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例人造生命惹倫理風險爭議
5月20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在創造人工合成生命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世界首例 “人造生命”,即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他們將它命名為“人造兒”。該項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不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也可以在實驗室里“被創造”。消息傳出,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許多科學家對這一成果給予了積極評價,但也不乏憂慮之聲。 這項研究由美國基因遺傳學頂尖科學家克萊格·文特爾主持,研究團隊共有20多位科學家。文特爾的團隊為這個項目奮斗了15年,耗資超過 4000萬美元。2008年,他率先宣布制造出合成細菌基因,但它未能操控細胞。他當時說,這是第一個合成細胞,是地球上首個自我復制的物種,它的母親是一部計算機。現在,它帶領我們跨越邊界,進入一個新的世界,這預示著人類探索人造生命邁出了重要一步。 據報道,文特爾的團隊首先選取一種名為絲狀支原體的細菌,對其基因組進行解碼并復制,產生人造的......閱讀全文
美合成人造染色體 首個“人造生命”即將誕生
據英國媒體10月6日報道,美國基因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即將宣布,他的研究小組已經合成人造染色體,地球上即將首次誕生“人造生命”。同時,這也將再一次必然引發外界關于制造新物種的倫理問題的激烈爭論。?文特爾預計將在幾周內宣布這一生物學界的重大突破。最早的日期可能是在10月8日在加利福尼亞圣地亞哥的科研協會
“首個人造生命”誕生該如何看待
“首個人造生命”誕生:后基因組時代生命科學發展里程碑 日前,國內各大媒體均以《世界首個人造生命在美誕生》為題,報道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J. Craig Venter)在實驗室中重塑“絲狀支原體絲狀亞種”的DNA,并將其植入去除了遺傳物質的山羊支原體體內,創造出
后基因組時代生命科學發展的里程碑
——評“首個人造生命”的誕生 日前,國內各大媒體均以《世界首個人造生命在美誕生》為題,報道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J. Craig Venter)在實驗室中重塑“絲狀支原體絲狀亞種”的DNA,并將其植入去除了遺傳物質的山羊支原體體內,創造出歷史上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這一成果被報道后,引起了
美誕生世界首例人造生命 利弊不清引發強烈爭議
美誕生世界首例人造生命 美國科學家制造出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 20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并將它命名為“人造兒”。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可以在實驗室里“被創造”,而不是一定要通過“
世界首例人造生命誕生 新技術或可帶來新綠色能源
在人們還津津樂道干細胞技術、克隆技術和基因工程的時候,美國人又發布了一項新的科技成果。當地時間5月20 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并將其命名為人造兒“辛西亞”。 辛西亞從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許多爭議。贊成者說,這個技術優勢多,短期而言,可以用于制造
科學家首例人造生命惹倫理風險爭議
5月20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在創造人工合成生命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世界首例 “人造生命”,即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他們將它命名為“人造兒”。該項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不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也可以在實驗室里“被創造”。消息傳出,立即引起
高福:人造生命離我們還遠
人造生命原理示意圖 ①科學家選取名為絲狀支原體的細菌,將它的染色體解碼,利用化學方法重新排列DNA。②將重組的DNA碎片放入酵母液中,令其慢慢地重新聚合。③將人造DNA放入另一個受體細菌中。通過生長和分離,受體細菌產生兩個細胞,一個帶有人造DNA,一個帶有天然D
天津大學最新文章:酵母基因組工程
生物通報道:釀酒酵母染色體的人工合成突破了真核生物基因組重新設計與合成, 將引發基因組工程研究新的高潮. 近期來自天津大學系統生物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以酵母基因組工程為例, 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不同策略的基因組工程研究取得的最新進展進行綜述, 并展望
是人造生命還是修改生命 “合成細胞”定義引爭議
被冠以“人造生命之父”的克雷格·文特,只是認為其團隊成功改造了新種類的細胞而已。 15年來,克雷格·文特爾(J. Craig Venter)博士一直追逐著一個夢想:從零開始構建出一個基因組,然后用它創造合成生命。現在,他和Craig Venter研究所(JC
同行評點“人造生命”
“這一實驗表明,我們可以用計算機設計基因序列,制造出人工合成的細胞。我們的下一步計劃無疑是要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創建出更復雜、有實用價值、能造福社會的生物體。” ——文特爾研究所負責人丹尼爾·吉布森 “將完整的基因組從一個物種交換到另一個物種是很了不起的創舉。這代表了合成生物學的一個重