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連旱,長江流域供水如何保障
長江流域的旱情仍在持續——受持續高溫少雨和長江上游來水偏少共同影響,鄱陽湖水位持續走低,9月6日,鄱陽湖星子站水位跌破8米,鄱陽湖進入極枯水位。“聯合作戰”的水庫群再次“出手”——繼8月中旬水利部調度長江上游水庫群、洞庭湖水系水庫群、鄱陽湖水系水庫群,為下游累計補水35.7億立方米后,9月12日,長江流域水庫群抗旱保供水聯合調度專項行動再次啟動。此次行動將如何保障旱區群眾飲水安全及秋糧作物灌溉用水需求?已持續兩個多月的長江流域旱情當前形勢如何?接下來,旱情會怎樣發展?旱情主要呈現“兩少一低一早”特點“目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旱情主要呈現‘兩少一低一早’的特點。”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劉志雨分析,一是降雨少;二是來水少;三是水位低;四是枯水早。面對長江流域的嚴峻旱情,水利部加強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措施,于8月16日實施長江流域水庫群抗旱保供水聯合調度專項行動,改善了長江中下游干流和兩湖地區沿江取水條件。水利部副部長劉偉平介紹,湖......閱讀全文
鄱陽湖湖泊-流域-長江系統水文干旱研究獲進展
鄱陽湖作為我國最大的通江淡水湖泊,近年來頻繁發生的干旱事件受到了普遍關注和高度重視。鄱陽湖水量變化受流域和長江來水的共同作用,通過探索鄱陽湖-流域-長江水系統的水分盈虧特征,可以更為全面揭示鄱陽湖的干旱成因。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和研究所一三五重點項目的資助下,中國科學
長江流域水土流失有效控制
日前,長江水利委員會發布長江流域片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數據。結果顯示,長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面積達到3585.03萬公頃,水土流失情況得到有效控制,很多區域水土情況有所好轉。 長江委新聞發言人徐德毅稱,普查工作耗時3年,范圍包括長江流域、西南諸河(瀾滄江以西)和西北諸河(西藏境內),內容
長江流域水電開發須專門立法
近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二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常委謝慶生在代表農工黨中央的發言中建議,目前尚無長江流域水電開發的專門立法,應以開發與保護并重為原則,推動相關立法進程。 謝慶生介紹,長江上游地區水電資源富集,但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生態環境脆弱。多年來,大規模的過度開發已經造成了長江
干旱半干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 你信嗎?在干旱半干旱區荒地植樹造林,0到30厘米的表層土壤中,有機碳和全氮儲量在造林后分別顯著提升了131%和88%,荒地造林后土壤碳、氮儲量的增幅要顯著大于農田造林和草地造林。 5月3日,一項來自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得出這一結果。該所科研團隊通過數據整合分析對此進行了評
干旱指數評估中國不同區域的干旱頻率變化趨勢
在區域和全球尺度上,干旱被認為是影響當前陸地生態系統的最主要脅迫因子,也是影響人類社會最為嚴重的災害之一。干旱指數作為定量評估干旱的重要指標和手段,其對干旱特征的準確描述是干旱研究的重要前提。然而,由于所采用的時間尺度及側重的氣候因素(溫度、降水等)不同,不同干旱指數對于干旱的時空分布特征(如干
我國加強長江流域水環境監測
過去五年,按照納污紅線管理和總量控制要求,我國加強了長江流域水環境監測,積極推進省界水體、水功能區和入河排污口監測,加大監督巡測力度,積極拓寬監測領域,為保護長江水資源,維護長江生態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24日召開的全國水文工作會議上,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負責人介紹,今年我國將在長
夏秋連旱,長江流域供水如何保障
長江流域的旱情仍在持續——受持續高溫少雨和長江上游來水偏少共同影響,鄱陽湖水位持續走低,9月6日,鄱陽湖星子站水位跌破8米,鄱陽湖進入極枯水位。“聯合作戰”的水庫群再次“出手”——繼8月中旬水利部調度長江上游水庫群、洞庭湖水系水庫群、鄱陽湖水系水庫群,為下游累計補水35.7億立方米后,9月12日,長
我國氣候環境變化及干旱-半干旱區人影響與適應 項目啟動
8月10日,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末次盛冰期以來我國氣候環境變化及干旱-半干旱區人類的影響與適應”啟動會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該項目是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批啟動的19個項目之一,旨在通過我國不同自然帶高精度氣候環境變化序列的重建,圍繞過去
發明提高干旱荒漠區人工恢復沙拐棗干旱抗逆性的方法
新疆生地所發明提高干旱荒漠區人工恢復沙拐棗干旱抗逆性的方法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發明的“提高干旱荒漠區人工恢復沙拐棗干旱抗逆性的方法”,獲授權專利(專利號ZL200910113267.0)。 本發明專利方法通過苗木選擇、前期整地和前期苗木處理、灌溉處理等步
“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區年代尺度氣候變化” 中期會議
按照科技部的要求,由馬柱國研究員主持的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區年代尺度氣候變化的機理及影響研究”中期總結會議于7月26日至28日在南京召開。項目追蹤專家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中科院南京湖泊所王蘇民研究員,項目專家組成員符淙斌院士、何金海教授、王會軍研究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