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
中子是電中性的,所以當用中子輻照試樣時,中子與靶核之間不存在庫侖斥力,一般通過核力與核發生相互作用。核力是一種短程力,作用距離為10-13厘米,表現為極強的吸引力。中子接近靶核至10-13厘米時,由于核力作用,被靶核俘獲,形成復合核。復合核一般處于激發態(用*表示),壽命為10-12~10-16秒,它通過各4種方式退激發,可用下式表示:
中子與靶核碰撞時,有三種作用方式:①彈性散射,靶核與中子的動能之和在散射作用前后不變,這種作用方式無法應用于活化分析;②非彈性散射,若靶核與中子的動能之和在作用前后不等,則該能量差導致復合核的激發,引起非彈性散射,此時生成核為靶核的同質異能素,一些同質異能素的特征輻射可通過探測器測定,這種作用方式可用于活化分析;③核反應,若靶核俘獲中子形成復合核后放出光子,則被稱為中子俘獲反應,即(n,γ)反應,這就是中子活化分析利用的主要反應,此外(n,2n)、(n,p)、(n,a)和 (n,f)等反應也可用于中子活化分析。
中子輻照試樣所產生的放射性活度取決于下列因素:①試樣中該元素含量的多少,嚴格地講,是產生核反應元素的某一同位素含量的多少;②輻照中子的注量;③待測元素或其某一同位素對中子的活化截面;④輻照時間等。(見活化分析)
特點
NAA法特別適合考古學中的元素分析。它與其他元素分析法相比較,有許多優點:
其一,靈敏度高,準確度、精確度高。NAA法對周期表中80%以上的元素的靈敏度都很高,一般可達10-6-10-12g,其精度一般在±5%。
其二,多元素分析,它可對一個樣品同時給出幾十種元素的含量,尤其是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能同時提供樣品內部 和表層的信息,突破了許多技術限于表面分析的缺點。
第三,樣量少,屬于非破壞性分析,不易沾污和不受試劑空白的影響。還有儀器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分析速度快。它適合同類文物標本的快速批量自動分析,其缺點是檢測不到不能被中子活化的元素及含量,半衰期短的元素也無法測量。此外,探測儀器也較昂貴。
中子活化分析亦存在一些缺點如下:
1、一般情況下,只能給出元素的含量,不能測定元素的化學形態及其結構。
2、靈敏度因元素而異,且變化很大。例如,中子活化分析對鉛的靈敏度很差而對錳、金等元素的靈敏度很高,可相差達10個數量級。
3、由于核衰變及其計數的統計性,致使中子活化分析法存在的獨特的分析誤差。誤差的減少與樣品量的增加不成線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