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病毒所揭示病原細菌三型分泌系統主調控蛋白分泌機制
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陳士云研究員領導的病原細菌學科組在耶爾森氏菌三型分泌系統主調控蛋白LcrQ分泌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微生物學刊物Molecular Microbiology。 三型分泌系統(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T3SS)是革蘭氏陰性病原細菌重要的毒力系統,研究其調控機制對控制病原細菌的感染具有重要意義。耶爾森氏菌的T3SS由一個毒力質粒編碼,是研究T3SS調控及運轉機制的重要模式菌株;其中LcrQ蛋白是T3SS主要的負反饋抑制因子,早在1995年就被鑒定參與耶爾森氏菌T3SS的負反饋抑制作用,全局性調控T3SS的表達和分泌。目前已知LcrQ在T3SS誘導條件下被分泌到細菌胞外激活T3SS,但盡管經歷了將近20年的研究,LcrQ蛋白如何發揮負調控T3SS的功能以及LcrQ從細菌胞內被分泌到胞外的機制等研究一直沒有進展。 該學科組博士生李云龍等通過構建毒力質粒上......閱讀全文
人工智能新模型實現精準RNA靶向和基因調控
據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生物技術》雜志上的新研究,美國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人工智能模型,可預測RNA靶向CRISPR工具的脫靶活性。該模型可精確地設計向導RNA并調節基因表達,這些精確的基因控制可用于開發基于CRISPR的新療法。 美國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院和紐約基因組中心研究人員進行的
簡述蛋白質折疊的生長模型
根據這種模型,肽鏈中的某一區域可以形成“折疊晶核”,以它們為核心,整個肽鏈繼續折疊進而獲得天然構象。所謂“晶核”實際上是由一些特殊的氨基酸殘基形成的類似于天然態相互作用的網絡結構,這些殘基間不是以非特異的疏水作用維系的,而是由特異的相互作用使這些殘基形成了緊密堆積。晶核的形成是折疊起始階段限速步
關于酪蛋白膠粒的Holt模型介紹
由Holt等(1998,2003)提出,在該模型中,酪蛋白膠粒是由酪蛋白分子纏結在一起,形成一個網狀凝膠結構。在這一結構中,膠體磷酸鈣微簇(colloidal calcium phosphate nanoclusters)對膠粒結構起穩定作用,它與鈣敏性酪蛋白中的磷酸絲氨酸簇結合在一起,形成內部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分泌途徑激酶調控新機制
盡管首個磷酸化蛋白酪蛋白(casein)在1883年就被報道,直到2012年第一個分泌途徑蛋白激酶Fam20C才被鑒定,它催化包括酪蛋白在內絕大多數分泌蛋白的磷酸化。近年來的研究表明,Fam20C參與調節生物礦化、細胞粘附和遷移、激素原的加工、脂質穩態、蛋白質轉運及內質網穩態等眾多生命過程。然而
我國科學家在光調控甲狀旁腺激素分泌方面獲進展
甲狀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是由甲狀旁腺主細胞分泌的堿性單鏈多肽激素,對機體鈣磷代謝的調節至關重要。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甲旁亢)患者,甲狀旁腺主細胞上的鈣敏感受體(Calcium sensing receptors, CaSR)無法精確感受機體血鈣濃度變化,
最新研究發現調控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關鍵分子
雖然現在新的降糖藥物層出不窮,但都只是通過加速身體器官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來達到降糖目的,治標不治本。造成糖尿病最核心的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問題,仍是目前難以解決的世界性難題。 近期,德國慕尼黑亥姆霍茲中心糖尿病與再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抑制小鼠胰島β細胞上一種名為Inceptor的分子,
光調控甲狀旁腺素分泌干預骨丟失研究方面獲進展
北京時間2022年2月9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楊帆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An optogenetic approach for regulating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白蛋白分泌、CYP3A4活性分析
原代人類肝細胞(PHH)體外培養模型人類肝臟功能,可以產生與真實體內藥物代謝非常相似的代謝譜。而PHH培養是研究體外肝細胞生物學、肝功能和藥物誘導肝毒性的金標準,但常規的2D水平 PHH培養由于受到去分化和肝特異性功能迅速喪失的限制,所以我們需要尋求一種更穩定的體外模型構建方法,從而能夠真實反映體內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結構特征
IgA在分泌物中主要以二聚體形式存在,SIgA是由十肽組成的免疫球蛋白,來自2個不同的細胞系,沉降系數為11S,它包含2個單體的IgA、1條J鏈和1個分泌片,它們通過共價結合就形成所謂的SIgA。?單體IgA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含量較低,其沉降系數為7S,相對分子質量約為165×103,是重鏈為α的免
細胞如何知道什么時候要分泌蛋白
激素有很多種:如類固醇、氨基酸衍生物、蛋白質等同時不同激素分泌不同:1.肽類激素一般是在分泌細胞內核糖體上通過翻譯過程合成的,與蛋白質合成過程基本相似。2.胺類激素與類固醇類激素是在分泌細胞內主要通過一系列特有的酶促反應(有機化合物在酶催化下進行的反應)而合成的,前一類底物是氨基酸,后一類是膽固醇。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功能簡介
與普通的抗體分子相比,SIgA具有許多優良特性。SIgA分子中的J鏈將2個IgA單體連接起來,由于每個IgA單體具有2個抗原結合部位,因此每個SIgA抗體即有4個抗原結合位點(四價),從而比普通抗體分子具有更高的親和力。SIgA具有很高的穩定性,其在黏膜表面的半衰期為IgG的3倍,其在人體外分泌
大鼠Clara細胞分泌蛋白(CCSP)ELISA檢測法
大鼠Clara細胞分泌蛋白(CCSP)ELISA試劑盒?(用于血清、血漿、細胞培養上清液和其它生物體液內)?原理本實驗采用雙抗體夾心?ABC-ELISA法。用抗大鼠?CCSP?單抗包被于酶標板上,標準品和樣品中的?CCSP與單抗結合,加入生物素化的抗大鼠CCSP,形成免疫復合物連接在板上,辣根過氧化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功能特點
與普通的抗體分子相比,SIgA具有許多優良特性。SIgA分子中的J鏈將2個IgA單體連接起來,由于每個IgA單體具有2個抗原結合部位,因此每個SIgA抗體即有4個抗原結合位點(四價),從而比普通抗體分子具有更高的親和力。SIgA具有很高的穩定性,其在黏膜表面的半衰期為IgG的3倍,其在人體外分泌道中
關于分泌蛋白內質網的相關介紹
在真核細胞中,內質網是最大的膜狀結構的細胞器,其表面積可以是質膜面積的幾倍。大部分的內質網與核糖體相結合形成糙面內質網,在糙面內質網上的核糖體是膜蛋白和分泌蛋白合成的地方,也是蛋白質分泌途徑的起點 。多肽經移位后,在內質網的小腔中被修飾,通過短時間的加工后,分泌蛋白形成被膜包裹的小泡,轉運到高爾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結構特征
IgA在分泌物中主要以二聚體形式存在,SIgA是由十肽組成的免疫球蛋白,來自2個不同的細胞系,沉降系數為11S,它包含2個單體的IgA、1條J鏈和1個分泌片,它們通過共價結合就形成所謂的SIgA。 單體IgA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含量較低,其沉降系數為7S,相對分子質量約為165×103,是重鏈為
關于分泌蛋白的基本原理介紹
信號肽在穿越膜后即被內質網腔內的信號肽酶水解切除。當核糖體與其受體蛋白結合后,SRP與停泊蛋白便解離,各自進入新的識別、結合循環。當轉譯進行到mRNA的終止密碼子時,蛋白質的合成結束,核糖體的大小亞基解聚,大亞基與核糖體受體的相互作用消失,核糖體受體解聚,內質網膜上的蛋白孔道消失,內質網恢復成完
蛋白質生物合成的調控
生物體內蛋白質合成的速度,主要在轉錄水平上,其次在翻譯過程中進行調節控制。它受性別、激素、細胞周期、生長發育、健康狀況和生存環境等多種因素及參與蛋白質合成的眾多的生化物質變化的影響。由于原核生物的翻譯與轉錄通常是偶聯在一起的,且其mRNA的壽命短,因而蛋白質合成的速度主要由轉錄的速度決定。弱化作用是
研究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趙強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孫飛、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Denise Wootten研究團隊合作,在G蛋白偶聯受體(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解析了人源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分別與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結合的復合物三
GTP結合蛋白的調控作用介紹
G蛋白在信號轉導過程中起著分子開關的作用。與GDP(紫色)結合后,G蛋白處于非活性狀態。GTP取代GDP后,G蛋白活化并傳遞信號。G蛋白形式多樣,大多數用于信號傳遞,有些則在諸如蛋白質合成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紹異三聚體G蛋白,它由三條不同的鏈組成,分別為α(棕黃色)β(藍色)γ(綠色)。紅色部分
小G蛋白的調控功能介紹
小G蛋白:近年來研究發現小G蛋白,特別是一些原癌基因表達產物有著廣泛的調節功能。Ras蛋白主要參與細胞增殖和信號轉導;Rho蛋白對細胞骨架網絡的構成發揮調節作用;Rab蛋白則參與調控細胞內膜交通(membrane traffic)。此外,Rho和Rab亞家庭可能分別參與淋巴細胞極化(polariza
蛋白質生物合成的調控
生物體內蛋白質合成的速度,主要在轉錄水平上,其次在翻譯過程中進行調節控制。它受性別、激素、細胞周期、生長發育、健康狀況和生存環境等多種因素及參與蛋白質合成的眾多的生化物質變化的影響。由于原核生物的翻譯與轉錄通常是偶聯在一起的,且其mRNA的壽命短,因而蛋白質合成的速度主要由轉錄的速度決定。弱化作用是
簡述蛋白質合成的調控
生物體內蛋白質合成的速度,主要在轉錄水平上,其次在翻譯過程中進行調節控制。它受性別、激素、細胞周期、生長發育、健康狀況和生存環境等多種因素及參與蛋白質合成的眾多的生化物質變化的影響。由于原核生物的翻譯與轉錄通常是偶聯在一起的,且其mRNA的壽命短,因而蛋白質合成的速度主要由轉錄的速度決定。弱化作
我國科學家發現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分子分型模型
近日,由北京協和醫院趙玉沛院士領銜,北京協和醫院吳文銘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吳逵團隊合作在Gut雜志上發表了題為Whole-genome sequencing reveals distinct genetic bases for insulinomasand non-functional
模式動物斑馬魚模型助力揭示血管生成調控新機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378.shtm近日,汕頭大學醫學院教授楊小駿團隊聯合大連醫科大學教授楊慶凱利用模式動物斑馬魚模型闡明了環鳥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介導的血管生成調節及作用機制,有
蛋白質折疊的框架模型的介紹
框架模型[4] 假設蛋白質的局部構象依賴于局部的氨基酸序列。在多肽鏈折疊過程的起始階段,先迅速形成不穩定的二級結構單元; 稱為“flickering cluster”,隨后這些二級結構靠近接觸,從而形成穩定的二級結構框架;最后,二級結構框架相互拼接,肽鏈逐漸緊縮,形成了蛋白質的三級結構。這個模型
酪蛋白膠粒的亞膠粒模型基本介紹
酪蛋白結構的亞膠粒模型于1967年由Morr提出,這一模型的主要觀點是: ①酪蛋白膠粒是由許多亞膠粒(sub-micelle)構成的,膠體磷酸鈣(colloidal calcium phosphate,CCP)對亞膠粒和膠粒的形成起關鍵作用; ②構成酪蛋白膠粒的亞膠粒有兩類,一類為不含κ-c
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基礎模型
蛋白質設計程序使用在體內環境中驅動蛋白質的分子力的計算機模型。為了使問題易于解決,蛋白質設計模型簡化了這些作用力。盡管蛋白質設計程序相差很大,但它們必須解決四個主要的建模問題:設計的目標結構是什么,目標結構允許什么樣的靈活性,搜索中包括哪些序列,以及將使用哪個力場來分數序列和結構。目標結構蛋白質功能
簡述極低密度脂蛋白結構模型
極低密度脂蛋白:運輸肝臟中合成的內源性甘油三酯。無論是血液運輸到肝細胞的脂肪酸,或是糖代謝轉變而形成的脂肪酸,在肝細胞中均可合成甘油三酯。在肝細胞內,甘油H酯與APOB100、膽固醇等結合,形成VLDL并釋放入血。在低脂飲食時,腸粘膜也可分泌一些VLDL入血。VLDL入血后的代謝,大部分變成低密
在光調控甲狀旁腺素分泌干預骨丟失研究方面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楊帆團隊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An optogenetic approach for regulating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secretion的研究
免疫系統對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控(四)
? 四、免疫功能在神經及內分泌組織中的體現 (一)中樞神經系統(CNS) 1.腦是免疫效應器官 既往認為腦是免疫特許器官,表現為:①腦內移植物存活時間長、存活率較高,且免疫排斥反應較弱;②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較少出現中笥粒細胞浸潤;③存在血腦屏障及血腦疹液屏障;④腦內無明顯的淋巴引流,僅在某些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