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秸稈還田土壤碳效應
7月5日從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生態循環農業團隊在長期秸稈還田土壤碳效應的研究中取得最新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 稻麥輪作是長江流域主要種植方式,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秸稈的處理和利用是農業生產中面臨的現實問題,而秸稈還田是秸稈資源化利用主要途徑之一。研究表明,秸稈還田對土壤物理、化學、生物方面具有重要影響,但對長期秸稈還田后土壤有機碳存在狀態以及相關土壤酶、微生物群落結構的互動變化特征卻鮮有了解。 最新研究依托農業農村部廢棄物肥料化利用重點實驗室,基于國家農業環境潛江觀測實驗站稻麥輪作秸稈還田長期定位試驗(14年),探討了秸稈還田下土壤有機碳庫構成、相關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的變化。結果表明,長期秸稈還田下碳庫管理指數提高37.7%,增加了活性有機碳庫庫容。活性有機碳庫變化促進了與碳、氮、磷循環相關的酶的活性,進而影響碳、氮、磷循環生態過程。 此外,長期秸稈還田下耕層土......閱讀全文
土壤碳通量測量系統的概述
土壤呼吸是土壤生態系統碳素循環的一個重要過程,是土壤碳素同化異化平衡作用的結果,也是碳素由陸地生態系統返回大氣的主要途徑,是土壤中生命活動的表征,準確測定其釋放量是評價生態系統中生物學過程的關鍵;通過對土壤呼吸及其相關參數的監測,可估測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土壤CO2通量在時間和
研究揭示高產土壤具有高的碳氮資源利用效率及其機制
微生物是土壤物質轉化的驅動者,微生物多樣性越高通常被認為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越強,然而微生物多樣性與土壤碳氮元素轉化及利用效率的關系并不明確,嚴重影響優質土壤資源保護和中低產田改良。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謝祖彬團隊利用土壤學、穩定性同位素生態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特性與碳氮資源利
最新研究揭示土壤微生物特性與碳氮資源利用的關系
微生物是土壤物質轉化的驅動者,微生物多樣性越高通常被認為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越強,然而微生物多樣性與土壤碳氮元素轉化及利用效率的關系并不明確,嚴重影響優質土壤資源保護和中低產田改良。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謝祖彬團隊利用土壤學、穩定性同位素生態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特性與碳氮資源利
秸稈烘干機如何更好保存秸稈呢?
秸稈回收是可行的,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環境效益,可用于造紙原料、生物質燃料、牲畜飼料、人造板等多種用途。但是秸稈很難保存,當季農作物秸稈有一定的含水量,長期積累會影響其質量和市場價格。怎么解決? 秸稈儲存首先需要秸稈干燥,所以秸稈干燥機是必不可少的。干燥后的秸稈含水率在12%左右,儲存方便,周期長
土壤水分測量儀分析甘肅秸稈覆膜的效益
甘肅省的氣候干旱,屬于干旱半干旱的氣候特點,在旱作農業上近年來提出了一項新技術, 在克服傳統栽培技術不足的基礎上研究處理覆蓋抑蒸、膜而集雨、溝壟種植為一體的旱作農業。近年來,隨著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的推廣,甘肅省全膜雙壟溝播玉 米種植而積達到66.67多萬hm',同時該技術在青海、寧夏、內蒙等省份
秸稈顆粒化高量還田技術可實現快速培肥土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856.shtm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鹽堿地改良團隊聯合國內科研單位,闡明了秸稈顆粒化連年高量深埋還田快速提升土壤有機質并持續增產的機理,為東北黑土區通過秸稈還田實現地力保育與提
四川農業部加強秸稈禁燒督察力度-減少碳排放
往年每到此時,焚燒秸稈都會給成都平原造成較大的大氣污染。昨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從省農業廳獲悉,該廳聯合省環保廳和成都、德陽、綿陽等地政府,集中精力實施秸稈禁燒聯防聯控,并結合職能職責,著力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以疏促堵”推進秸稈禁燒工作,目前成效顯著。 省農業廳相關禁燒工作負責人介紹,省
土壤水分多點監測儀對秸稈還田5種耕作模式土壤水分
秸稈還田技術近幾年在西北半濕潤渠灌區的應用范圍比較廣闊,秸稈覆蓋的應用效益也有很 多的科學理論依據,但是與耕作模式相結合的研究還是比較少,針對傳統的耕作方式所存在的問題,從改變秸稈覆蓋方式與耕作制度結合上探索出一種提高耕地土壤 保水能力和減少水土流失的方法與途徑。在大田中選取5塊5m@50m田地,
土壤碳通量自動測量系統的簡介
土壤呼吸是土壤生態系統碳素循環的一個重要過程,是土壤碳素同化異化平衡作用的結果,也是碳素由陸地生態系統返回大氣的主要途徑,是土壤中生命活動的表征,準確測定其釋放量是評價生態系統中生物學過程的關鍵;通過對土壤呼吸及其相關參數的監測,可估測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土壤CO2通量在時間和空間
全球變暖將使土壤釋放大量碳
一國際研究小組在11月30日的《自然》雜志線上版發表論文稱,到本世紀中葉,氣候變暖可能會導致全球土壤釋放550億噸的碳,占同期人類活動所致碳排放總量的12%至17%,相當于地球上又出現了一個與美國相當的工業化國家。 科學家們推測,氣候變暖可能會改變土壤儲碳能力,使大量的碳釋放出來,導致氣候變
土壤碳通量自動測量系統的意義
土壤呼吸是土壤生態系統碳素循環的一個重要過程,是土壤碳素同化異化平衡作用的結果,也是碳素由陸地生態系統返回大氣的主要途徑,是土壤中生命活動的表征,準確測定其釋放量是評價生態系統中生物學過程的關鍵;通過對土壤呼吸及其相關參數的監測,可估測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土壤CO2通量在時間和空間
微生物修復土壤低碳環保
一塊被污染過的土地是否只能慘遭遺棄?或許不用那么悲觀。自然界最重要的污染物分解者——微生物已逐步被運用到治理土地污染中。 日前,在中國高科技產業研究會主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土壤修復專家、北京三色微谷集團董事長王立平說,應用他們研發的“三色原菌劑”,可針對性改良因長期使用化肥、農藥造成的土地板結,
自動土壤碳通量檢測系統簡介
自動土壤碳通量檢測系統是一種用于林學領域的分析儀器,于2010年4月30日啟用。 技術指標 尺寸 40.6 L×57.2 W×21.1H cm 重量 8端口系統 9.4 kg 16端口系統 11.2 kg 覆蓋區域 多路器到測量室最大半徑 15.0 m 測量圓周的最大直徑 30.0 m 氣體
丹麥藍天清潔技術助力減緩農業氣候影響
農業、航空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隨著全球應對氣候危機的日趨緊迫,必須找到全新的解決方案才能確保全球變暖不超過1.5°C。丹麥技術大學和奧胡斯大學的研發人員近來成功開發出了藍天清潔(SkyClean)技術,該技術不僅可以將農業的氣候影響減半(可以減少50%的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還可以將秸稈和污泥
華中農大張吉斌組等獲得高質量水虻基因組圖譜
水虻基因組圖譜和腸道微生物組降解規律獲解析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張吉斌教授課題組與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黃勇平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對武漢亮斑扁角水虻純化10代的品系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獲得了高質量水虻基因組圖譜,并對水虻轉化不同有機廢棄物的腸道微生物組進行分析,揭示了水虻能在畜禽糞污等
保護性耕作與綠色農業發展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趙鑫、張海林團隊在《環境變化生物學》上在線發表兩篇關于保護性耕作與綠色農業發展的研究論文。 其中一篇論文利用114篇公開發表文獻中的1059對數據進行整合分析,發現免耕條件下土壤pH顯著降低。土壤質地、免耕持續時間、年平均溫度和初始土壤pH是影響免耕條件下土壤pH的關鍵因
土壤碳通量自動測量系統技術指標
CO2分析: 加入了溫度調節的雙波長紅外二氧化碳分析器, 測量范圍:0-5000ppm,分辨率:0.1ppm; 精度3ppm。二氧化碳測量不受溫度變化影響,具有穩定、精度高,反映靈敏,1秒鐘之內就可以完成二氧化碳差值采集。 溫度:德國賀利氏高精度數字溫度傳感器,測量范圍:-20-80℃,分辨
土壤碳通量自動測量系統技術指標
CO2分析: 加入了溫度調節的雙波長紅外二氧化碳分析器, 測量范圍:0-5000ppm,分辨率:0.1ppm; 精度3ppm。二氧化碳測量不受溫度變化影響,具有穩定、精度高,反映靈敏,1秒鐘之內就可以完成二氧化碳差值采集。 溫度:德國賀利氏高精度數字溫度傳感器,測量范圍:-20-80℃,分辨
植被自然恢復可提高土壤碳固持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西南喀斯特地區植被恢復對土壤碳固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土地退化與發展》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 土壤在碳循環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王克林告訴《中國科學報》記
怎樣檢測土壤中總氮和有機碳
土壤樣品樣品從Lodi附近的PoValley的一個長期試驗田中收集,pH為6.2的砂質土壤。比較了5種不同的輪作方式,分別代表了不同的作物強化程度的飼用作物體系:(1)1年連續的雙作物輪作,意大利黑麥草(loliummultiflorumLam.) 青貯玉米(zeamaysL.);(2)3年輪作,意
影響土壤碳通量測定系統使用的因素
1. 切記數據傳輸線接口連接針、孔要對準,保證針孔接觸良好,禁止針腳扭曲損壞。 2. 土壤環應至少提前一天埋入地下,以減小對地下植物、微生物等產生的影響。 3. 電池顯示低電量時,應及時進行電(電池充滿電時間約4小時);測量過程中可以通過同時連接兩塊電池進行電池更換。 4. 土壤環埋入土中
水稻光合碳在土壤中的固定機制
水稻土是全球重要的碳匯,對緩解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光合碳(通過根際沉積作用)是水稻土壤高碳庫的重要有機碳來源,對維持稻田土壤的碳匯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分和養分管理會影響水稻土光合碳分配和穩定性,優化水分和養分管理能夠促進光合碳向土壤有機碳的轉化和固定。 為此,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
土壤碳通量測量系統的技術指標
技術指標: CO2分析: 加入了溫度調節的雙波長紅外二氧化碳分析器, 測量范圍:0-5000ppm,分辨率:0.1ppm; 精度3ppm。二氧化碳測量不受溫度變化影響,具有穩定、精度高,反映靈敏,1秒鐘之內就可以完成二氧化碳差值采集。 溫度:德國賀利氏高精度數字溫度傳感器,測量范圍:-20
Nature:菌根真菌是土壤碳存儲的關鍵
不同生態系統在居主導地位的、與植物相關的菌根真菌(與幾乎所有陸地植物相關的根共生體)的類型上有所不同。 “外生菌根和杜鵑花類菌根”(EEM)真菌產生降解氮的酶,而“叢枝菌根”則不,于是便有了這樣的預測:EEM生態系統中的植物將會與分解者競爭土壤氮,因此增加土壤碳存儲。 本文作者通過綜
秸稈發電為何“難產”?
成都平原上的秸稈,如果用于發電,年產值可超100億元;然而迄今為止,川內尚無一家這樣的電廠并網發電 每到收割季,秸稈問題就是令人頭疼卻無處求解的公眾話題。 秸稈禁燒年年燒。人們想出了許多秸稈無害化利用方式,秸稈發電就是其中的一種。《四川省“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底
研究揭示熱解溫度影響生物炭多相結構演變機制
近日,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重金屬生態毒理與污染修復創新團隊揭示了秸稈生物炭多相結構特征及其潛在環境風險,為秸稈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物炭定制開發提供理論支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生物資源技術》(Bioresource Technology)。 熱解溫度是影響生物炭理化性質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揭示熱解溫度對生物炭多相結構演變的影響機制
近日,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重金屬生態毒理與污染修復創新團隊孫約兵、孫濤等揭示了秸稈生物炭多相結構特征及其潛在環境風險,為秸稈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物炭定制開發提供理論支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生物資源技術》(《Bioresource?Technology》)。 熱解溫度是影響生物炭理化性
三聚秸稈生物質炭基復合肥技術亮相
2016年6月7日,為期兩天的第二屆中美氣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會在北京開幕。來自中美兩國的領導人、企業家、學者就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等議題展開討論。峰會期間,三聚—南京農業大學綠色工程技術中心展出了其創新產品—秸稈生物質炭基復合肥,受到各方重點關注。 三聚—南農生物質綠色工程
陳溫福院士:生物炭將成我國最具潛力新興產業
“以生物炭為核心的農林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未來將成為我國最具發展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在日前于河南農業大學召開的2013年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溫福如是說。 生物炭通常是指農林廢棄物等生物質,在缺氧和一定溫度條
秸稈產氣量其他材質五倍-秸稈燒掉不如造“氣”
一體化沼氣制造設備展示。? 每年5月豐收季節,成都平原上準時燃起的秸稈焚煙,都會導致成都“濃霧”鎖城。而伴隨著小春收獲,這些大量產生的秸稈成為各地政府頭疼所在。 如今這些秸稈有了更好的去處,制成燃氣用于煮飯、點燈。昨日上午,華西都市報記者在第四屆國際沼氣研討交流會上看到,多家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