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復制的計算規律
DNA復制的計算規律:每次復制的子代DNA中各有一條鏈是其上一代DNA分子中的,即有一半被保留。一個DNA分子復制n次則形成2n個DNA,但含有最初母鏈的DNA分子有2個,可形成2Ⅹ2n條脫氧核苷酸鏈,含有最初脫氧核苷酸鏈的有2條。子代DNA和親代DNA相同,假設x為所求脫氧核苷酸在母鏈的數量,形成新的DNA所需要游離的脫氧核苷酸數為子代DNA中所求脫氧核苷酸總數2nx減去所求脫氧核苷酸在最初母鏈的數量x。......閱讀全文
概述DNA的復制型的內容
在未受照射的細菌中,復制位點(replicating site)或生長點開始于DNA分子的起始點,并且復制點圍繞環形分子半保留地發生復制。照射后,合餅應用溴尿嘧啶標記和氯化銫梯度離心的方法觀察到復制型與正常不同。在此方法中,用3H一胸腺嘧啶預先標記大腸桿菌幾個世代。預先標記的細胞或受照射或不受照
DNA的滾環復制的介紹
在以這種機制進行的復制中,親代雙鏈DNA的一條鏈在DNA復制起點處被切開,其5'端游離出來。這樣,DNA聚合酶Ⅲ便可以將脫氧核糖核苷酸聚合在3'-OH端。當復制向前進行時,親代DNA上被切斷的5'端繼續游離下來,并且很快被單鏈結合蛋白所結合。因為5'端從環上向下解
Nature:DNA復制過程的關鍵奧秘
最近,沙特國王科技大學(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AUST)的研究人員,揭開了DNA復制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奧秘。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國際頂級學術刊物《Nature》。 在一個細菌分裂之前,它必須通過一個稱為DNA復
DNA滾環復制的特點介紹
1、以親本鏈(+鏈)為模板合成互補的環狀負鏈,形成閉合環狀的復制形RF1; 2、以成環滾環復制產生多個子代RF; 3、以RF的負鏈為模板進行滾環復制產生多拷貝正鏈單環。
DNA-復制起點的概念和結構
中文名稱DNA 復制起點英文名稱DNA replication origin定 義DNA分子上的復制起始部位,為富含AT的序列,多呈十字形結構,是復制子的組成部分。DNA復制起點決定了復制的起始和起始頻率。應用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一級學科),核酸與基因(二級學科)
什么是DNA的半保留復制?
半保留復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是DNA復制的模式。親代DNA雙鏈分離后的兩條單鏈均可作為新鏈合成的模板,復制完成后的子代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均與親代DNA分子相同,但子代DNA分子的雙鏈一條來自親代,另一條為新合成的鏈,故稱為半保留復制。
DNA復制與PCR技術的異同
PCR技術單指體外大量復制目的基因(DNA片段)的現代生物技術,DNA先在90-95oC解旋為單鏈,再在70-75oC復性,最后在55-60oC且在Taq酶(熱穩定的D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長鏈DNA。
DNA滾環復制的特點介紹
1、以親本鏈(+鏈)為模板合成互補的環狀負鏈,形成閉合環狀的復制形RF1;2、以成環滾環復制產生多個子代RF;3、以RF的負鏈為模板進行滾環復制產生多拷貝正鏈單環。
DNA滾環復制的過程介紹
環狀DNA可以采取上述典型的DNA復制方式進行復制,即從復制起點開始,雙向同時進行,形成θ樣中間物,故又稱"θ"型復制,最后兩個復制方向相遇而終止復制。但有些環狀DNA采用另個一種方式,即滾環復制。例如許多病毒DNA的復制、F因子在接合(conjugation)轉移時其DNA的復制,以及許多基因
DNA半保留復制的發現過程
半保留復制闡述了在所有已知細胞中DNA復制的機制。半保留復制的名字來源于這樣的事實,在復制產生的兩個子代DNA拷貝中,每個拷貝的DNA雙鏈包含一個來自親代DNA的單鏈和一個新合成的DNA單鏈??。DNA的半保留復制假說最早由前蘇聯生物學家尼古拉·科爾佐夫(Nikolai Koltsov)于1927年
簡述DNA滾環復制的特點
1、以親本鏈(+鏈)為模板合成互補的環狀負鏈,形成閉合環狀的復制形RF1; 2、以成環滾環復制產生多個子代RF; 3、以RF的負鏈為模板進行滾環復制產生多拷貝正鏈單環。
DNA的半不連續復制過程
在DNA復制過程中,雙螺旋被解開,互補鏈被解旋酶分離,形成了所謂的DNA復制叉。在這個分叉之后,DNA引物酶和DNA聚合酶開始起作用,合成一個新的互補鏈。因為這些酶只能從5 '到3 '的方向工作,這兩個解開的DNA模板鏈以不同的方式復制。其中,前導鏈的模板鏈具有5 '至3 &
DNA復制中的錯誤相關介紹
以DNA為模板按堿基配對進行DNA復制是一個嚴格而精確的事件,但也不是完全不發生錯誤的。堿基配對的錯誤頻率約為10-1-10-2,在DNA復制酶的作用下堿基錯誤配對頻率降到約10-5-10-6,復制過程中如有錯誤的核苷酸參入,DNA聚合酶還會暫停催化作用,以其3’-5’外切核酸酶的活性切除錯誤接
病毒-DNA-復制過程是怎樣的?
病毒 DNA 復制過程因病毒種類而異,但通常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步驟:吸附和侵入:病毒通過其表面的蛋白質與宿主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從而吸附到宿主細胞上。然后,病毒通過不同的方式將其遺傳物質(DNA)注入或帶入宿主細胞內。脫殼:病毒的蛋白質外殼被去除,釋放出病毒的 DNA。合成早期 mRNA:利用宿主細胞
細胞化學詞匯DNA自復制
中文名稱:自復制英文名稱:self-replicating定 義:質粒或其他染色體外DNA分子復制的時間以及速率不受染色體DNA控制的過程。應用學科:細胞生物學(一級學科),細胞遺傳(二級學科)
細胞化學詞匯DNAθ型復制
θ型復制是DNA在復制原點解開成單鏈狀態的復制,其分別作為模板,各自合成其互補鏈,出現兩個叉子狀的生長點,也叫做復制叉。
細胞化學詞匯DNA-復制起點
中文名稱:DNA 復制起點英文名稱:DNA replication origin定 義:DNA分子上的復制起始部位,為富含AT的序列,多呈十字形結構,是復制子的組成部分。DNA復制起點決定了復制的起始和起始頻率。應用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一級學科),核酸與基因(二級學科)
細胞化學詞匯DNA單向復制
單向復制是指RODC(只讀域控制器)的更改可以入站復制但無法出站復制。單向復制,通過限制可以來自于分支的潛在惡意更改無法復制到RODC,有助于提高安全性。
DNA半不連續復制過程
DNA復制時,以3‘→5‘走向為模板的一條鏈合成方向為5‘→3‘,與復制叉方向一致,稱為前導鏈;另一條以5‘→3‘走向為模板鏈的合成鏈走向與復制叉移動的方向相反,稱為后隨鏈,其合成是不連續的,先形成許多不連續的片段(岡崎片段),最后連成一條完整的DNA鏈。
細胞化學詞匯復制型DNA
中文名稱:復制型DNA英文名稱:replicative form DNA;RF-DNA定 義:單鏈核酸(DNA或RNA)病毒在復制期間所形成的由親代單鏈分子與子代單鏈分子配對結合形成的DNA雙鏈。應用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一級學科),核酸與基因(二級學科)
DNA復制叉穩定機制研究
解開50年謎題 “DNA復制錯誤主要來自DNA復制叉的不穩定。”孔道春對《中國科學報》說,“揭示checkpoint調控維持停頓復制叉穩定的核心分子機制,找到DNA復制叉不穩定的原因,人們就可以有的放矢,在疾病篩查、靶向藥物開發方面做很多工作。甚至可以在增強DNA穩定性方面有所作為,如果能讓
DNA滾環式復制過程
環狀DNA可以采取上述典型的DNA復制方式進行復制,即從復制起點開始,雙向同時進行,形成θ樣中間物,故又稱"θ"型復制,最后兩個復制方向相遇而終止復制。但有些環狀DNA采用另個一種方式,即滾環復制。例如許多病毒DNA的復制、F因子在接合(conjugation)轉移時其DNA的復制,以及許多基因擴增
DNA復制各階段過程簡介
DNA復制主要包括引發、延伸、終止三個階段。以原核生物DNA復制過程予以簡要說明。引發DNA復制始于基因組中的特定位置(復制起點),即啟動蛋白的靶標位點? ?。啟動蛋白識別“富含AT”(富含腺嘌呤和胸腺嘧啶堿基)的序列,因為AT堿基對具有兩個氫鍵(而不是CG對中形成的三個),因此更易于DNA雙鏈的分
堿基互補原則規律計算方法
關于堿基互補配對規律的計算,其生物學知識基礎是: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由于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過程是:⑴微觀領域—分子水平的復雜生理過程,學生沒有感性知識為基礎,學習感到非常抽象。⑵涉及到多種堿基互補配對關系,DNA分子內部有A與T配對,C與G配對;DNA分子的模板鏈與生成的RNA之間有A與T配對,
關于DNA復制過程的岡崎片段與半不連續復制的介紹
因為DNA的兩條鏈是反向平行的,所以在復制叉附近解開的DNA鏈,一條為5’—〉3’方向,另一條為3’—〉5’方向,兩個模板極性是不同。所有已知DNA聚合酶合成方向均為5’—〉3’方向,不為3’—〉5’方向,所以無法解釋DNA的兩條鏈同時進行復制的問題。解釋DNA兩條鏈各自模板合成子鏈等速復制現象
DNA復制的復雜性保證了復制的高度忠實性
E.coli復制時,每個堿基對錯配頻率為10-9(10的負9次方)~10-10(10的負10次方),是高保真系統。新DNA鏈合成時需引物,引物后又要切除,再以DNA鏈取代,DNA聚合酶在合成時還有校對功能,每引入一個核苷酸都要復查一次,未核實則不能繼續進行聚合反應。在復制過程中還有許多輔助蛋白,E.
關于DNA滾環復制的過程介紹
環狀DNA可以采取上述典型的DNA復制方式進行復制,即從復制起點開始,雙向同時進行,形成θ樣中間物,故又稱"θ"型復制,最后兩個復制方向相遇而終止復制。但有些環狀DNA采用另個一種方式,即滾環復制。例如許多病毒DNA的復制、F因子在接合(conjugation)轉移時其DNA的復制,以及許多基因
關于DNA滾環復制的基本介紹
滾環式復制(rolling circle replication)是噬菌體中常見的DNA復制方式。許多病毒DNA的復制、質粒、F因子在接合(conjugation)轉移時其DNA的復制,以及許多基因擴增時都采用這種方式。 在以這種機制進行的復制中,親代雙鏈DNA的一條鏈在DNA復制起點處被切開
乙肝病毒的-DNA-復制過程
乙肝病毒(HBV)的 DNA 復制過程較為復雜,主要包括以下步驟:吸附和侵入:乙肝病毒通過其表面的蛋白與肝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然后病毒被攝入肝細胞內。脫殼:病毒進入細胞后,脫去衣殼,釋放出松弛環狀 DNA(rcDNA)。形成共價閉合環狀 DNA(cccDNA):rcDNA 進入肝細胞核,在細胞酶的作
DNA-復制機制研究的歷史背景
DNA 復制機制的研究有著漫長而豐富的歷史背景。在 20 世紀 50 年代之前,人們對遺傳物質的本質和遺傳信息的傳遞方式還知之甚少。1953 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 DNA 的雙螺旋結構模型,為理解 DNA 的復制奠定了基礎。這個模型揭示了 DNA 分子的堿基配對原則,暗示了 DNA 復制的可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