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欲用衛星監測植物光芒評估全球碳收支狀況
葉綠素熒光能被探測到 這是小學的一堂課:陽光灑在葉片上,催化二氧化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會被吸收并被固定在糖分子中。但是還有一個令人驚訝的額外描述:葉片會重新放射出1%的陽光,發射出紅色光暈。 數十年來,植物生理學家已經對葉綠素熒光有了一定了解。但直至近幾年,科學家才開始能在太空中描繪這種微弱信號。現在,科學家正打算利用美國宇航局(NASA)將于7月1日發射的軌道碳觀測衛星(OCO-2)更清晰地觀察葉綠素熒光。 耗資4.68億美元的OCO-2將替代5年前墜入大海的碳觀測衛星。實際上,熒光圖譜并非OCO-2原始任務的一部分。但其項目團隊的很多成員表示,目前熒光圖譜已經成為該項目的任務之一。“在我看來,這是該衛星最具創新性和革命性的觀測任務。”該任務的項目科學家、美國噴氣動力實驗室(JPL)的Mike Gunson說。 光合作用的其他變量(例如綠度和葉片面積)也會出現問題:例如一片常綠林全年常綠,即便冬天吸收的二氧化碳很少。相......閱讀全文
科學衛星閃耀太空
自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至今,我國已初步形成遙感、通信廣播、氣象、科學探測與技術實驗、地球資源和導航定位等六大衛星系列。其中,科學實驗衛星從探索無盡的宇宙,到追尋微觀粒子和生命起源,為我國空間科學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我國誕生最早、家族成員最為龐大,并廣泛用于科學探測
實驗衛星:空間科學“群星”閃耀
從“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到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從“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到“慧眼號”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5年來,我國已成功發射多顆科學實驗衛星,取得了一批先進科研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6年和2017年新年賀詞中兩次提到科學衛星,表明他對我國空間科
“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設立
為了調動廣大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速我國衛星導航定位產業發展和科技進步,獎勵在衛星導航定位領域的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和《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經國家測繪局審查同意、國家科學技術部批準登記,中國全球定位系統
量子衛星:科學與實用的雙重“呼喚”
2011年,中國科學院論證并啟動了空間科學先導專項。2011年底,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項目正式立項。鑄劍五載,如今,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已經成功發射。工程總體與六大系統 根據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特點和實際需求,項目設置了工程總體和六大系統。 工程總體負責制定工程研制計劃,編制工程頂層文件
科學家研發衛星用新型鉸鏈
日前,天儀研究院的“湘江新區號”和“亦莊·全圖通一號”兩顆衛星搭載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不久后星箭順利分離并展開太陽能帆板,這標志著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為兩顆衛星研制的新型微小衛星星箭分離機構鉸鏈和太陽能帆板鉸鏈圓滿完成任務。 作為微小衛星星箭分離機構和太陽能帆板展開機構
暗物質衛星:照亮中國空間科學
5月29日,上海,一群“白大褂”圍在一起,為一個剛剛誕生的“寶寶”稱重。 這溫馨的一刻發生在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的衛星總裝測試廠房里。這一天,中國科學衛星系列的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研制取得重要進展,由四層粒子探測器組成的科學探測有效載荷聯試成功,順利交付衛星總體,預計今年年底在
碳衛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熒光反演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劉良云研究員科研團隊利用2017年7月—12月的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的數據,開展了全球植被葉綠素熒光衛星反演研究,成功獲得2017年下半年的全球葉綠素熒光產品。此次成功獲得的首幅全球葉綠素熒光反演圖能夠清晰顯示2017年7月份北美玉米帶、歐洲平原、東亞農業
中國科學家提出構建全球變化科學衛星觀測系統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所長郭華東13日表示,中國空間對地觀測技術近年來已有長足進步,在大力發展業務衛星的同時,建議以應對人類生存所面臨的全球變化問題為主要科學目標,構建中國的全球變化科學衛星觀測系統。 2014亞太遙感國際會議當日在北京開幕,郭華東在作大會主題報告時有此表述。 根據國
SMILE計劃入選中歐科學衛星任務
北京時間6月4日,中國科學院與歐洲空間局聯合公布了“中歐聯合空間科學衛星任務”的遴選結果。由中科院空間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共同提出的“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劃”(Solar wind Magnetosphere Ionosphere Link Explore
我國成功發射廣目地球科學衛星
北京時間2021年11月5日10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廣目地球科學衛星(又稱“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95次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