多發,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等災害嚴重,海洋溢油等突發性事件環境風險加劇。 去年我國管轄海域環境狀況總體較
環保組織呼吁海洋局加快溢油事件處理
昨天,自然之友、達爾問自然求知社、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等12家環保組織再次發出公開信,呼吁國家海洋局能夠主動并時時公開此次事故已查明的事實、調查進展,加快中海油溢油事件處理。 環保組織呼吁國家海洋局積極開展公眾意愿調查;加快污染調查、鑒定、損害評估的力度;加快明確事故責任方所應承擔的責任,并明
海洋局:山東長島海產死亡與蓬萊溢油無關
作為中國海帶之鄉,大欽島剛剛迎來海帶的收獲季節。渤海灣溢油事故對這片海域的影響,至今難估。 由于蓬萊19-3油田溢油處置進展緩慢,7月13日,國家海洋局責令康菲公司停止B、C平臺油氣生產作業。至此,發生在渤海灣的溢油事故暫告一段落。從一起安全生產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