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武器變成美容秘方 據了解,“肉毒毒素”實際上是“肉毒桿菌毒素”的俗稱,又名“Botox”和“Myobloc”,是肉毒桿菌在繁殖過程中分泌的毒性蛋白質,具有很強的神經毒性。 據介紹,肉毒毒素最早被用來作為生化武器,它能破壞生物的神經系統,使人出現頭暈、呼吸困難、肌肉乏力等癥狀;后來,它被醫學界用來治療面部痙攣和其他肌肉運動紊亂癥。在1986年,加拿大一位眼科教授發現肉毒毒素能讓患者眼部的皺紋消失,他向外界公布,引發了美容史上的所謂“Botox革命”。此后,整容界將它的功能擴大,比如用它瘦臉、塑小腿等。肉毒毒素具有很強的毒性,注射在人體是否安全?據一整形醫院的劉姓主任醫師介紹,用于整容的肉毒毒素比起生化武器來,稀釋了40萬倍。肉毒毒素能阻斷神經和肌肉之間的“信息傳導”,使過度收縮的肌肉放松舒展,皺紋便隨之消失。 對于肉毒毒素在國內的使用歷史,很多醫生表示具體開始的年份不太清楚,但在我國使用已有10多年。資料顯示,我國是......閱讀全文
生化武器變成美容秘方 據了解,“肉毒毒素”實際上是“肉毒桿菌毒素”的俗稱,又名“Botox”和“Myobloc”,是肉毒桿菌在繁殖過程中分泌的毒性蛋白質,具有很強的神經毒性。 據介紹,肉毒毒素最早被用來作為生化武器,它能破壞生物的神經系統,使人出現頭暈、呼吸困難、肌肉乏力等癥狀;后來,它被醫
業已闡明,在體內肉毒毒素特異性的與膽堿能神經末梢突觸前膜的表面受體相結合,然后由于吸附性胞飲而內轉進入細胞內稱為毒素的內轉(internalization),使囊泡不能再與突觸前膜融合,從而有效地阻抑了膽堿能神經介質——乙酰膽堿的釋放。與此同時,毒素與突觸前膜結合,還阻塞了神經細胞膜的鈣離子通道
A型肉毒毒素的氣溶膠對人吸入的致死量為0.3μg,LCt50為0.1~0.5mg·min/m3,靜脈注射致死量為0.15~zaaz0.3μg,口服致死劑量為8~10μg,該毒素對小鼠的毒性LD50值約為3×10–5~3×10–4μg。野外試驗表明,由于大規模施放方法尚未解決,肉毒毒素通過呼吸道中
肉毒梭菌,也稱肉毒桿菌或肉毒梭狀芽孢桿菌,是革蘭氏陽性、厭氧、產孢子的桿菌,所產孢子為卵形或圓筒形,著生于菌體端部或亞端部,在20-25℃可形成橢圓形的芽孢。當pH低于4.5或大于9.0時,或當環境溫度低于15℃或高于55℃時,肉毒梭菌芽孢不能繁殖,也不能產生毒素。食鹽能抑制肉毒梭菌芽孢的形成和
類毒素疫苗:傳統BoNT類毒素疫苗因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臨床使用受到了限制。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脫毒構建的全長BoNT突變體疫苗,可以有效地刺激機體產生高效免疫保護抗體,作為新一代類疫苗具有良好的開發潛力。 Hc亞單位疫苗:最理想的亞單位疫苗應該是無毒的最小蛋白片段,并且能顯著引起機體保護性免疫應
從1964年由肉毒桿菌中分離出毒素結晶至今已獲得七種(A,B,C,D,E,F和G)類型的毒素,能引起人員中毒的主要是A、B和E型毒素,其中以A型軍用意義最大,A型結晶毒素是由19種氨基酸組成的單一蛋白質,分子量為90~120萬,化學結構尚不清楚。 SDS-PAGE電泳結果顯示有分子量不同的帶,
肉毒毒素中毒的臨床診斷主要依據臨床體癥和主述分析。實驗室檢測肉毒毒素及定型對確診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預防中毒最重要的是加強監測。經典的小鼠致死及中和試驗仍是最敏感、最可信的肉毒檢測方法,該方法經過不斷完善,甚至可以對很微量的毒素作到定量檢測。但該方法比較繁瑣和耗時,不易推廣,因此人們不斷探索一些
肉毒毒素是由厭氧的肉毒梭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細菌外毒素,它能引起死亡率極高的肉毒中毒。肉毒梭菌及其毒素根據毒素抗原性的不同,將其分為A、B、C、D、E、F和G7個型。其中A、B、E、F為人中毒型別,C、D型為動物和家禽的中毒型別。C型肉毒梭菌在自然界廣泛分布。飲食污染有C型肉毒梭菌特別是
肉毒毒素通常是由神經毒素和血凝素組成的復合形式存在。A型肉毒毒素的純品是一種白色晶體粉末,易溶于水,但穩定性較差。受熱、機械力和氧的作用而降解。粉末狀的毒素可長期貯存而不失活性,肉毒毒素染毒的食物和水源,一般其毒性可保持數天乃至一周,肉毒毒素不被胃腸液所破壞,易經消化道中毒。
肉毒毒素經消化道吸收中毒,一般經過12~72小時的潛伏期,開始出現全身中毒癥狀。 早期癥狀有惡心、嘔吐及腹瀉等,繼之出現頭痛、頭昏、眩暈、軟弱無力,中毒的重要特征為視力紊亂:復視、斜視、瞳孔散大、視力模糊,同時伴有眼球震顫,這是眼內外肌麻痹的結果。嚴重病人有吞噬、咀嚼、語言、呼吸等困難,排痰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