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穩增長與控排放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各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在積極采取穩增長措施的同時,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著力發展清潔能源,加快促進經濟轉型,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2015年上半年,各地區碳強度下降目標完成情況延續了2014年的良好態勢。具體做法包括: (一)重有效投資,促綠色增長。黑龍江省抓住國家加快鐵路建設機遇,今明兩年投資530億元,續建哈齊客運專線、牡綏鐵路擴能改造、同江跨境鐵路大橋,開工建設哈佳快速、哈牡客運專線、牡丹江至佳木斯環線等一批重點鐵路項目。加強重點水利工程建設,今明兩年投資494億元,實施了三江干流和8條主要支流治理、三江平原灌區等農業灌排工程、節水增糧、農村飲水安全、水土流失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以及穆棱奮斗水庫等引水蓄水工程。遼寧省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推出了首批PPP項目22個,總投資222億元。遼寧省積極推動綠色消費,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 (二)抓放權讓利,促大......閱讀全文
中國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致力低碳發展
中新社北京11月21日電 (記者 丁棟)聯合國氣候變化多哈會議前夕,中國國家發改委21日在北京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2年度報告,介紹中國2011年以來應對氣候變化采取的政策與行動及取得的成效。報告指出,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自2011年起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目前北京、上海、
我國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致力低碳發展
聯合國氣候變化多哈會議前夕,中國國家發改委21日在北京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2年度報告,介紹中國2011年以來應對氣候變化采取的政策與行動及取得的成效。報告指出,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自2011年起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目前北京、上海、廣東三省市已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報
低碳發展筑造綠色長城 中國碳排放增速穩步下降
低碳經濟是以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方式,是目前我國政府追求的目標,為了追求更好地生存環境,國家也一直在努力。近日一份由多國研究人員合作發布的報告稱,中國碳排放量自2005年以來處于穩步下降狀態,2014年的增速幾乎為零。 低碳發展筑造綠色長城中國碳排放增速穩步下降 一份由多國研究
生活如何低碳:專家給出碳排放公式?
碳排放和我們每天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那么,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行為能產生多少碳排放量?石家莊市環保局向市民提供了由有關專家給出的公式,你可以據此算出自己日常的碳排放量。 家居用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耗電度數×0.785。開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油耗公升數×0.785。坐飛機20
沈陽舉辦城市碳排放管理會議探討低碳轉型發展之路
近日,由沈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沈陽市質監局主辦的2016城市碳排放管理會議,在沈陽召開。 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質檢總局計量司以及來自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銀行、美國駐沈陽總領館和全國各地的13位碳排放和節能領域的專家學者,針對城市發展進行低碳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能源消耗總量控制、煤炭總量
低碳低排放將助力供給側改革
受到“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影響,水泥行業或將繼鋼鐵、煤炭之后迎來轉型陣痛。 產量首現萎縮 利潤大幅度下滑 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建材工業經濟運行情況顯示,水泥行業產量出現了25年來首次萎縮,為23.5億噸,同比下降4.9%;同時,行業經濟效益也出現大
統籌穩增長與控排放 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各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在積極采取穩增長措施的同時,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著力發展清潔能源,加快促進經濟轉型,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2015年上半年,各地區碳強度下降目標完成情況延續了2014年的良好態勢。具體做法包括: (一)重有效投資,促綠色增長。黑龍江省抓住國家加快鐵路建
排放監測“碳衛星” ——全球加快低碳技術研發應用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如何觀測?遙望藍天,“碳衛星”正成為中堅力量。2021年,中國科研團隊基于我國第一顆碳衛星——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的觀測數據,發布全球碳通量數據集,標志著我國已具備全球碳收支的空間定量監測能力,可以助力盤點各地碳收支。 碳中和進程不僅依賴能源技術的變革創新,也離不開
低碳社會需遏制浪費型排放
坎昆會議將承前啟后 300億美元發達國家快速啟動資金已基本落實到位 記者:有人認為,坎昆會議上各國難以達成一個綜合性的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將是一個“求小同存大異”的會議,您是否認同?? 潘家華:我覺得這個表述太消極了,我們應該積極看待。 大步邁不了,
解讀零碳排放
全球溫室效應正不斷威脅著我們的地球生態環境,許多科學家認為全球溫室效應是人類將面臨的最具挑戰的課題。在城市的發展面臨著氣候變暖威脅的同時,我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也由于空氣和水的質量惡化而受到危害。因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對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對改善城市的生存環境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零碳”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