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特有昆蟲“南極蠓”基因很獨特
在寒冷的南極,竟然也有一種不會飛的蚊子“南極蠓”。科學家最新報告稱,他們對“南極蠓”進行了基因測序,發現其基因組規模極小,這可能就是“南極蠓”能在南極生存的一個秘訣。 “南極蠓”是南極大陸上唯一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昆蟲,也是南極大陸特有的物種。雖然“南極蠓”體長只有2至6毫米,卻能在極寒、干燥、大風和高鹽度、高紫外線輻射的環境中生存,令科學家感到好奇。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對“南極蠓”進行基因測序后發現,其基因組規模極小,大約只包含9900萬個堿基對,而人類基因組則有約32億個堿基對。 進一步研究發現,與普通蚊子、蒼蠅等昆蟲相比,“南極蠓”的基因組中重復的基因序列很少,但“有用”的基因卻足夠多,包括與代謝功能、身體發育相關的基因等。 科學家認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南極蠓”不斷調整遺傳信息,而基因組“減負”可能是其適應嚴酷環境的秘訣之一。這為研究生物在極......閱讀全文
南極特有昆蟲“南極蠓” 基因很獨特
在寒冷的南極,竟然也有一種不會飛的蚊子“南極蠓”。科學家最新報告稱,他們對“南極蠓”進行了基因測序,發現其基因組規模極小,這可能就是“南極蠓”能在南極生存的一個秘訣。 “南極蠓”是南極大陸上唯一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昆蟲,也是南極大陸特有的物種。雖然“南極蠓”體長只有2至6毫米,卻能在極寒、干燥、
盤點最熱門的基因組測序新成果
The scientist雜志盤點了近期各大雜志上最熱門的基因組測序成果,讓我們看看科學家們又從測序中獲得了什么新知識吧。 種屬:家貓(Felis catus) 基因組:3.1 billion bp 家貓會患上白血病也會受到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為了更好的理解相關疾病,一個跨國科研團隊測序了
蠓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蠓屬于雙翅目蠓科。俗稱“小咬”。為1—4毫米長的小昆蟲。吸血的有庫蠓(Culicoides)、細蠓 (Leptoconops)及蠛蠓 (Lasiohelea) 屬,統稱吸需血蠓 (biting midges)。我國已知吸血蠓約400余種。雌蠓常成群刺吸畜及人的血液,并能傳播疾病。實驗步驟
蠓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蠓屬于雙翅目蠓科。俗稱“小咬”。為1—4毫米長的小昆蟲。吸血的有庫蠓(Culicoides)、細蠓 (Leptoconops)及蠛蠓 (Lasiohelea) 屬,統稱吸需血蠓 (biting midges)。我國已知吸血蠓約400余種。雌蠓常成群刺吸畜及人的血液,并能傳播疾病。
新研究發現億萬年前琥珀折射古老生態狀況
英國《科學報告》期刊近日發表的一項古生物學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對保存于“寶藏”琥珀中的已知最古老動植物的分析。該研究結果不但讓人們進一步了解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從晚三疊紀至古近紀時期(2.3億—4000萬年前)的生態情況,還為生態學和演化學的關鍵期打開了新的“窗口”。 岡瓦納古陸,是由南美洲、非洲、
昆蟲病原線蟲發育相關基因的鑒定
實驗概要本實驗構建了昆蟲病原線蟲全長的cDNA文庫,構建的cDNA文庫分別與誘導和未誘導的處理下提取的 mRNA 制備的探針進行雜交,獲得差異表達的基因。主要試劑1.?酶類及分子量標準?? 1)??高保真酶Easy-A high fidelity cloning enzyme,Merck公司Stra
微生物基因有助昆蟲生存繁衍
數億年前,微生物和植物可能通過水平基因轉移將基因傳遞給了昆蟲,從而給昆蟲帶來了進化優勢。浙江大學與美國范德堡大學科學家合作發現,蝴蝶、飛蛾等218種昆蟲的1400多個基因來自細菌、病毒、真菌和植物。這項研究認為,這些基因可能對昆蟲的進化至關重要,使它們在交配、營養、生長和適應環境變化等方面發展出有益
昆蟲全基因組DNA的提取
實驗概要利用改進的CTAB 法提取昆蟲全基因組DNA。主要試劑1. 蛋白酶K[美國Merck公司]2. 三羥甲基氨基甲烷(Tris)[美國Amresco公司]3. Taq DNA聚合酶及dNTP[NEB公司]4. 瓊脂糖及溴化乙錠(EB)[美國Amresco公司生產]5. 乙二胺四乙酸鈉(Na2ED
南極?南極洲?南極大陸
根據《南極條約》的界定,南極或南極地區,是指南緯60度以南的海洋、冰架和陸地,即南極洲和南大洋的總稱,面積約5200萬平方千米。 南極洲包括南極大陸及其周圍島嶼,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五大洲。南大洋又名南極洋,包括南緯60度以南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面積約3800萬
關于丘疹性蕁麻疹的病因分析
大多數發病主要昆蟲叮咬有關,如蚊子、臭蟲、蚤、虱、螨、蠓等叮咬后引起的過敏反應。個體素質對昆蟲叮咬反應不同。昆蟲叮咬皮膚后注入唾液,使對這些物質過敏的兒童產生本病。這是一種遲發性過敏反應,致敏需10天左右,此時再受叮咬則促成皮疹發生。反復叮咬可產生脫敏作用,因此本病一般在7歲左右停止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