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入圍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名單
中科院網站昨天公布,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推薦工作于4月30日結束。經院士推薦和歸口初選部門推薦,并經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審議,確認有效候選人391人,最終將增選院士不超過60名。在有效候選人中,當選美國雙院院士的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在列。此外,水利部副部長李國英也是候選人之一。清華大學教授 施一公 2008年,施一公成為“千人計劃”首批國家特聘的專家回國,并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擔任副院長,但是卻在2011年中科院的院士評選中落選,一度成為當時學術界議論的話題。有輿論認為,施一公落選原因不是能力不足,而是他曾在2010年與饒毅聯合在《科學》雜志上發表評論,批評國內科技體制以及學術界風氣。他們在文章中稱,“在中國,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與官員和他們賞識的專家拉關系重要”。 今年4月,施一公先后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和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雙料外籍院士,再度引起公眾對中國院士增選機制的質疑和反思。中國科......閱讀全文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科技強國 從我做起
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施一公,用了10年,從留學生成為世界著名大學的終身教授;但卻用短短一夜,為了一個夢想放棄優厚條件毅然回國。他說,用科學報國才是一個科學家最大的榮耀。 1989年,施一公從清華大學畢業,選擇出國留學,后來成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歷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Nature關注施一公二次參選中科院院士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CAS)公布了兩年一屆新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名單。在這些參與候選的頗有聲望的科學家中,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施一公(Shi Yigoing)成為了最受關注的焦點,2年前他第一次參與中科院院士評選最終卻沒有獲得成功。 施一公的專長是蛋白質晶體學,其研究組主要致力
清華施一公院士發表最新PNAS文章
來自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解析了,轉運蛋白AdiC 介導pH依賴性底物轉運的分子機制。相關論文“Molecular mechanism of pH-dependent substrate transport by an arginine-agmatine antiporter”發表在8月1
施一公院士:用一流成果來愛國
施一公,1967年生,清華大學教授,“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2008年全職回國前,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曾獲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等多個世界科學領域重要獎項 “即使在中國做著和美國同樣的事,在祖國也會開心得多。”“千人計劃”專家、
施一公院士:科學的能量、燃料來自想象
“讀書的意義是什么?”這個問題,在西湖大學被頻頻問起,每個人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7月16日,2022年“西湖春讀會”暨第二屆西湖大學圖書館捐贈基金活動日在西湖大學云谷校區舉行。 在活動致辭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是這樣回答“讀書的意義是什么”這個問題的——“拋開所有功利性的目
清華施一公院士PNAS發表乙肝新成果
來自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抗凋亡蛋白Bcl-2與乙肝病毒蛋白HBx之間的互作進行了結構與生物化學分析,研究結果發布在2月8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清華大學的施一公(Yigong Shi)教授。施一公研究組主要致力于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研究腫瘤發生和細
施一公院士Cell Res解析關鍵蛋白結構
來自清華大學生科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and bio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heptameric Lsm1-7 complex”的短訊文章,揭示了Lsm1-7復合物的結構新機制,相關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雜志上。
施一公:當院士, 不是我的歸國目標
施一公并不是那類“明星科學家”,但卻兩度成為社會焦點。 上一次,他放棄千萬美元的優厚科研待遇,從普林斯頓大學辭去終身教職,在美國引起震動。《紐約時報》2010年1月7日頭版對此事進行專題報道,高度關注在美華人科學家的“返流”。 這一次,是在中國。12月9日,2011年度中科院院士增選
施一公院士PNAS發表凋亡研究新成果
來自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Apaf-1凋亡體(apoptosome)激活caspase-9的分子機制,研究論文“Molecular determinants of caspase-9 activation by the Apaf-1 apoptosome”發表在10月13日的《美國
清華施一公院士發表2016開年Science文章
來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獲得了分辨率為3.8埃的U4/U6.U5 三小核核糖核蛋白復合物(U4/U6.U5 tri-snRNP)三維結構,由此提供有關剪接體(spliceosome)組裝和催化的新見解。研究結果發布在1月7日的《科學》(Scie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