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生物育種專區一期試運行
中新網三亞2月24日電 (記者 尹海明)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副局長唐浩23日在三亞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生物育種專區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投入試運行,目前已有10家單位入駐。這是我國第一個生物育種專區。《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提到:大力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推進種業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啟動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唐浩介紹說,生物育種專區是《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年)》里的一個重大項目。項目從2018年開始立項,一期工程2021年10月基本建成投入試運行,目前有10家單位辦理了入駐,使用面積達到了1194畝左右,成為我國種業創新的國家重器。目前進駐的單位包括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大北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山東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涵蓋大學、研究單位、企業,以企業為主。生物育種專區的建成投入使......閱讀全文
分子育種和分子設計育種的區別
區別如下:1、分子設計育種。通過多種技術的集成與整合, 對育種程序中的諸多因素進行模擬、篩選和優化,,提出最佳的符合育種目標的基因型以及實現目標基因型的親本選配和后代選擇策略, 以提高作物育種中的預見性和育種效率,實現從傳統的“經驗育種”到定向、高效的“精確育種”的轉化。2、分子育種,就是將基因工程
推進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各地爭當科創先鋒軍
農安天下,種為基石。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大力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從國家戰略需求出發,我國多地從省一級或園區、院所等層面,圍繞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組織實施重大科研項目,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為推動國家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展現擔當作為。打造現代
20余年候鳥式育種:北疆麥田守望者的種子夢
春夏“北育”,秋冬“南繁”。20多年里,張春艷幾乎沒在家里過過春節,今年也不例外。 “年夜飯都是在育種基地吃的。”接受記者采訪時,張春艷笑道,相比回家過年,她更在乎的是今年能不能成功培育出小麥新品種。 “70后”的張春艷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農墾拉布大林農牧場農林試驗站的副站長,也是扎根在中
生物技術讓育種更專業
近日,農業部對3款進口轉基因大豆新品種發放安全證書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安全性是其一,新聞爭論的背后更折射出種業競爭力的問題。 而今,如何培育出具有高產、優質、安全等優點的作物品種,已成為世界性的育種課題,由此,生物技術被推上了歷史舞臺。 在日前舉辦的“第六屆國際生物技術與農業峰會”上
總書記考察的海南種子實驗室,有何特別之處?
暖日清風媚,淺夏翩然歸。海南三亞到處洋溢著清新與美好! 4月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到三亞市考察,走進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了解海南支持種業創新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種業科技就
重點研發水稻項目群實施暨南繁工作田間展示在海南舉行
?? 2018年4月13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七大作物育種”重點專項(以下簡稱“專項”)水稻育種項目群實施推進會暨新品種展示現場交流在海南陵水舉行,中國工程院袁隆平院士、萬建民院士,中國科學院謝華安院士及專項總體專家組部分成員出席,“水稻雜種優勢利用技術與強優勢雜交種創制”等七個水稻相關的項目負責人
長沙水稻育種試驗基地農田整理工程通過驗收
7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黨委書記李文祥等組成的工程驗收小組對該所長沙水稻育種試驗基地農田整理工程進行了現場驗收。在聽取工程施工方、分子生態中心負責人的工作匯報并進行現場察看后,驗收小組原則同意在施工方對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有關質量問題進行整改完工后通過工程質量驗收。
單倍體育種
利用各種有效方法產生單倍體后,進行染色體人工或自然加倍,使植株恢復正常育性,迅速獲得穩定的新品種的育種方法。單倍體是只具有配子體染色體組分的個體、組織或細胞。由這種細胞分化、生長出來的植株叫單倍體植物,此種植物不能生殖,必須使其染色體組分加倍,才能繼續繁殖,獲得穩定一致的后代。 通過單倍體形成
科學發展種業-助力半農半牧區高質量發展
“從種子的研發到生產加工、供應等環節建立一個完整的供種體系,快速提升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和供種保障能力。”?近日,在談到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十四五產業發展戰略規劃時,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公司總經理胡兆民特別強調發展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的重要性。 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世界上最好的草原之一。墾區地處大興安嶺向
中國農科院7個創新團隊正式入駐三亞
7月14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作物表型組學研究”“野生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等7個創新團隊正式入駐三亞。中國農科院將通過人才的常態化集聚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提供人才與智力支撐。 為加快國家南繁研究院實體化建設,2021年9月22日,中國農科院出臺實體化建設工作方
“一顆種子可改變世界”-博鰲論壇熱議糧食安全
“一顆種子可以改變世界。”海南省副省長陳志榮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農業圓桌會議上表示,作為陸地小省,海南對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貢獻不在于產品糧的生產,而是有中國最好的種業園區南繁育種基地。 當日主題為“亞洲攜手,共同應對糧食安全”的農業圓桌會成為論壇熱門會議,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世界貿易組織副
近物所與華南農業大學簽署合作研究框架協議
11月6日上午,華南農業大學與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合作研究所舉行合作簽約儀式。近物所所長肖國青,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大勝,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副校長陳志強等出席了簽約儀式。 李大勝首先致歡迎詞,肖國青和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所
華大智造DNBSEQT7等多款核心設備再登《新聞聯播》!
2月20日晚,央視《新聞聯播》以“攥緊中國種子,端穩中國飯碗”為題,報道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到海南考察南繁科研育種工作。其中,在崖州灣種子實驗室運轉的華大智造DNBSEQ-T7、MGISEQ-2000、MGISEQ-200、DNBSEQ-E5等多款基因基因測序儀在《新聞聯播》中先后“出
海南特色科技創新方興未艾
一碗白米飯,送到嘴邊,你也許想不到,它的水稻品種有八成以上概率來自海南。 “最近10年,主要農作物中,由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品種,有1345個出自南繁,占總數的86%;由省級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品種,南繁的占91%。”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柯用春說。 研究院的展廳里,寫
遺傳發育所嘉興農作物高新技術育種中心成績卓著
2005年1月,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與嘉興市政府簽訂了共建“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嘉興農作物高新技術育種中心”(“育種中心”)協議,并舉行了揭牌儀式,標志著“育種中心”正式誕生,這既是雙方新時期新合作的開始,也是對雙方過去合作成果的肯定,成為雙方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遺傳發育所
浙江省嘉興市多措并舉加快農業科技創新
近年來,浙江省嘉興市科技局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圍繞轉型升級主線,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切實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一、樹立“南繁精神”典型,引導建立高素質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人才隊伍。嘉興市農科院糧食育種具有較長歷史和優勢,以姚海根為代表的
農業生產中的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
在生產實踐中,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常進行育種研究解決生產問題。前幾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開創了水稻界的傳奇,讓水稻的畝產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同時也在品質上得到了提升。關于育種,有多種方法,如雜交育種、誘變育種等。雜交育種:原理是基因重組,通過連續自交,不斷選種的方式,得到新的品種。其中種子在進行育種前要
顛覆傳統育種!我國有了“全流程智慧育種平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589.shtm3月21日,《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刊載了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國家南繁研究院與阿里達摩院(湖畔實驗室)聯合開發,推出了顛覆傳統育種
生物顯微鏡微生物遺傳育種學
生物顯微鏡--微生物遺傳育種學通過生物顯微鏡觀察技術人類發現廠肉眼看不見、模個著的微生物茵落以及單個細胞形忠。顯微鏡技術的發展為人類觀察不同細胞形態起到了如虎添哭的作用;狐微鏡觀察技術應用到高等動植物及人類細胞研究,推動丁細胞生物學的迅猶發展。利用普通生物顯微鏡可以觀察到微生物及高等動植物細胞結構以
生物顯微鏡微生物遺傳育種學
通過生物顯微鏡觀察技術人類發現廠肉眼看不見、模個著的微生物茵落以及單個細胞形忠。顯微鏡技術的發展為人類觀察不同細胞形態起到了如虎添哭的作用;狐微鏡觀察技術應用到高等動植物及人類細胞研究,推動丁細胞生物學的迅猶發展。利用普通生物顯微鏡可以觀察到微生物及高等動植物細胞結構以及組織形態;倒置顯微鏡灼于觀察
菊花也來“南繁”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473.shtm近日,在海南三亞海棠灣國家水稻公園內,近28萬株菊花含苞待放,吸引了匯集三亞的各地游客。這是南京農業大學菊花研發團隊將菊花引種到海南三亞進行南繁。 ??? 三亞菊花南繁
誘變育種的概念
是人為的措施誘導植物遺傳基因產生變異,然后在產生變異的植株中按照需要選育出新的優良品種。誘變育種常用的有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物理因素如各種射線、微波或激光等處理誘變材料,習慣上稱之為輻射育種;化學因素是運用能導至遺傳物質改變的一些化學藥物——誘變劑處理誘變材料促使變異,常稱之為化學誘變。
綠色超級稻育種應向基因組育種模式轉變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綠色超級稻項目團隊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綜述文章,總結了綠色超級稻的理念、育種策略、關鍵技術體系和發展歷程,闡述了整合豐富的遺傳資源、有利的功能基因、精確的基因組育種技術以培育綠色超級稻的實踐,介紹了綠色超級稻推廣應用的重大成果及其對全球作物生產與
家畜航天生物育種實驗首次上太空
6日凌晨升空的 “實踐十號”衛星,搭載了來自內蒙古的牛、羊等家畜的體細胞、干細胞、精子等材料,這是世界上首次在太空進行家畜航天生物育種實驗。 內蒙古賽科星家畜種業與繁育生物技術研究院開展的這項以體細胞、干細胞、精子為材料的家畜航天育種新技術開發,提供的科學試驗材料有:中國黑白花奶牛、中國三河肉
生物育種青年科學家沙龍在京舉辦
7月27日,生物育種青年科學家沙龍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辦。本次沙龍由中國科協立項支持,中國農學會舉辦,邀請了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30余位優秀青年科學家參加,共同探討生物育種領域最新研究成果、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發展趨勢。 沙龍由中國農業大學劉晨旭和北京市華都峪口禽業有限責任公司吳桂琴兩位執行主
生物育種-|-解鎖酸甜美味的健康密碼
生物育種技術作為現代農業進步的基石,在提升作物產量、增強抗病性及優化營養價值等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這一過程卻面臨著多重挑戰,如傳統育種方法效率低下、周期長,以及遺傳背景復雜、基因定位困難等問題。?在全球糧食安全需求日益迫切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趨勢下,中國生物育種技術正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轉
袁隆平:發展高產優質超級稻-重視科研育種攻關
新華網北京11月5日電(閻冬)“雜交水稻發展至今,我們要調整育種戰略,高產優質并行,以推廣大眾化平價優質米作為目標。”近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接受新華網采訪時如是說。 自上世紀60年代研究雜交水稻至今,袁隆平率研究團隊不斷科研攻關,從大面積推廣“
科研人員創制玉米穗腐病抗性育種技術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玉米基因編輯育種研究團隊通過基因編輯靶向編輯玉米內源基因創制了一種突變體,并發現其在多環境下對玉米擬輪枝鐮孢穗腐病具有明顯抗性,為抗病育種提供了重要的種質材料與育種技術基礎。近日,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于《植物生物技術》(Plant Biotechnology J
“水稻種質資源開發及超級稻創制”新品會在海南召開
4月11日,江西省重大科技專項“水稻種質資源開發及超級稻創制”水稻新品種2015年現場觀摩會在海南三亞市召開。江西省科技廳黨組書記郭學勤、副廳長盧福財出席會議并講話,江西農業大學原黨委書記石慶華、江西省農科院副院長余傳元、江西省種子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并代表部門和專家講話,項目實施單位——
南繁國際玉米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中心項目主體施工完成
日前,正在進行的海南三亞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國際玉米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建設項目,主體施工全部完成,全面進入內部裝修裝飾階段。國際玉米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建設項目,是海南省重點項目,建筑面積5.7萬平方米,建設內容包括技術展示大廳、成果轉化用房、大型公共儀器設備平臺等。目前,項目全面進入內部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