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所發表通過同步輻射技術探索錒系元素的綜述文章
日前,德國Wiley出版社旗下材料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核能放射化學課題組的綜述文章《通過同步輻射技術探索錒系元素》(Exploring Actinide Materials Through Synchrotron Radiation Techniques. Shi WQ, Yuan LY, Chai ZF, et al. )。這是該刊歷史上第一篇關于錒系元素研究的綜述文章,顯示出近期學術界對于錒系元素研究的強烈關注。全文約四萬字,系統綜述了利用不同同步輻射技術研究錒系元素材料的新進展。 核能放射化學課題組自成立以來,注意發揮高能所多學科協作的有利條件,依托北京同步輻射裝置,開展了利用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XAFS)、X-射線單晶衍射(XRD)、X-射線小角散射(SAXS)研究錒系材料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有顯示度的成果,相關論文均發表在國際主流學術期刊(......閱讀全文
高能所成功合成首個錒系元素金屬聚輪烷
英國皇家化學會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 日前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核能化學實驗室 在錒系超分子構建方面的研究成果(Lei Mei, Zhi-fang Chai* and Wei-qun Shi*, et al, Chem. Comm.
高能所在錒系元素分離新方法上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研究中心研究員石偉群課題組在錒系元素分離新方法上獲得進展:首次制備并表征一類基于多酚類配體的錒系配位納米組裝體,提出基于該原位組裝的納米團簇作為萃合物選擇性分離錒系元素的全新理念。相關研究成果以Actinide separation inspired by s
高能所發表通過同步輻射技術探索錒系元素的綜述文章
日前,德國Wiley出版社旗下材料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核能放射化學課題組的綜述文章《通過同步輻射技術探索錒系元素》(Exploring Actinide Materials Through Synchrotron Radiat
我國學者在錒系元素镅的分離化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1790372,21822606,22033005)等資助下,清華大學徐超副教授團隊與李雋教授團隊合作在錒系元素镅的分離化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基于價態調控的镅/鑭系元素的超高效分離(Ultra-efficient americium/lanthanide
鑭系元素的化學性質
鑭系金屬是強還原劑,其還原能力僅次于Mg,其反應性可與鋁比。而且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加,還原能力呈逐漸減弱的趨勢 。在酸性溶液中Ln2+離子為強還原劑,Ln4+離子為強氧化劑。由于鑭系和錒系兩個系列的元素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加都只在內層軌道(相應的4f和5f軌道)充填電子,其外層軌道(相應的6s、5d和7s
關于鑭系元素的化學性質介紹
鑭系金屬是強還原劑,其還原能力僅次于Mg,其反應性可與鋁比。而且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加,還原能力呈逐漸減弱的趨勢 。 在酸性溶液中La2+離子為強還原劑,La4+離子為強氧化劑。 由于鑭系和錒系兩個系列的元素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加都只在內層軌道(相應的4f和5f軌道)充填電子,其外層軌道(相應的6s
上海應物所等在錒系納米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錒系元素是核燃料的核心成分,其獨特的5f電子成鍵結構及其豐富的物理化學特性是先進核能技術的重要研究對象。中國科學院釷基熔鹽核能系統(TMSR)研究中心堆材料與工程技術部懷平研究員和程誠副研究員與吉林大學王志剛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張瑞勤教授合作,開展了錒系材料缺陷結構的理論研究,首次發現了納米團簇U
高能所核能放射化學實驗室核廢料處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美國化學會無機化學期刊Inorganic Chemistr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能放射化學實驗室在核廢料處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新穎的四齒鄰菲羅啉二酰胺配體高效選擇萃取分離錒系元素(Xiao Chengliang, Chai Zhifang*, Shi Weiqu
日本獲取鋯93核散裂反應基礎數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8011.shtm 科技日報東京9月12日電 (記者陳超)一個由日本九州大學、理化學研究所等機構49位科學家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利用重離子加速器“RI射束工廠”(RIBF),
“碰撞”錒系材料“智慧之光” 共謀研究發展應用新未來
8月25日至26日,我國首屆錒系物理與化學學術交流會在中國科技城四川綿陽召開。李冠興、柴之芳、傅依備、武勝等我國相關領域杰出院士專家,及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物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蘭州大學、四川大學等33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300余位專家學者,共同交流、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