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中國科大一項成果入選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日前公布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可擴展量子信息處理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入選其中。 實現實用化量子計算和遠距離量子通信的關鍵是,通過發展多粒子量子系統相干操縱技術實現可擴展的量子信息處理。潘建偉研究小組利用自主發展的高亮度、高純度量子糾纏源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八光子薛定諤貓態。同時,他們利用八光子糾纏簇態,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拓撲量子糾錯,證明拓撲編碼可以顯著減少量子比特錯誤率,顯示了容錯量子信息處理的強大能力。此外,潘建偉小組還發展了高精度時間同步技術,并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發展了高精度光跟瞄技術。在上述核心技術的基礎上,他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百公里量級的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和雙向糾纏分發,證明了借助衛星實現全球量子通信網絡和開展大尺度基本物理問題檢驗的可行性。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和《自然》雜志上。 ......閱讀全文

    最新量子通信芯片僅為現有裝置的1/1000

       新加坡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光子學》雜志上撰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量子通信芯片,盡管其“塊頭”僅為現有裝置的千分之一,但能提供同樣出眾的量子安全技術,可用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智能手表等緊湊型設備內,提升其通信安全性。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由南洋理工大學劉愛群(音譯)教授領導的團

    量子指紋識別首次突破經典通信極限

      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強、李力等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合作,在20公里的光纖線路中實現了量子指紋識別,并在國際上首次突破了經典通信的極限。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應用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

    世界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成功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成功進行了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觀察到了光子極化量子態和量子糾纏可在海水中保持量子特性,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實驗驗證了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向未來建立水下及空海一體量子通信網絡邁出重要一步。該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光學快報》雜志上,并被列為編輯推薦。  目前,基于光纖和自

    微型激光芯片為量子通信增加新維度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工程學院領導的研究小組發明了一種芯片,其安全性和穩健性超過了現有的量子通信硬件。他們的技術通過“量子電碼”進行通信,使任何一種以前的芯片上激光器的量子信息空間翻了一番。  非量子芯片使用比特存儲、傳輸和計算數據,而最先進的量子設備使用量子比特。比特可

    科學家實現通信波段按需式量子存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基于摻鉺波導,實現了通信波段光子的按需式量子存儲,向構建大尺度光纖量子網絡邁出重要一步。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  量子存儲器是量子網絡的核心器件,通過按需式讀取糾纏光子,可把遠距離光纖傳輸中的指數級損耗降為多項式級損耗。為利用現有的

    世界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成功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成功進行了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觀察到了光子極化量子態和量子糾纏可在海水中保持量子特性,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實驗驗證了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向未來建立水下及空海一體量子通信網絡邁出重要一步。該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光學快報》雜志上,并被列為編輯推薦。  目前,基于光纖和自

    潘建偉:“墨子”開啟量子通信新篇章

       2017年,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實現了三大既定科學目標,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千公里級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和千公里級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國家發改委立項的世界首個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京滬干線”正式開通。“京滬干線”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合肥,

    科學家發現“無痕截獲”量子通信方法

      科技界通常認為,如果量子通信遭人竊聽,通信接收方的探測器會很快發現。但挪威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學術刊物《自然—光子學》上報告說,他們找到一種“無痕截獲”量子通信的方法,可以在通話雙方沒有絲毫覺察的情況下獲得通話內容。  在微觀世界里,不論兩個光子等粒子間的距離有多遠,一個粒子的變化都會

    中國量子通信技術已躋身全球領先地位

      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朱玉27日表示,近年來,中國量子通信技術已躋身全球領先地位,吸引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中國量子通信網絡與應用論壇27日在北京舉行。朱玉說,隨著量子衛星、京滬干線等大項目的建設,量子概念頻繁進入公眾視野,中國量子通信產業化的蓬勃發展初現端倪,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量子通信領域,逐

    潘建偉:“墨子”開啟量子通信新篇章

       2017年,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實現了三大既定科學目標,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千公里級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和千公里級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國家發改委立項的世界首個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京滬干線”正式開通。“京滬干線”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合肥,

    促進量子科技發展-費米實驗室新成立量子研究所

      美國首屈一指的粒子物理實驗室變身為量子科技領域的新“玩家”。據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官網18日消息,該實驗室當日宣布,將把實驗室內所有量子科學項目集結在一起,成立新的費米實驗室量子研究所,以利用粒子物理學專業知識和創新方法促進量子科技的發展。  量子技術方興未艾,可廣泛應用于計算、傳感、模擬和通信

    量子密鑰分發的新紀錄讓量子通信網絡又近一步

    影響量子密鑰分發傳輸距離的首要因素是信噪比。原則上只要充分抑制噪聲就可以提升傳輸距離。但也不能說噪聲為零,就可以傳輸無限遠,這是因為線路除了噪聲還存在衰減,衰減會使得密鑰生成率降低,密鑰率太低則無法滿足任何實際應用需要,即使沒有噪聲,也失去了應用價值。 韓正甫

    專家稱中國量子通信技術已全面領先世界

      中新社昆明8月20日電 (陳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宇翱20日在全國量子力學2017年年會上表示,“中國的量子通信技術已全面領先于世界”。   2016年,世界上第一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全線貫通,全長2000多公里;2016年8月,以“墨子號”命名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

    國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項目通過總技術驗收

      8月30日下午,國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技術驗證及應用示范項目技術驗收評審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評審專家組聽取了項目組關于項目建設基本情況和分系統驗收情況的匯報,經現場質詢和討論,專家組認為項目已完成了預期的技術驗證和應用示范任務,具備開通條件,同意通過技術驗收。  “京滬干線”項目于2

    量子通信、測量和計算國際學術大會在合肥舉行

      11月2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承辦的“2014量子通信、測量和計算國際學術大會”(QCMC)在合肥舉行。中國科大校長侯建國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QCMC是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領域影響力最大的國際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這是首次在中國舉辦。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400余位知名專家學者參會。  大會將頒

    “遠距離量子通信實驗研究”項目通過驗收

      9月25日,中國科學院基礎局組織專家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持召開了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遠距離量子通信實驗研究”驗收會。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詹文龍、計劃財務局局長孔力、基礎科學局局長劉鳴華、中國科大校長侯建國等出席了驗收會,上海交通大學李家明院士擔任驗收組組長。會議由孔力主持。   

    量子通信是不是偽科學?潘建偉這樣回應

       “墨子號”發射快三年了,到底有什么新發現?量子通信和公眾有什么關聯,到底是不是偽科學?10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有很多話要說。  說“墨子號”:能滿足一些初步的安全通信需求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以來

    量子通信網絡保護電網,港媒都驚呆了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近日報道稱,據參與項目的科學家說,中國在太空建立了一個量子通信網絡,以保護其電網不受攻擊。報道稱,該網絡的一部分將福建省的電網與位于北京市的國家應急指揮中心連接起來。在5月份進行的一次演練中,這條超級安全的通信線路使中央政府工作人員能夠接管這個沿海省份電網的控制權,這樣他們的指

    微納量子衛星如何進一步加強量子保密通信的應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921.shtm

    中學生走進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900.shtm

    《中國科學院研究所綜合管理條例》頒布

    本報北京3月24日訊(記者祝魏瑋)今天,中國科學院正式頒布了《中國科學院研究所綜合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這是繼2006年中科院頒布《中國科學院章程》后的又一重要基本制度。 據了解,《條例》共14章85條,包括總則、所長負責制、黨的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職工代表大會、戰略研究與規劃、科研活動

    中國科大創造密集編碼量子通信信道容量新紀錄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恒等人首次利用四維糾纏態實現量子密集編碼,達到2.09的信道容量,創造了當前國際最高水平。該成果充分展示了高維糾纏在量子通信中的優勢。該成果7月20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

    歐盟10國共同開展歐盟量子通信基礎設施計劃

      據歐盟官網消息,近期匈牙利、葡萄牙和波蘭加入歐盟量子通信基礎設施計劃(QCI),并與其它7個歐盟成員國一起,在未來10年內共同研發和部署歐盟量子通信基礎設施。QCI旨在提升歐盟在量子技術、網絡安全和產業競爭力的實力。比利時、德國、意大利、盧森堡、馬耳他、荷蘭和西班牙已經在6月13日羅馬尼亞召開的

    八節點新型量子通信網試驗成功

    ? 近日,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英國布里斯托爾市成功建立一個新型量子通信試驗網絡,實現了8個節點的密鑰集中生成和分發。這一新的網絡架構價格便宜,具有可擴展性,有望促進量子互聯網的發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數十年來,量子已被視為標準加密技術的革命性替代者。量子密鑰分發(QKD)允許通信雙

    中國科學家創量子保密通信新世界紀錄

      中國科學家創造量子保密通信新的世界紀錄,首次實現超過400公里的抗黑客攻擊量子密鑰分發。  記者11月4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與清華大學及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等單位科研人員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超過400公里抵御量子黑客攻擊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極大地推動了

    我國量子通信安全傳輸創最新世界紀錄

      我國科學家創造的量子通信安全傳輸創最新世界紀錄:將可以抵御黑客攻擊的遠程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安全距離擴展至200公里。這一成果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張強、陳騰云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清華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完成,相關論文發表在日前出版的國際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

    潘建偉院士:量子通信前景無限重在科研轉化應用

        “在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經過10年的努力和國際合作,我們已經走到了國際前列。”3月7日,在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主辦的“創新驅動發展”專題發布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表示,“我們有一個計劃,準備以我國為主導,在2016年前后發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招標成像系統

      項目概況  高速三維粒子圖像測速系統-圖像采集系統和雙色激光誘導熒光測試系統-部分配件采購項目 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登錄東方在線www.o-science.com注冊并購買獲取招標文件,并于2021年12月17日 09點30分(北京時間)前遞交投標文件。  一、項目基本情況  項目編號:OI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發聲明辟謠

       近期網絡流傳題為《石正麗凌晨發出警告:對疫情不必抱有太大樂觀,蚊蟲或成第三宿主》的不實信息,該謠言可能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經查證,我所鄭重聲明如下:  石正麗研究員從未發布過任何相關信息,石正麗本人及我所保留追究造謠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衷心感謝社會各界對我所的關心、支持和幫助!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大一項成果入選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日前公布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可擴展量子信息處理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入選其中。   實現實用化量子計算和遠距離量子通信的關鍵是,通過發展多粒子量子系統相干操縱技術實現可擴展的量子信息處理。潘建偉研究小組利用自主發展的高亮度、高純度量子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